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小康建设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19
/ 3

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小康建设分析

玛热艳木·托乎提

   中共柯坪县委党校  843600

摘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贯穿两个一百年的伟大历史重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第一个百年目标,也意味着要建成生态型的小康社会。将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第二个百年目标,也意味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进入新的阶段。因此,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稳步发展的壮举,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的必然发展趋势,是发展绿色生态文明的新的历史篇章。基于此,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创新理念,创新生态文明机制,并且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发展生态技术,重视生态文化的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小康;生态文化;生态治理

一、新时代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新理念

(一)将两型社会建设理念转变为四型社会建设理念

需要将建设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社会这种两型社会理念转变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生态健康型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两型社会的理念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当中提出的,这一理念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尽管两型社会理念的内容十分的细致与具体,其中包括通过集约的形式利用土地,低耗节能,循环经济,使生产与消费在生态系统的乘早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但是因为在两型社会理念当中不具备人口均衡发展与生态健康安全这两种理念,所以两型社会理念并不完整,需要对其进一步的进行补充。因此,新时代将两型社会理念转变为了四型社会理念。在新的四型社会理念之下,能够对人口、环境以及资源进行良好的协调和部署。提出四型社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人和自然的友好和谐相处以及节约资源,从而实现生态健康安全。现阶段需要对人口均衡以及生态健康安全这两方面予以高度关注。生态健康安全对国家的安全以及国民的健康安全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是对目前的生态不安全与病态所提出的综合要求。人口均衡主要是为了人口与环境、经济、社会、资源能够维持均衡发展,人口的结构、素质以及规模都要能够实现平衡发展。这样才能使人口的结构分布与规模适应于自然资源承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相协调。

(二)将片面性与局部性的生态治理理念转变为以整体性思维推动整合力量、跨区域的系统性协同性生态治理理念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由很多要素所构成,空气与水资源在持续不断的跨国、跨区域流动。如果思想实践过于碎片化与孤立化,无法对不确定性强、复杂、联动、有机整体的生态环境进行妥善对待。我国在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存在条块分割、画地为牢的部落分割形式的治理方法,生态治理模式沿用守土有责的形式,这与生态治理的协同与系统性规律不符,从而影响了生态治理的效果,并且有些地区还出现越治理问题越严重的情况。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需要将现代化的治理能力与生态治理体系作为绩效目标与工作导向,需要树立整体性强的生态治理观念。对跨区域、全流域联防联动、建设区域环保单位、城乡协同治理等模式进行积极的落实。对于多污染物需要进行统一的监管,采取综合全面的防治方法,使跨区域联合执法得到有效的实施。应当通过培训的方式使警察拥有环境执法能力,能够对责任追究与执法监督进行强化,拥有环境执法权。

(三)将经济现代化理念转变为生态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紧密结合理念,在全面建设生态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很关键[2]。”新时代在建设生态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贯彻在其中。这一理念也是全面建设生态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的重要方针,在实现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全面现代化,以及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绿色现代化的过程中将会贯穿始终,其主要目的就是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为了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环境战略。主要目的为了修复、保护自然环境,使能源资源得到节约,推动绿色科技以及绿色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源劳动率得到有效提升,改善社会生态文明水平,对循环社会与循环经济的实现带来极大的推动作用。构建绿色的生态文化,提升绿色的消费与生活模式,提倡绿色GDP增长,使生态环境得到综合全面的改良。这样才能使自然环境资源的承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生态文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想要使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化发展态势得以实现,需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使其能够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带来推动性的作用,并且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带来很大的促进。因此,必须对人和自然和谐的现代化发展态势予以高度的重视,为实现真正的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充分的体现出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二、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创新

(一)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行政体制

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生态民生问题就明显地表现出来[3]。生态问题对于民生与国家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公共问题,完全由市场进行解决是不妥当的,必须对党政主导的生态文明战略进行贯彻落实,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文明考核评定机制。也需要构筑党政同责的问责机制。主要包含生态刑事责任、生态政治责任、生态行政责任、生态民事责任的严密责任与司法体系。利用内在压力使党政机构与领导对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与生态小康社会予以高度的关注,在推动现代化治理能力与生态治理体系的过程中,开展绿色发展政绩来进行。

