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4-26
/ 3

浅谈退化草原生态修复工作

王元花

昭通市林木种苗工作站   云南省昭通市  657000

摘要:我国幅员辽阔,草原占国土面积的比重较大,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忽视草原生态环境保护,过度耕作和放牧问题突出,导致草原正在退化,很多地区的草原生态功能持续下降,因此采取有效的恢复和管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简要阐述了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的重要性,希望通过对草原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方法的分析,为草地生态系统恢复与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措施

引言

草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之一,被称为“地球的皮肤”,是以草本植物为主的生物群落及其周围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类型,在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增多、降水的改变以及过度放牧、耕种等,导致植被的盖度降低,植物总数和优良牧草减少,毒害草增加,草地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导致草原生态逐渐退化,严重制约了畜牧业的经济发展,对当地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构成严重威胁。

1.草原退化原因分析

1.1超载放牧

广大牧场上的许多农牧民采用传统的养殖管理方法,动物吃草是为了获得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但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动物数量超过了牧草的生态容量。在过度放牧的情况下,草场生态逐渐恶化,草场生态难以恢复,草场生长长期受到抑制。

1.2盲目开荒开采

盲目开采是人为影响草原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传统生活方式的影响下,许多牧民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区域进行耕种,但开垦方式并不合理,导致出现过度耕作,严重破坏草原生物多样性和草原自然生态系统。此外,大部分开垦的草原土壤有机物会被迅速吸收或分解,分解的土壤容易被风吹走,导致土壤沙化。

1.3草地建设滞后,毒草侵占

由于基层经济收入有限,未能从财政资金中拨出专项资金用于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导致优质牧草在非理性放牧、不科学采掘等影响下逐渐减少。而有毒杂草本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最终会导致有毒杂草在草场迅速蔓延,影响原生草种的生长。

1.4鼠虫危害

鼠害和蝗虫破坏是影响草原生态系统的常见因素。老鼠的繁殖期相对较短,除了争夺优质牧场外,还会挖掘洞穴,啃食草根,导致牧草枯死,大大减少草原覆盖面积,导致土壤裸露,造成严重的荒漠化,牧场的价值和用途也完全丧失。另外,蝗虫繁殖期短,每次都能生产大量蝗虫。蝗虫主要以草叶为食,当受到严重破坏时,草将不会在其到达的土地上生长,严重危害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对草原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

2.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的重要性

草原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能有效吸收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增加空气含氧量,减少雾霾等不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改善空气质量。二是防风固沙,有效缓解地下水蒸发,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草原上的许多物种是相互依存的,而草是生物生存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草原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草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四是草原是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畜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科学合理规划、利用草原自然资源、开展草原生态修复治理、解决影响草原生态的问题、有序推进草原资源节约和生态恢复管理,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天然草原保护制度、实现草原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对修复和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保障草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坚实基础。

3.草原生态修存在的问题

3.1草原退化严重

随着草原退化速度不断加快,一些地区逐渐重视草原生态保护,提出相关管理措施,取得一定成效,减缓草原退化速度。但由于草原生态修复地块立地条件较差,地块偏远、交通不便,土壤瘠薄、石砾含量大,修复和治理的难度系数很高,乡土牧草品种繁育能力无法满足生态建设的需要,目前治理结果不稳定,退化问题反复出现,长期有效抑制退化问题是个大问题。

3.2缺乏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体系

目前,草地的恢复和管理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缺乏修复和管理手段。相关部门开始重视草原生态保护,提出了很多治理措施,但大多不切实际,效果并不显着。面对草原退化问题,很多部门没有考虑用水问题,只考虑天然水资源,没有对生态水域进行投资。缺水也是草地退化难以治理的主要原因之一。二是治理水平低。当前草原生态系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针对每一个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但由于缺乏技术人力、缺乏先进设备、技术水平低,难以提出综合治理措施。三是牧民群众草地资源有限,在项目实施期间没有草地放牧,少数牧民群众不积极支持、配合项目建设,不服从管理,项目地块人工种草后管理难度太大。

