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8
/ 2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宗桂强

高碑店市人民政府军城街道办事处 河北保定 074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淡水鱼养殖种类和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人民对鱼类产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但养殖户在养殖过程中,鱼类经常会感染疾病,影响着鱼类的产量和质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淡水养殖鱼类疾病的防治工作,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关的治疗方案。本文就淡水鱼养殖以及常见鱼类疾病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提出了相关防治措施,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淡水养殖鱼类 常见疾病 防治

前言:鱼肉营养价值高,我国市场对鱼类产品的需求量大。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发展成上升趋势,但鱼类疾病一直是影响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做好鱼类疾病的防治工作,更好地保障我国鱼类养殖业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我国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 淡水鱼养殖简介

淡水鱼养殖,即将淡水鱼鱼苗投放到淡水区域进行养殖,淡水鱼养殖主要有流水养殖和静水养殖两种方式。流水养殖,即在河流等水源可流动的水域进行养殖;静水养殖,即在限定区域内进行养殖。

淡水鱼可根据温度分为热水鱼、温水鱼和冷水鱼,这三种鱼类对生存区域水温的要求不同,热水鱼生存水温要求为18~30℃,主要有罗非鱼、淡水白鲳鱼等;温水鱼生存水温要求为15~30℃,主要有草鱼、鲳鱼等;冷水鱼生存水温要求为10~20℃,主要有细鳞鱼、虹鳟鱼等。

2 淡水养殖鱼类发病原因

2.1自然因素

水源是鱼类生存的地方,水源对鱼类的生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鱼类生长的主要因素有:水温、水体PH值、水源溶氧量等。

(1)水温。淡水鱼生长需要合适的温度,水温的变化,对鱼类的生长影响巨大,如果在短时间内水温发生变化过大,会对鱼类的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如果水温较低,也会引起淡水鱼疾病,如小瓜虫病等,这种疾病主要在气温较低的季节流行。

(2)水体PH值,即水体酸碱度。水体酸碱度对于淡水鱼生存极为重要,如果水体酸碱度保持平衡,淡水鱼可以正常生长,但一旦水体酸碱度发生变化,对于淡水鱼来说就是致命的威胁,无论是酸碱度过高,还是过低,都会导致淡水鱼死亡。

(3)水源溶氧量,即水体含氧量。氧气是鱼类生存的基础,水氧的含量影响着淡水鱼的生存,只有水氧含量保持稳定,才适合淡水鱼生存,水氧含量的大小也会引起淡水鱼疾病,如果水氧含量过高,可能会引起气泡病;如果水氧含量过低,可能会引起烂鳃病。

2.2人为因素

人类活动容易引起淡水鱼出现疾病。如果养殖者对于鱼苗投放比例把握不足,很容易引起鱼类疾病;人类生产生活对水源造成破坏,导致水体质量下降,鱼类也容易引发疾病;养殖者在捕捞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鱼类受伤,鱼类在水中很容易引起细菌感染,引发感染类疾病,甚至出现死亡等现象。

2 淡水养殖鱼常见疾病以及防治方法

2.1病毒性疾病

病毒性疾病,即由疱疹病毒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出血病等,这种疾病在草鱼等鱼类出现较多。淡水鱼感染出血病,主要会出现出血症状,这是由于病毒入侵鱼类的腮部、眼部等,导致这些部位出血,如果未对其进行及时救治,会导致淡水鱼死亡。

防治方法:病毒主要通过水源进行传播,因此要重视养殖区域的清洁工作,定期对养殖区域的淤泥进行清理,并安排工人对养殖区域中的垃圾进行清理,保持水源清洁。另外还需安排工人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杀菌,如对养殖区域内使用消毒粉等,从源头上降低鱼类发生疾病的可能。此外,病毒性疾病死亡率和传染率较高,极大地威胁了鱼类的健康,还需加强观察工作,定期观察鱼类是否有出血症状,若有出血症状,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可采取注射出血病组织浆灭疫苗等方法,以防因出现淡水鱼大规模死亡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2.2细菌性疾病

细菌性疾病,即由细菌引起的鱼类疾病,这种疾病在鱼类疾病中最为常见,主要有细菌性出血病、赤皮病、烂鳃病等。这些疾病,对于不同种类的鱼影响程度不同,感染这些疾病的鱼类症状各不相同。细菌性疾病严重影响了鱼类的正常生长,严重的会造成鱼类死亡,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防治工作。

