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诗人冯敏昌作品风格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2
/ 2

广西诗人冯敏昌作品风格研究

焦健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广西桂林 541001

摘要:冯敏昌是广西岭南诗人,他的身份定位主要是构建岭南诗歌,形成岭南书写体系。在他的诗歌文学创作中,从岭南本土人视角出发所刻画的岭南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非常之奇绝,这也是冯敏昌对于岭南自然文学意象的重塑过程。在本文中,就基于“地域意识”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来简单研究广西岭南诗人冯敏昌的文学诗歌作品创作风格。

关键词:“地域意识”;岭南自然文学意象;重塑过程;冯敏昌;诗歌创作

冯敏昌诗歌文学作品注重岭南书写,强调对于岭南所特有认知体悟与情感的深层次表达。在冯敏昌眼中,触发“地域意识”是一种自然选择,而基于心理状态来创作诗歌文学也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过程。在充分体现“地域意识”过程中,冯敏昌所表现出的文学认同感与归属感并存,这就构建形成了冯敏昌的岭南文学书写体系,彰显了岭南浓郁的文化气息[1]

一、注重自然景观天然描写、关联诗歌人文书写

冯敏昌诗歌文学创作非常注重对自然景观的天然描写客观,因为岭南气候多变且变化内容丰富,可以书写刻画的内容颇为丰富。无论是《云藏九咏·灵泉》中的自然山势与炎热火盆气候,亦或是《龙门》中的“长河暂涸海山童。”所有岭南气候元素都被冯敏昌所一一收纳于诗歌文学作品之中。当然,冯敏昌善于描写刻画岭南植物,例如在《十六日作》对于芭蕉、橘树、橡胶树的描写刻画就入木三分,有“蕉黄荔复丹。”这样的诗句,所描述的正是岭南地区比较常见的植物。当然,冯敏昌更善于刻画描写岭南喀斯特地貌,这种宏观描写在《通天岩》等作品中就有出现,冯敏昌作为岭南本土诗人,对于喀斯特地貌的了解非常深入,所以他能够准确运用诗歌文学形式来表达宏观地貌,令人快速了解岭南风土[2]

实际上,从自然地貌到人文书写,冯敏昌也是一把好手,因为作为岭南诗人,他的独特情感表达非常微妙且深入。在表现岭南相当丰富的历史文化方面,在体现诗人希望未来成为岭南建设者的希冀方面来看,冯敏昌都不遗余力,所表达的情绪非常激烈且深刻。比如说,苏轼在《伏波将军庙碑》中就描写了伏波庙,而冯敏昌则借鉴苏轼文学手法,深入描写刻画了伏波将军,在他的《葫芦洞按新息侯遗垒》中。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正是冯敏昌对于伏波将军——马援丰功伟绩的赞颂。实际上,冯敏昌一生一世都希望岭南被统一,进而造福一方百姓,伏波将军马援正是致力于统一的岭南英雄。但是,马援遭到奸臣诽谤去世,冯敏昌正借这首诗来表达自身对于伏波将军遭受诬陷的不满与遗憾。在本文看来,冯敏昌对于岭南文化的深刻描述是非常入木三分的,正是他的存在才将岭南伏波文化发扬光大,最终甚至成为了岭南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此看来,伏波庙宇的描写就代表了冯敏昌对于岭南故乡的独特情感,这里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相当之浓郁和特别,因此冯敏昌才愿意运用文学形式来展现、推广岭南文化,希望借己微薄之力重振岭南风雅[3]

二、强调岭南意象内涵重构、注重地域意识与身份认同

在冯敏昌诗歌中,对于岭南意象内涵的重构非常深入,因为冯敏昌不但书写岭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在体现诸多意象方面非常深入,下文简单分析一点。

就以“荔枝”意象为例,荔枝就是岭南特产水果,更是当时众多文人抨击国家政治腐败所常用的一种意象表达。无论是苏东坡、杜甫亦或是李清照,都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借“荔枝”抨击国家政治,所以说荔枝意象的讽刺意味已经显而易见。当然,冯敏昌却有所不同,因为在他的文学作品中,荔枝是承载了他思乡之情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夏之夜与勺海作》中就讨论了荔枝。在《啖荔图》中,冯敏昌则巧妙运用“荔枝”意象来描写家乡农业资源之丰裕,非常有趣。相比于众多文人墨客,冯敏昌笔下的“荔枝”意象显然更为可爱自然,同时所寄托的思乡之情非常深刻,表达了他对于家乡以及家乡物产的珍视。

所以说,在冯敏昌诗歌文学创作中,他更多有意识的展现各种自然意象内容,他希望扭转人们对于岭南意象的历史偏见,客观真实反映诗人对于岭南自然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与此同时,它相当注重地域意识与身份认同[4]

三、客观反映岭南文化真实心理、延伸发扬岭南历史文化

    如前文所述,冯敏昌的岭南诗歌文学中“地域意识”浓重,他也希望通过诗歌文学来客观反映岭南文化真实心理。作为一名岭南诗人,其定位岭南书写,他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与情感自觉是相当深刻的。而作为一名广东边疆人士,他通过客观反映岭南文学真实心理方面也实现了对于岭南历史文化的有机延伸,一扫清代朝廷对于岭南历史文化的偏见。在《镇海楼示季子作》中就是如此,冯敏昌作为一名岭南文人考取功名实属不易。当然,在岭南历史文化与现实条件的感染下,冯敏昌对于岭南的认同感与责任感也与油然而生,它们都呈现于岭南历史文化与现实条件之中,在延续和发扬岭南历史文化方面非常深入,也切实扭转了世人对于岭南历史文化的固有偏见[5]

总结:

    作为广西岭南一名诗人文学家,冯敏昌在诗歌文学创作过程中特别注重“地域意识”,在体现文学认同感、归属感过程中也建立了多点文学体系之间的密切关系。但是,他则采用相对丰富的形式表达出来,或直接、或曲折,这也是将岭南“地域意识”与岭南历史文化结合起来,现实与理想的结合更激发了冯敏昌身为岭南诗人的责任感与身份感。诚如本文所论述,冯敏昌的诗歌文学创作对象比较丰富,无论是自然景观亦或是人文景观,冯敏昌都希望寄托一种岭南后生的立志成才意愿,因为如此才能续写岭南文化血脉与意志,发扬岭南传统地域人文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奕奕. 冯敏昌诗歌的岭南书写及其地域意识[J]. 北部湾大学学报,2022,37(3):23-27.

[2] 宋坚. 南海明珠,一枝独秀 ——"岭南三子"之冯敏昌现象解读[J]. 桂学研究,2022(1):190-199.

[3] 陈丕武. 作文以立意为主——论冯敏昌的文论观[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36(3):54-60.

[4] 解洪兴,杨帆,邢燕. 从调和、弥合到分裂、冲击——经学与科举激荡下的清朝端溪书院[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21(5):88-92,99.

[5] 张应斌. 宋湘与翁方纲[J].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2022,43(1):80-87.

作者简介:

焦健(1980.9- ),男,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