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3

湿疹中医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张宁1 ,韩首章,(通讯作者,)

(1.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847  ;辽宁中医药大学 辽宁省沈阳市 110067)

摘要:该文总结目前关于中医病因的研究进展,以及各家对湿疹病机的探究。

关键词:湿疹;中医;病因;病机

湿疹是一种因过敏反应而导致的炎症性皮肤疾病,特点为皮损处多有破溃,渗出湿润液体,同时伴有结痂并且剧烈瘙痒。有研究表明我国的湿疹患病率大概为7.5%,这就意味着湿疹在我们的生活中正变得越来越常见。现系统的研究中医文献中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临床治疗方案的辩证思维,对今后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病因病机

1.1病因

湿疹即对应中医概念里的“湿疮”“浸淫疮”等,在中医古籍之中对湿疹发病原因的记载如下,《疮科心得集》曰:“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纯懿庐集•疮疡》曰:“湿疮,水泡也……问曰:热何以成水泡,风何以成挠疮。曰:皮者肺也,热客于皮……皮起则津液注之,故泡中有水也。”《诸病源候论》曰:“浸淫疮是心家有风热,发于肌肤……先痒而后痛成疮。同时有学者指出,湿疹的发生与发展与患者的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密切的关联,心态焦虑的患者,其湿疹多属湿热浸淫型;而心理抑郁的患者,多表现为脾虚湿蕴型[1]。湿疹的发病同样与中医的“血分”病变存在着密切关系,不同阶段的湿疹存在着血热,血虚,血燥,血瘀的病变特征以及病理因素[2]。而现代中医目前认为,湿疹的病因多是由于患者的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节,亦可由于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而导致。

1.2病机

目前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多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脏腑功能失调相关,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湿疹的病机进行阐述。

1.2.1 外感六淫与湿疹

《诸病源候论》曰:“瘑疮者,由肌肤虚,风湿之气折于血气,结聚所生。”;《外科正宗》中记载:“纽扣风皆由风湿凝聚生疮,久则瘙痒如癣。”;《疮疡心得集》中记载:“血风疮……乃风热、湿热、血热交感而成”;这些古籍中的记载均指出湿疹多是由于患者素体虚弱,外感风湿热邪郁于肌表,与皮下气血相互博结,进而发为湿疹。《灵枢·刺节真论篇》中记载:“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表示湿疹的发病与寒邪也有一定的关联。

皮肤即人体卫外功能的第一道屏障,若皮下腠理不固,则人体易被风邪所侵扰,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故湿疹多表现为多形性损害以及发病部位不固定。又因为风邪属六淫之首,其易与湿邪、热邪等邪气相合,风湿热邪互相结聚,侵入人体,致使人体内营卫失和,营气不足,气不布津则引起湿邪内蕴阻碍气机运行,阳气运行不畅,蕴阻于皮下,日久郁而化热,与湿邪结合形成湿热浊气与人体正气相搏,形成红斑、丘疹、水疱等发于肌表,即为湿疹。因此,湿疹的发病与风湿热邪有着密切的关系。

1.2.2饮食失节与湿疹

《外科选要》中记载:“膏粱之变亦是,言浓滋味过度,而使荣气逆行,凝为经络为疮疡也。”近代中医名家赵炳南认为,湿疹虽然是一种外在表现为主的疾病,但是其发病还是由内引发,即多是由于患者的饮食失于节制,多食肥甘厚味腥发之物而脾胃受损,与外受湿热邪气合而致病[3]

由此可见饮食失节也是导致湿疹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平素多喜食用鱼腥海鲜、油腻生冷辛辣等易于刺激肠胃的食物,从而导致脾胃功能受到损伤,运化水湿能力下降,水湿邪气停于体内,日久湿气郁而化热,透过皮下发疹而出,即为湿疹。

1.2.3五脏受损与湿疹

中医理论认为湿疹的发病与脾、心、肺、肝这四个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论述湿疹的发生与五脏受损之间的关联。