3.3草原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地区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开展畜牧业,这必然会造成过度放牧、草原被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此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草原地区人口日益增加,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日益扩大,占用大量天然草地,天然草原面积也在逐渐减少。此外,一些草原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业的发展可以在短时间内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发展采矿不仅对草原造成严重破坏,而且造成地表过度暴露,对土壤保护和生态保护极为不利。

4.草原生态系统修复和治理的具体措施

4.1提高人们对草原生态的保护意识

草原生态保护、恢复和治理,既是有关部门的责任,也是全民参与的工程。全体人民要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意识,相关部门将通过新媒体平台、报刊等渠道,提高人民群众的保护知识,向农牧民宣传草原生态保护的法律保护措施,提高农牧民对草原生态的兴趣,改变他们对草原资源的落后认识。草原资源并不是不会枯竭的,必须在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合利用草原资源,减少畜禽数量,避免过度耕作。相关部门可以对部分禁牧区进行围篱,对农牧民进行小额放牧补贴。相关部门也可以为农牧民提供就业岗位,增加经济收入,如安排草原管理人员,增加就业机会。

4.2制定草原生态扶持政策

草原上大多数企业都是个体经营者,政府部门应通过合理的管理、奖惩来识别和控制企业。例如,保护环境并申请相关保护专利的公司可以得到补助,但不合理管理和破坏草原的公司应受到严厉的惩罚,如果屡教不改,则必须停止其运营。出台一系列草原生态支持政策,优化草原生态环境利用,是相关主管部门人员工作的主要方向。

4.3加大草原生态的基金投入

在我国长期投资建设中,政府有关部门要争取多方投入,在草原建设中,要多渠道、多方式强化投资机制,做好牧区草原围栏、水质管理、牧草处理等草原基础设施建设。如有必要,可根据牧场的具体环境和当地气候条件,合理配置资源,让当地牧民及相关企业优化这些设施,避免资源浪费。值得注意的是,草原生态基金的投入应根据我国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整,将社会资金融入草原建设,为我国草原恢复做出贡献。

4.4加大草原保护执法力度

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治理是一项长期的挑战,真正提高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水平需要不懈努力、严格监管、加强执法。作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执法机构,草原保护管理部门需要明确职责,制定草原保护管理方案,扩大草原监管范围,对草原生态环境进行实时监测,还应深入牧区调研,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禁牧休牧制度,保障草原生态修复成效的长期有效性。同时,必须加强草原执法队伍建设,明确执法人员的工作内容,增加检查频率,认真执行有关草原保护的法律法规,严惩破坏草原的行为。还可以充分调动当地居民执行牧场监测和执法任务的积极性,保留当地人作为牧场管理员,实施本地网络管理,提高牧场监测和保护水平。草原执法人员和牧场管理人员应当定期记录并向有关部门报告,协助有关部门及时调整生态牧场恢复计划,及时监测牧场恢复管理情况,不断改善牧场管理,提高牧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5实施草原生态修复项目建设

(1)“新建”:在原生植被受到较大破坏的草原上,采用人工干预的方式,通过种植多年生人工草种的方式进行现有植被的更替,较大规模地建设永久性人工草地,形成植物群落,这对人们生活和牲畜喂养都是有益的。一方面增加优质牧草的数量和质量,缓解其它天然草原超载过牧的压力,另一方面能增加地表覆盖,减少水土流失。

(2)“恢复”:原植被受到明显破坏,但植物群落相对合理,可利用植物产量下降的,应采取增播、施肥、放牧等方式进行恢复。退化草原的生态经济功能促进了天然草原在短时间内的恢复。

(3)“清除”:采取人工等措施,有效清除形成优势植物群落的有毒植物和杂草,为草原生态自然恢复和牧草种植营造良好的土壤环境。

(4)“圈地”:通过围栏的建设,使草原得到合理、有效、持续的利用,使草原经历一个恢复过程,保持生态环境的稳定。可结合围栏草甸改良措施,培育退化草场,营造人工和半人工草场,实现草场植被的快速恢复。

