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救援人员心理适应性训练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4
/ 2

消防救援人员心理适应性训练的思考

裘佳航

慈溪市观海卫消防救援站 浙江省宁波慈溪市 315300

摘要:一名优秀的消防救援人员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救援技能,也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面对危险情境时,能够采取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技战术,完成各项救援任务,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化、职业化水平逐渐提高,对消防救援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面对新招录消防救援人员底子薄、经验少、要求高等现实情况,如何科学高效地培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的消防救援人才,源源不断地为队伍提供新鲜血液和新生力量,成为影响应急救援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消防救援;心理;适应性

1 相关心理学理论背景

1.1 积极心理学相关论述

积极心理学从主观、个体和群体三个方面,分别研究积极主观体验、积极人格特征和积极社会交往。结合队伍工作实际,就是要让新招录消防救援人员拥有更多的积极体验,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帮助他们乐观地处理以前或当下生活训练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身心积极地投入到培训任务中来。在主观体验方面培养和获得热爱训练生活、热衷救援事业、热情服务群众等态度情感,在人格特质方面激发和培养勇敢顽强、乐观向上、甘于奉献等积极品质,在社会交往方面培树和厚植浓厚的爱岗敬业热情、高度的职业认同感、担当使命的责任感、创优争先的集体荣誉感、攻坚克难的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1.2 积极心理学推动多领域心理工作新发展

20多年前积极心理学在美国诞生并传入国内,应用于教育、医学等多个领域,对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课程改革、相关课程的组织实施、体验式教学模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优化心理工作和开展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方面效果显著。赵金萍等人对河北医科大学心理健康门诊就诊的210名心理异常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干预和传统心理干预的对照实验,结果发现,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异常个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良好,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压力的负面影响及改善应对方式。

2 心理适应性训练体系的内容

2.1 平时心理适应性训练

平时心理适应性训练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

2.1.1 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符合消防救援实际的配套教材是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在心理学理论(积极心理学)和已有队伍内部科研成果(如《消防部队心理工作教程》、队伍内部培训系列教材等)的基础上,在充分调研各训练单位、基地、培训中心、基层需要,以及收集多年以来各类灾害事故救援任务典型案例的前提下,编撰相关教材与指导手册,满足日常教学培训、实战化训练演练和应急救援增援任务需要,为构建心理适应性训练体系提供教材保障。

训练教材应立足队伍实际,突出实用性、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包括基础心理健康知识、常见心理问题及调节方法、心理档案建设、心理危机干预、特殊情境下的心理行为训练等方面内容,以教育引导指战员保持自身心理健康、提升自身心理素质、学会识别不同心理问题、掌握调控方法、熟悉心理档案建设工作,在面对自身或他人突发情况时可以及时提供心理支持、开展心理危机干预,能够在教材和指导手册的帮助下利用好各单位现有软硬件设施,如地面和高空心理行为训练场、烟热训练室、火场模拟设备、心理行为训练系统或仪器等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训练,以切实满足心理训练任务和参训指战员的心理发展需要。

第二,精心设计教学是开展好心理适应性训练的有效途径。心理适应性训练课程应以训练教材为中心、对接实战需要,围绕授课内容设计课程和教学情境,以体验式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有针对性地开展理论知识授课、团体心理辅导,使参训指战员在了解和熟悉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全身心投入到训练培训中,强化教学和训练效果,提升指战员职业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在实战中克服恐惧焦虑、调控情绪保持冷静和思维敏捷、客观评估现场状况、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课程内容多以室内课或室外活动课程为主,需要时可提前准备好活动所用教具,特别是危险系数较高的科目,如高空、火场、水域、交通事故、地震救援等科目要杜绝侥幸心理,做好安全防护措施,设置观察员和安全员,必要时安排救援小组,定期巡检硬件设施,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开展作业,确保人员安全。

2.1.2 心理行为训练:

心理行为训练,又称为心理素质训练、素质拓展训练,是指以心理素质模型为基础,以消防指战员某些特定的心理特征为目标(如意志品质、心理韧性、恐惧焦虑等),训练中灵活应用认知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基本原理,帮助参训人员处理好各种负面心理,操作特定器材装备完成规定动作,从而改善或强化目标心理因素,提高参训人员基础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随着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逐步完善,心理行为训练已被充分证实能够有效地提高消防队伍的训练质量和工作效率。

一是开展主题丰富的地面心理行为训练。针对团队建设、生命教育、人际交往、心理韧性、情绪调控、职业发展、职业认同等不同训练内容和目的,设计不同课程,分别组织实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认识生命意义,掌握沟通方法改善人际交往,掌握情绪调控方法、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情感,建立职业认同感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二是开展针对性强的高空心理行为训练。高空心理行为训练通过体验式教学对参训人员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涉及行为学习与强化、认识调整、团体辅导等方面内容,根据所要培养的对象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和任务,让参训人员在情境训练中体验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相应的认知调适,反复训练以培养良好的行为模式和改善认知模式。

2.2 战时心理适应性训练

战时心理适应性训练,又被称为环境模拟训练,是指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根据不同训练目的,有针对性地设置不同的作战环境,模拟抢险救援和灭火战斗作战情境,呈现火灾现场、不同水情、地震坍塌、山岳高楼、交通事故、化工泄露等模拟演练或现实画面,使参训人员置身其中、受到强烈而逼真的刺激、产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增强其对应急救援现场的认知能力和对作战环境的适应能力。

2.3 开展心理适应性训练的相关注意事项

心理适应性训练组训全程,必须将安全放在首位。一是配齐个人防护装备,特别是高空、水域、火场等科目训练中,定期检查、维护和保养装备器材,确保个人防护到位。二是开展训练前,检查器材装备是否完整好用,安全措施是否到位。三是设置安全员和救援小组,严格选拔、考核上岗,以确保装备操作熟练、安全保护到位、保障紧急救助。四是提前告知参训人员潜在危险,以降低训练中的危险系数,避免不必要的训练损伤。五是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实施,杜绝违规操作和侥幸心理,防护装备、器材、安全员和救援小组到位后方可开展训练。

当前队伍内部对于新招录消防救援人员心理适应能力研究尚处于理论层面,实证和实验研究不足,发挥训练单位心理工作骨干和新招录人员在队培训的优势,积极开展心理适应性训练实证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补充训练的不足,在实战实训中总结经验形成理论成果,理论联系实战,开发系统心理适应性训练课程,不断完善消防救援队伍心理适应性训练体系,以实现全灾情环境模拟训练的目标,以实际行动助力队伍心理工作走深走实,促进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赵金萍,戴晓晖,刘云章,卢安.积极心理学策略对心理异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压力知觉和应对方式的影响[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7):656-658,664.

[2] 周习文,刘永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防初任干部心理弹性及学业成绩的促进研究[J].国际援助,2022,9(12):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