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分析—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4
/ 3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的思考与分析—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

朱山

广东华远国土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广州  510000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性纲领,随着国家各级党政机关关于加快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要求文件的发布,引起了各级政府对乡村振兴规划的重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在全国各地铺展实施,成为近几年规划的热门话题,如何处理好城乡关系,减小城乡差距,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一直在尝试摸索解决问题,本文将以雷州市附城镇为例,探讨在城乡二元结构的背景下,通过产业启动乡村振兴,带动乡村振兴全面完善,实现在乡镇层面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融合”的一些探索思路和思考。

关键词:城乡二元机构;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城乡融合

一、引言

(1)乡村振兴的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在把握中国现代化建设规律和现阶段城是与乡村关系特征的基础上,顺应广大农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关的“三农”工作作出的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是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的必经之路[1]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种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为建立国家现代化工业体系实现工业化,国家颁布了一整套以农业促进工业、城市与乡村隔离的政策措施。农业农村长期受各种因素限制,形成资本、物质、生产等要素由农业到工业、由乡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形成了城乡差异逐渐拉开的“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模式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提供了原始资源与要素的积累,在特定的社会时期为国家整体进步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因为受到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的多重约束,农民生产积极性仍然处在长期被严重压制的状态,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并没有惠及广大农业农村,形成了现在城乡割裂的发展格局[2]

为了缩小这种城乡发展差距,近些年来,在总结过去有关农业农村建设一系列方针政策的基础上,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会上提出了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总要求的乡村振兴战略,在国家总体战略层面对我国新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全面调整安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要求[3]

(2)城乡二元结构解读

发展中国家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的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会出现以农村相对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与城市工业不断发展的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即所谓的“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带领广大人民追求的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一直在践行的道路。但“城乡二元结构”,却与我们一直践行的公平正义的原则相违背。随着社会进步,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最终这种不对等的城乡关系的影响会越来越大。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的城市经济和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农村经济的差异带来的城市与农村在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生活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既是我们国家在目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导致国家乡村地区相对落后和贫困的重要原因[4]

城乡二元结构是由城乡二元体制导致的,而城乡二元体制是在特殊时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的实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慢慢退出历史舞台,导致城乡二元体制不在适用于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所以逐步改变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目标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4]

二、主要内容

1.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附城镇,因紧邻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雷州城而得名,是雷州市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的主战场。它的城乡现状空间二元结构特征明显,西侧镇区与雷州城区相接,东侧为乡村片区,镇区北部拟纳入广东湛江临港大型工业园区,是城区北拓发展与大园区建设的融合发展的交汇点;镇域面积约141平方公里。2020年全镇常住人口10.2万人,为雷州市第二人口大镇,其中男性52.02%,女性47.98%,附城镇常住人口中,2020年全镇生产总值11.2亿元,人收入10580元(2020年雷州市人均可支配收入17766.50元),现状产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主要为沿海混养,进行稻蔬轮作,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97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主要为靠近城市餐饮业销售额)660万元。资源禀赋优越,良田、鱼塘集中连片,是雷州市的粮仓、“菜篮子”基地和重要的水产供应基地。粤海铁路、湛海高铁(规划)、国道207等多条重大区域性通道在附城镇交汇,临近沈海高速、东雷高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有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底蕴深厚,革命老区村众多。

2.二元结构下的附城镇存在的主要问题

附城镇地理区位靠近城区,但仍是一个传统农业为主的农业型乡镇,因其靠近雷州城区,城乡二元结构在附城镇的差异反而更加凸显,归纳附城镇主要问题如下:

(1)生产方式、技术落后单一,效益低、风险高,知名度低。

附城镇的土地大多已经完成分田到户,村委会能实际统筹的土地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土地生产方式则以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为主,而小农经济相对封闭的状态,缺乏及时准确掌握市场需求信息以及有效的物流信息渠道,所以农户即使通过精细化人工产出纯天然的农产品,但是流通环节过多、运输成本过高等原因,真正能到农户手里的利润微薄。但是农户处于农业产品产业链前端、抗风险能力最弱,却承担了最多的市场风险。同时由于自身生产技术条件、加工设备的落后,农户往往只提供原始或简以难以形成完整的农产品产业链条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进行精深加工的设备和能力,所以无法实现农产品从‘生产-再加工-物流-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方式;而且本土的农产品知名度不高,没有形成自己的本土品牌效应。

(2)村庄人口流失严重,基础公服设施、居住环境条件差。

村庄二产三产几近于无,导致农业发展受限严重。因农业生产效益低的影响,村内农户青壮年劳动力大多以在湛江、广州、深圳等处从事体力劳动等补贴家用,村内土地摞荒情况时有发生,农田水利设施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进一步恶化了农业种植条件。村内留守人员多为妇孺老幼。村内缺乏劳动力的情况下,村庄公服基础设施以及环境缺乏人员维护,村庄居住环境脏乱差成为了常态,村内人口的流失,空心村情况越来越严重,导致村内的教育医疗等公服设施受重视程度越来越低,与城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村民需要接受较好的教育医疗资源只能在城区等到满足,因城区教育医疗等资源的吸引,村内人口越来越少,空心化也越来越严重。