(二)构建完善的生态资源产权制度

在构建生态文明社会与生态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对产权进行明晰。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需要统一对滩涂、水流、荒地、森林、草原、山岭等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构建有效监管、明确责权、清晰归属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机制。所以,需要对碳排放权、全排污权进行明确构建,构建绿色税制体系,将开征环境税作为具体内容,将生态公正作为目的,完善生态补偿体制与立法。中央财政需要对那些为生态文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区域进行资金扶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并且对社会资本进行鼓励,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生态文明社会与生态小康社会的建设工作中。

(三)构建完善的生态文明监督管理与参与机制

对于环境治理信息与环境污染信息,需要对其公开范围进行扩大化,公民对于环境监督权、决策权、治理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与知情权需要得到有效保障。需要构建完善的渠道与平台,使公众的环境权益得到保障,使公众对于环境的参与变得更加的规范、有序、法治、理性。

三、树立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化建设

应当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生态文化建设,以此来促进制度与理念的创新。在设计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的过程中,需要对制度执行力进行强化,并且做到严密科学。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很难做到完美无瑕。通常情况下,制度不能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如果没有文化的铺垫,很难发挥制度的作用。所以,需要对制度之后的文化力量予以重视,文化乃制度之基。文化与制度的良好结合,能够使全面建成生态小康社会与生态文明社会的效果得到充分的改善。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时,反思了传统工业文化价值观、发展观与利益观,这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能够科学合理的应对生态灾难与生态危机,并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新文化力量。生态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在建设过程中会迎来一场从认知到思想,从社会心理直至文化价值观的彻底转变。并且这也是立足于文化绿色创新的重大文化改革。这种生态文明观所衍生出的生态文化建设,能够使公众心中燃起对生态的自我责任以及对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让每个人的心中都种下一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种子,并且为自身的行为负责。所以现阶段在开展生态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生态文化在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各界形成了一种风气,使每个人都有了生态文化的自觉性,并且逐渐形成生态文化自强与自信心。这对于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与全面建成生态文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伦理观、世界观、利益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危机与文化危机,才是真正的生态危机,并非生态自身出现了危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使人们发现自然中的美感,自觉地爱护自然环境,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抵制那些损坏自然环境的行为。这对于人们形成一定的生态伦理观也很有帮助,增强生态自律性,对绿色的工作模式、消费模式以及生活模式进行贯彻落实,成为一名有生态公德心的中国公民。

四、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促进绿色生态文明的发展

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减少能源损耗、节省材料成本,并且降低污染性,这对改善生态环境极为有利。生态改善技术、低碳经济技术、污染治理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绿色新材料技术等都是能促进生态环境良好发展的绿色技术。在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与全面构建生态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推进发展模式创新、制度创新以及技术革新,对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进行妥善利用,重视清洁能源,提升能源利用率,从而打下低污染、低排放、低耗能的基础,构建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仅依靠化石能源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式,现阶段需要将可再生能源作为主体,发展低碳能源新体系,这是发展生态文明社会的必经之路。需要重视绿色新材料的发展,包括绿色建材、纳米材料。工程塑料、特种陶瓷、智能材料等,推广普及农业生态技术、生态湿地技术以及人工湿地技术、海绵城市技术,防范自然灾害。科技是双刃剑,在发展绿色技术的过程中,需要科学有效的开展技术评估,降低科技对人与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绿色科技得到可持续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桂花,杜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理念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4):43-51

[2]陈帅,黄娟.共享发展:新时代生态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遵循[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0(09):42-45

[3]方世南.生态文明理念创新指导实践的十大着力点[J].学习论坛,2020(04):5-10

本文系柯坪县2022年度重点课题研究。课题名称:生态文明理念与生态小康建设分析 课题编号:KPDX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