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建设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5
/ 2

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建设研究

吴凯鑫

山东省人民防空建筑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山东省济南市  250014

摘要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的建设研究,是提高城市整体防御能力的有效手段。在对疏散场所概念、构成要素、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将疏散场所分为人口疏散区域、人口疏散基地、人口疏散基地、人员紧急疏散点,从疏散时间、疏散位置、面积大小、接纳人数、安置人数、保障时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类,并对各种疏散场所的用地资源进行了阐述,同时,针对目前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存在的问题,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疏散;固定疏散场所;紧急疏散场所;

引言:城市人口疏散场所是指在战争期间,为了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紧急撤离而需要的聚集、转运、接收和紧急避难的场所。当下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城市人口疏散场所选择要求

1.1便利性要求

便利性的意思是,撤离的地方要方便疏散人员,同时也要为生活、生产等活动提供便利,比如食物、饮用水、燃料、电力等。因此,在疏散点的选址上,在疏散区附近,方便人员快速聚集,生产生活和医疗、物资条件比较好的地区是最适宜的。

1.2通达性要求

为保证疏散的通畅性,应设置不同级别的疏散通道。撤离现场至少应有两个疏散通道和出口,与主要道路相连的疏散通道应与主要道路等级一致。撤离路径必须有足够的可靠度,可以在灾难发生后使用。一级疏散通行概率 P>0.8,二级疏散通行概率0.8> P>0.4, 通行概率0.8>P为三级疏散通道。

1.3均衡性要求

为了减少人员的疏散交通量,必须在安全的地方进行合理的疏散,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均匀分配可以极大地减少人员的撤离时间。而对疏散点,应尽量在城区周围设置,采用辐射型疏散方式,尽量减少通过中心城区的疏散人流。

2城市人口疏散场所体系

疏散场所是指集合、转运、接收和紧急避难所,以完成战时和灾时疏散市民的需要。

2.1固定疏散场所

所谓“固定疏散场所”,是指为城市居民进行紧急疏散而修建的,面积较大、防护能力较强、生活配套较完善的建筑和场所。

2.1.1疏散基地

疏散基地是国家为应付重大突发事件和战争中的生命和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而进行的紧急避难场所。通常设置紧急疏散指挥中心、情报设施、救灾部队营地、直升机坪、医疗救援中心、重型伤病员转运站等。此外,还要有应急饮水,应急通信,应急物资供应,应急发电设备,广播和监控设备。

2.1.2疏散地域

城市人口疏散地域是指为长期坚持战斗、进行早期撤离和临时撤离而划分的地区。通常情况下,距离城市中心较远,防御等级较差的城市和城镇,将整个行政区域划分为撤离区域,是组织城市人口、物资和工业设备撤离的重要保障。

2.2紧急疏散场所

应急疏散场所为应对突发事件、突发公共事件、战时防空撤离等突发事件而设立的临时疏散场所。主要应用于快速集结,转运,接收,紧急情况下的避难。

2.2.1应急疏散场所

为使人们能够在灾难发生后的在一段时期内,为了避免直接或间接的破坏而预先设置的安全保护场所。紧急疏散场所一般是根据城市综合防灾需求,在城市规划或综合防灾阶段设立的。紧急疏散场所一般包括广场,公园,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等。

2.2.2疏散集结站

疏散集合站是疏散人群集中的地方,通常集中在火车站、汽车站、港口、码头、学校、体育场、公园和其他较大的公共场所等。

2.2.3疏散转运站

疏散转运站是疏散路径上被疏散人员、设施、设备转移的地方。在疏散区域处于山区,不能维续车辆或需要水上交通的条件下,必须设立疏散中转站。

2.2.4疏散接收站

疏散接收场所,是指对撤离人员进行安置的场所和地点。通常是由接收地区人民政府设立,一般都是在撤离区域内的学校、幼儿园、体育场和其他公共区域。

3人口疏散场所现状问题及建议

3.1人口疏散场所的现状问题

3.1.1人口疏散场所资源分布不均衡。

各地利用现有的资源进行建设,造成了人员疏散区域和应急疏散地点之间的空间分布不平衡。

3.1.2人口疏散场所建设不规范。

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各地区的疏散场所建设都缺少顶层设计,在建设内容、要求、建设方法等方面都有一些问题,建设完成后又没有进行演练。

3.1.3人口疏散场所功能不配套。

城市应急避难、旅游景点、体育场所等均按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绝大多数场所没有考虑防空袭人口疏散的要求,缺乏人防设备以及相关防护措施,无法满足疏散与隐蔽的需求。另外,不同类型的场所和公用设施也不相同,其安置和保障时间也不一样,使得居民的撤离工作难以得到保证和实施。每个疏散场所的管理性质不同,管理要求不统一,保障经费短缺导致管理维护不及时,应急预案不健全,设备状况不佳,维护标准不高。有些场所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3.2人口疏散场所体系建设建议

城市人群疏散场所体系的建设要以需求为导向,实现以下几点:

3.2.1 建立分级标准,逐步推进人口疏散区的试点。

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制定疏散场地的建设方案,制定建设规范,明确选址、建设内容、建设方式、建设管理和维护;制订居民撤离地点标识规范。人口疏散场所的建设需要各部门的配合,在试点工作中,首先要建立起领导体制,建立疏散区必须由政府牵头,各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二是完善管理体制,理顺施工流程,制订维修管理制度,加强日常巡查,确保应急情况下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三是完善演习制度,定期进行模拟,确保问题在演习中得到解答。试点人员疏散场所建设完成后,要进行挂牌、公开,并设立相关的标志。

3.2.2 平战结合、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人口疏散场

在全面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合理配置各项建设指标,从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城市人疏散的现实需求。要在现有的防灾减灾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应急疏散场所所依托的各种资源的作用,同时兼顾的防护需求。此外,疏散场所建设疏散场地建设要与社会、经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使资源得到最合理的分配和可持续的发展。从而提高城市人口疏散场所的综合质量和效益。

结束语

城市人口疏散场所是城市的一项重要防护部份,它包括道路交通、地下空间、园林绿地、医疗卫生、电力、电信等领域。在此基础上,对人口疏散场所、疏散基地、应急疏散点等进行了界定。根据城市建设的具体情况,对不同类型的人口疏散场所用地类型、潜在资源和区位分布进行了分析,并对疏散点的空间布置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针对目前疏散场所存在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基于此,可以进一步探讨人口疏散场所的建设标准,人口疏散场所的容量计算,为建立和完善疏散场所的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山东省军区司令部.关于加强人口疏散体系建设的意见( 鲁政办字〔 2009〕197号)

[2]高永红,郭鹏.城市人防疏散地域应与防灾应急避难场所相结合[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3] 廖碧涛,黄峰.构建完善的城市人口 疏散建设规划体系[J].城市建筑,2014,(17):44.

[4] 贾东升.城市人口 疏散地域( 基地)建设需要把握的问题[J].建筑建材装饰.2018,(11):124

[5] 河南省人民防空办公室.河南省人民防空疏散避难场所建设标准( 试行) [Z].2018.

[6] 郭拯敏.防空防灾一体化的人口 疏散体系建设探讨[J].中国应急管理,2009,(7):30-34.

[7]傅小娇.城市防灾疏散通道的规划原则及程序初探[J].城市建筑2006(10): 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