(3)镇域资源丰富资源,但缺少开发利用。

附城镇背靠雷州城区,交通出行便利,坐拥万亩洋田,沿海湿地红树林,农业、海洋风景壮观秀丽,镇域范围众多旅游资源如雷祖古庙、红树林、碑廊等。但现状基本处于原生态无开发利用,缺乏吸引游客创收变现的手段方式。

(4)村庄管理混乱落后,村民自治制度缺失。在村庄管理方面,行政村管理基本依赖村委会,自然村则依靠村内常年留守人员中名望较高的中老年人担任村长,村长大多受教育水平较低,对村庄的管理则大多以传达贯彻上级政府的通知要求政策为主,主观能动性、自主思考能力较差,对村庄自治、村庄文化建设等组织能力较差。

3.乡村振兴助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1)统筹陆海协同发展、促进三产融合

乡村振兴规划首先以农为本构建农业全产业体系,依托“东洋”万亩洋田、东部沿海滩涂,通过探索政府统租统管的土地经营模式,破解农业规模化发展难题,尝试培育家庭个体经营、农村集体经营、农户企业合作经营、统租企业经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方式,构建农业现代化经营新体系,形成“政府+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农业经营机制,结合附城资源禀赋,按照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引导策略进行现代化、规模化的种植、养殖等。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挖掘村庄文化旅游资源和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村新型服务业,延伸产业链、衍生新业态、增加附加值。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做长做深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构建生产、加工、物流、销售、品牌、旅游于一体的农业产业链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规划蓝绿公共空间,突显陆海风貌特色。围绕“陆—塘—滩—海”等要素,以生态保护为原则,以品质提升为目标,重点建设渔人码头、万亩方塘、生态泥潭等滨海项目,结合南田陈瑸纪念馆、夏岚村艺术碑廊等项目,打造旅游路线,植入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文化体验等功能,充分利用陆海资源,形成和谐海岸带,形成环境优美、风景秀丽的旅游公共活动空间。打造集食、住、行、学、游、购、娱于一身的旅游产业链体系。

(2)统筹城乡资源流动打通要素流动通道,推动要素流动。

其次基于附城镇紧邻雷州中心城区的便利条件,借力城市拓展发展需要,通过完善路网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扶持重点项目等方式,借助城区的技术、资金、信息,通过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促进人才、资金、信息、产品等要素有序流动,充分发挥城乡资源的合力,缩小与城区的发展差距,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助力附城人口回流,带动附城经济发展、设施完善。

(3)统筹内外组织联动

然后对外通过积极对接省农业科学院、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科研院所,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知名高校等,设立联合研究院、产学研基地等,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培训,农业常识科普等,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实施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乡村人才管理服务机制,健全乡村人才激励机制等,帮助提升农村人员的人口素质,解决农民就业渠道,通过完善的人才机制吸引一批有技术的人才投身乡村管理建设发展,让乡村专业人才能够“走的进来,留的下来”。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产业振兴

对内则构建多组织民主机制构架,借助信息化手段做好乡村基层治理。建立“县-镇-村”组织架构。以“一张蓝图绘到底”为目标,建立各部门协作的长效工作机制的同时,提高乡村居民“自治”与“共治”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农村专业经济组织、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的积极性与共建力量,在党建引领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群众自治共治组织,有效建立城乡联系,充分发挥党建在凝聚民心、教化村民、移风换俗中的重要作用。

最后基于附城镇的陆海区位优势和自然资源禀赋,以“统筹陆海空间、统筹城乡资源和统筹内外组织”为抓手,对乡村振兴的空间、资源、组织作出总体统筹安排,有效促进陆海一体发展,盘活附城城乡资源,加强整合内外联系,最大化发挥城乡资源价值,破除城乡二元结构,推进附城城乡融合互补共同发展,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城乡关系。从而解决附城目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兴旺、农民不富裕的“三农”问题。通过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消除“城乡二元结构”,达到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空间”的协调,促进附城农业、加工业、现代服务业的“三业”协调发展。

三、思考与反思

2022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其中提出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向乡村覆盖。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农村仍然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所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打通城乡壁垒,畅通城乡要素流通,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争取实现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5]。所以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经之路。

随着各级政府的持续完善。乡村振兴伟大蓝图的缓缓展开,通过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人才、资金、信息、产品等生产要素在乡村地区集聚,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激发乡村产业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实现农村地区的产业兴旺;“产业兴旺”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的基础公服设施,提升村庄居住环境,实现生态宜居;同时农村地区产业的发展,可以帮助农村地区吸引部分技术人才回村就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帮助本地农户进行技能培训,提升本地农户的生产生活技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实现具有农村特点的的生活富裕。同时政府可以积极组织村民、各社会团体等参与村庄建设管理,完善村庄村民自治制度,实现村民自治,达成治理有效、乡风文明;最后实现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农村地区在达成城乡一体化的基础上,仍然保留农村的地域特色,而不是农村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只有这样的乡村振兴,才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乡村振兴,才能在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的目标下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韩长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人民日报》2018年8月27日07版

[2]张伟,《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振兴的影响》《知识-力量》2019年5月下

[3]新华社,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 2018年1月2日

[4]黄永涛,《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消解》 《人民论坛》 2011年第30期

[5]《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2022年03月10日,发改规划〔2022〕3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