2.2.1细菌性出血病

细菌性出血病,主要是由细菌引发鱼类感染,进而导致鱼类出现出血症状。这种疾病在草鱼中感染率较高,多出现在草鱼养殖区域,且具备传染性,草鱼在感染这种疾病后,如果得不到治疗,病情会不断加重,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做好水体清洁工作,向养殖区域内投放菌毒克等药剂,缓解并治疗鱼类细菌性出血病,如果此类药剂效果不明显,还可以采用投放降鱼血康宁等药物。

2.2.2赤皮病

赤皮病,主要是由荧光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疾病,这种疾病具有偶然性、无季节性等特点,对于淡水鱼养殖危害较大。此类疾病主要是由于鱼体受到损害,荧光单胞菌会进入鱼体,从而引起赤皮病。通常发生在鱼类运输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导致鱼类受到损伤。淡水鱼感染赤皮病后,会出现鱼鳞脱落,外皮出血,发炎等症状。此类疾病虽无季节性,但是有高发期,主要在春季。

防治方法:养殖者在投放鱼苗前,需要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杀菌;养殖者在投放鱼苗或运输鱼类的过程中,需小心谨慎,减小投放力度,防止在此过程中,因操作不当出现鱼类身体损伤。

2.2.3烂鳃病

烂鳃病,主要是由柱状屈挠杆菌引起的鱼类疾病,这种疾病主要是由于鱼类和此类细菌进行直接接触而引发的疾病,感染性强。感染此类疾病的鱼类,鱼鳃会出现损伤和肿胀等现象,鱼类身体会发黑,同时在感染期间,鱼类食欲不振。水温在15~30℃时,此类疾病是高发期。

防治方法:养殖者在投放鱼苗前,使用特制药剂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减少细菌存在的可能;同时养殖者还需小心投放鱼苗,防止鱼类身体出现损伤,从而预防烂鳃病的出现。

2.3寄生虫性疾病

寄生虫性疾病,即由水中寄生虫在鱼类身体内寄生引起的疾病,主要有黏孢子病、小瓜虫病和指环虫病。

2.3.1黏孢子病

黏孢子病,在鲤鱼中出现频率较高。感染此类疾病的鱼类,鱼鳍会出现灰白色胞囊,病情较为严重的鱼类,可能会在鱼脑、肠道等部位生长出灰白色胞囊,会影响鱼类的正常生存。

防治方法:定期对养殖区域进行消毒,定期进行换水;若已有鱼类出现感染现象,可以向养殖区域内投入渔丰碘等药物。

2.3.2小瓜虫病

感染小瓜虫病的鱼类会出现食欲不振、动作迟缓等现象,其正常活动会受到极大影响。

防治方法:向养殖区域内投入特殊药剂,持续3~7天,辅以投放辣椒、生姜等共同进行治疗。

2.3.3指环虫病

指环虫病,主要是有指环虫寄生在鱼类的腮部引发的鱼类疾病。指环虫会在鱼类腮部不断繁衍寄生,会对鱼类腮部造成影响,出现鳃部肿胀,从而导致鱼类出现呼吸困难,体表粘液过多,焦躁不安等现象。

防治方法:向养殖区域投放消毒溶液进行消毒,如氯氰菊酯(浓度1.5%)等,根据养殖区域的大小不断增加药物的使用量。

结束语:综上所述,淡水鱼类是我国主要的养殖鱼类,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观念的改变,对于鱼类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这也为养殖业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在实际养殖过程中,淡水鱼养殖经常出现各种疾病,既影响了淡水鱼的产量,还给养殖户带来了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淡水鱼疾病的防治工作,对细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疾病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从而保障鱼类健康生长,不断提高我国养殖业的产量,为养殖户带来经济利益,促进我国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献虹.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J]. 农家参谋,2022(12):90-92.

[2] 刘佩平.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 江西农业,2021(20):131-132.

[3] 王成华.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 兽医导刊,2020(2):211-212.

[4] 张丽. 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疾病及其防治对策分析[J]. 农民致富之友,2021(9):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