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山地文化场馆群的建筑设计实践——以道真自治县一期中华仡佬文化园项目为例

/ 2

大型山地文化场馆群的建筑设计实践——以道真自治县一期中华仡佬文化园项目为例

梁韵怡

重庆市设计院有限公司 重庆市 400015

要:本文以道真自治县一期中华仡佬文化园项目为例,建筑布局、空间流线、文化元素、技术特点等方面,分析大型山地文化场馆群的设计解决办法

关键词:场馆 文化 民族 山地 空间

局部鸟瞰图

道真自治县一期“中华仡佬文化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的门户地段,群山环绕、玉溪河蜿蜒而过,宁静而优美。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整合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中华仡佬文化园”为载体、以仡佬族文化民俗风情为精魂、以特色文化旅游为舞台,打造3A级民族特色公园,推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华仡佬文化园包含城乡规划展览馆、中华仡佬族博物馆、民族演艺中心、尹珍文化中心四大场馆,为大型文化建筑群。如何保护及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通过建筑、景观、场所、意境的综合塑造,向世人展现道真仡佬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之感,实现其文化载体的存在意义?如何解决其体量庞大、功能复杂、人员密集、分区及流线复杂、视线声光要求高、古建外观层次复杂、参与的专项设计公司众多等导致整体设计难度系数增大的问题?如何最大化地挖掘山地的优势和特点,形成独具特色的山地场馆建筑?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建筑布局

项目用地面积约11.3万㎡,建筑面积约6.5万㎡。设计沿纵深布置民族文化中轴,顺地势层叠而建。站在园区入口约1万㎡的前广场极目远眺,视线穿越中部约100m宽的尹珍文化广场,延伸至玉溪河畔近2万㎡的凤心广场,再越过河对岸的九天塔,最终落于巍峨苍茫的远山……城乡规划展览馆、中华仡佬族博物馆、民族演艺中心、尹珍文化中心四大场馆严整对称地布置于中轴线两侧,营造出中国传统建筑仪式空间序列的恢宏气度,和民族文化中轴共同构成一幅时空交错、高潮迭起、气势磅礴的大型画卷,展现出道真仡佬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秘之感。

以“植根大地、呼应远山”为概念,我们希望呈现一个自然、和谐的场所。结合用地自身的高差,划分3条横向控制线,凤心广场及四栋场馆分三层台地错落布置,顺地势而行、与山体对话,借台地划分建筑比例,下部体量简洁、上部飞檐翘角,一刚一柔,一简一繁,用对比手法形成高台古建之感,且能形成不同标高层的出入口、能更清晰地划分功能板块、顺畅交通流线,满足现代大型文化建筑的功能需要。

二、空间及流线

在建筑体量处理上,既传承了古建对称之美,又通过分解、进退、架空、对比等手法,将长宽近100米的大型建筑体量予以切割、错分,增加了立面层次,形成了“以小衬大、以低衬高、层楼叠榭、钩心斗角”的空间形态。

在内部空间组织上,设置院落和退台空间、围绕庭院、露台组织展览流线。在连贯的空间序列中,庭院和露台打开了建筑内部与自然对话的窗口,让人们在参观过程中有节奏地与山体、天空、历史、民俗形成不同方式的对话,在对话中穿越时空、平复心灵、体味文化。结合大厅、展厅、观众厅、舞台等功能需要,设置内部层次不一的高大空间,与坡屋顶相得益彰。阳光漫过高低不一的侧窗,在建筑内留下或长或短的光影,仡佬文化的韵味回漾其中,留下了悠远低沉的吟唱。

文化场馆特定的功能性质对分区及流线设计要求较高。各大场馆均利用了台地高差和主次朝向,设置不同标高、不同方向的出入口,将陈列展览区、藏品库区、业务与研究用房、行政办公区分层、分区设置,以实现功能板块清晰、流线互不干扰的设计目的。展览部分则围绕庭院组成一条连续的参观路线,在水平流线的起点、终点设置明显的电梯及公共大楼梯,顺畅串通上下层参展流线。

因建筑多层重檐,为了保证通高空间的舒朗大气、展现古建仰视第五立面的效果,避免设置闷顶层,故而除演艺中心以外的三栋场馆的建筑高度均超过24m,按照高层建筑设置。设计严格执行相关规范,合理布置垂直楼梯,并巧妙利用山地建筑的不同接地层出口,保证了人员疏散的安全。

三、文化元素

作为道真仡佬文化及民俗风情的载体和缩影,我们希望四栋场馆能呼应传统文化气质、融入场区内艺术参观的整体体验。因此,建筑风格借鉴了汉、唐宫殿形式,采用重檐、歇山、翘角、台基、色泽古朴等古典建筑元素,结合现代建筑手法加以简化,营造出雄浑、舒展的建筑气韵。

在色调和材质控制上,我们希望借助现代建筑材料,延续传统建筑的整体色调,并与山体环境形成和谐的关系。材质采用了花岗岩、木纹铝合金、木纹艾特板,并将色调分为三大部分:仿台基的吊层、柱础及屋面采用接近大地和远山的黑灰色调,主体下部采用端庄明快的米白色限定出轮廓,主体上部则采用仿古的栗木色,整体效果古雅大气、贴合自然。

四、技术关键

1、单体建筑特征:

城乡规划展览馆及游客接待中心:二类高层展览建筑;

中华仡佬族博物馆:一类高层博物馆;

民族演艺中心: 多层剧场建筑;

尹珍文化中心:二类高层展览建筑;

2、高大及大跨空间的设置:为满足展览演艺功能、人员集散、以及空间效果的需要,各场馆均为9x9m的柱网模数排布,主要层高6.0m/5.1m,且针对性地设置各类高大及无柱大跨空间。如:

规划展览馆内设置高约30m、面积约1200㎡的无柱游客接待大厅;二层北侧设置高约8m,面积约1200㎡的无柱大跨全景沙盘规划展厅;三层南侧设置高约9m,面积近1500㎡的无柱大跨创意文化展厅。

博物馆和尹珍文化中心内设置高近20m、面积约800㎡的无柱大厅。

演艺中心800座,观众厅为池座+楼座布局,面积约900㎡,结构下净高25m;舞台为镜框式台口,深16m、宽27m、结构下净高24m,并设有8m深双层台仓;设置下沉式乐池,后续舞台工艺厂商加设场景水幕设施。

各处高大及大跨度空间,或上部屋顶为重檐歇山坡屋面,或上部为人员密集功能楼层,或需满足舞台工艺、声光设计、展览设计的各项要求,因此为结构和设备管线设计带来较大难度。全专业设计为了更好地解决技术难题,实现设计初衷,秉承匠心、多方多次讨论研究,以期更好地满足观展体验。

3、室内外空间的统一:本项目的室内精装修设计,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色调,契合仡佬族民族文化的气韵,实现室内外空间的流畅过过渡和统一。同时又和舞台工艺、声光设计、展览设计等专业设计公司通力合作,精细控制建筑细节,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最终达到参建各方均为满意的效果。

五、结论

本项目研究利用山地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对当地民族民俗特点的挖掘、保护和传承,有效解决大型场馆的特色文化属性、体量、空间、功能、流线、设施设备要求高等各项难点,为独具特色的大型山地文化场馆的处理方式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达到一定的研究实践意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