4.6草原保护长效机制的建立

(1)构建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生态补偿机制是为草原环境遭受的损害提供一定程度的恢复和补偿。例如,一些企业从草原上依法定审批程序进行的项目建设,影响了草原生态环境,破坏草原植被,但取得了经济效益,就必须对草原进行相应的补偿。在经济与环境不平衡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草地使用公顷数建立和规范具体的草地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如固定资金补贴等。除了增加牧民的收入,间接减少牧民放牧和开荒外,还可以减少过度开采和草地的使用。但从草原退化的角度看,当环境遭到破坏时,生态补偿机制可能恢复效果不大,降低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和强度,但难以发挥强大的保护作用。

(2)建立草原合作机制

草原自然资源,在保护与利用方面关系不协调,容易引发各种问题。合理配置草原现有资源,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建立区域合作和长期合作机制。此时,政府应发挥积极作用,提高草原牧区人民的保护意识,强调合作机制的重要性,强调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更好地恢复草原,改善生态环境,减少草地退化问题的发生。同时,放牧与牧草保护要协调好,放牧是牧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展畜牧业与牧草保护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要在长期保护与合作机制下,处理好畜牧业与草原保护的关系,合理控制牲畜养殖数量,通过合理的草原规划,有效保护草原生态,提高牧民的经济效益。

4.7采取有针对性的草原生态修复保护措施

草原生态修复管理要因地制宜。有必要对有针对性的、准确的政策进行分类和管理。对生态环境较好的草原,要加强管理,科学进行轮牧、休牧等工作,实时监测草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而言,草原生态环境需要利用各种资源,加大种植、施肥、灌溉、除杂除虫等工作,不断改善草原生态环境质量。草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要落实禁牧制度,确定管理责任人,加强基础管理,责令草原生态修复管理。同时,要建立健全草原生态保护奖惩制度,设立草原生态保护专项资金,将草原生态恢复和管理纳入考核,奖优惩惰,提高人们保护草原生态的积极性,切实提高草原生态恢复管理质量和草原生态保护管理水平。

5.草原生态修复建设成效

2019年至2022年,昭通市实施草原生态修复工程9万余亩,包括昭阳、鲁甸、巧家、彝良、永善和绥江6个县区,积累了丰富的项目建设经验,建设效果良好。

一是通过人工植草、增播、除杂、施肥、筑围栏等实现草地恢复,提高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塑造当地小气候。在有效抑制草原退化和荒漠化的同时,为牲畜提供丰富的饲料,减轻天然草原的压力,帮助恢复地表植被,促进草原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二是据不完全统计,项目实施后,草原植被覆盖率增加80%以上,产量增加4-5倍,草畜平衡基本实现(超载率5%),大大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有效推进乡村振兴。以每亩年产鲜草1300公斤、鲜草0.60元/公斤计算,一亩地经济价值780.0元,一万亩人造草地年收入780万元。

三是项目建设单位将积极引导和吸引项目区群众,特别是贫困户参与项目建设,直接增加群众和贫困户经济收入,促进扶贫协作,推动贫困地区发展与生态保护、脱贫攻坚和可持续发展,为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双赢”奠定了坚实基础,对社会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结语

由于草原的持续破坏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采取适当的草原保护和恢复措施,促进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自然环境一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草原环境保护固然在所难免,但政府必须切实传播环保知识,高度重视草原保护工作,尽快推动有关工作的理性和客观性。针对当今草原生态面临的实际问题,制定综合治理措施,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探索和优化有效技术手段,提高草原生态保护水平。

参考文献

[1]曲增晔,安巴特尔.扎鲁特旗三措并举 建设生态安全屏障[J].内蒙古林业,2021(4):4-6.

[2]欧阳志云,王效科,苗鸿.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生态经济价值的初步研究[J].生态学报,199119(5):607—613.

[3]祁辉.草原生态修复与治理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0,274(10):77-78.

[4]丁睿,宝生,王洪义,等.氮磷添加对草原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的影响研究现状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7(5):8-12.

[5]周悦,刘博,龙春林.中国植物种质资源在草原生态系统修复中的作用[J].中国草地学报,2016(1):111-115.

作者简介:王元花+女+云南省普洱市+1986年9月+彝族+大学本科+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