1.2.3.1从心受损论湿疹

目前对于湿疹的临床表现,普遍公认的包括皮肤瘙痒、有渗出倾向、多形性损害等;《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记载:“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明确地提出了心与痒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心主神志,神志即使人脑中的思维与意识活动,也就是说心主宰了人的主观意识感觉,而“痒”这个概念是主观存在的,并不是一种客观上可以观察到的表现;心主血脉,故心气受损则脉乱气微,邪气易侵入人体发而为痒,正如《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故但瘙痒也。”有研究表明,精神健康状况对于湿疹的发病也有一定的影响[4]。人体内之血由食物的水谷精微在经过肺部的吐故纳新之后,灌注心脉,赤化生为血;心气受损则人体内血液生成不足,皮肤失于血的濡养则干燥起皮、变硬变厚甚至发展为苔藓样变。心气与夏气相同应,即心阳在夏季最为旺盛,而心又为“火脏”,更易受夏季暑热邪气所侵袭,这也是临床上急性湿疹的患者多在夏季发病的原因。

1.2.3.2从脾受损论湿疹

《素问至真大要论》中记载:“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即一切跟湿气相关的疾病,都离不开脾的受损。脾主运化,体内一切水谷精微或水湿产物都由脾来主导运行,脾受损则无力将人体所受纳的水谷化为精微物质并疏布周身,进而影响血与气的生成,致使人体处于一种脾虚的状态,如此反复可导致人体正气虚损,病情迁延不愈;如若水湿运化失于正常,则体内水液运行不畅,停滞于体内形成痰饮等病理产物,郁久化热,内生湿热邪气在外邪的引动下,透达皮肤而出发为湿疹。《杂病源流犀烛湿病源流》中记载:“湿之为病,内外因固俱有之。其由内因者,则脾土所化之湿,火盛化为湿热,水盛化为寒湿其由外因者,则为天雨露、地泥水、人饮食与汗衣湿衫。”说明了湿疹以内脾虚内生湿气为本,以外感风寒热湿邪气为标。

1.2.3.3从肺受损论湿疹

肺主宣发,可借宣发卫气来调节腠理之开阖,肺气受损则表虚不固,卫外功能减弱,易受风邪侵袭,《灵枢》中记载:“虚邪之中人也,洒渐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虚则寒博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说明湿疹的瘙痒是体虚之人腠理不固,外受风寒邪气在皮下不得外发而导致。翟晓翔教授亦认为慢性湿疹之所以反复难愈,多是因为人体皮毛腠理不得紧闭,从而导致外邪易侵入体内,正气与邪气互相搏结,皮肤受邪气所浸淫,体内阴血受耗,由表及里导致肺脏津亏生热[5]。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若肺受损,宣肃功能减退,则体内津液精微难以布散到全身,外达于皮毛,即表现为皮肤干燥、粗糙、脱屑;根据五脏相生理论,肺为脾之子,子病及母,脾脏受累导致脾虚生湿,气虚体弱,病情多反复发作难以痊愈。

1.2.3.4从肝受损论湿疹

肝主藏血生血,肝脏受损则血虚生风,《通俗伤寒论》中记载:“血虚生风,非真风也……通称肝风。”肝风在体内走串则发为瘙痒。肝主疏泄,即肝调节人的精神情志状态,肝气不疏易生风化火损伤阴液,且肝克脾,肝火旺盛、脾虚湿蕴,二者结合内生湿热邪气,加之外感风邪相博发为湿疹。《外科备要》中记载:“绣球风,由肝经湿热,风邪外袭皮里而成。”也说明了肝与湿疹之间的关系。

概括来说,湿疹的发病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发湿、热、风邪为主的邪气侵袭人体,加之内在心、肝、肺、脾的损伤,合而致病。

2治疗

2.1中医方剂口服

中医方剂是中医最传统也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多是从患者皮损状态入手,结合舌脉进行辨证论治,可以做到标本兼顾,既解决患者当前症状,又调节患者身体内在疾病防止复发,从而达到较好的治愈效果。目前临床上对中药汤剂的使用主要是遵循利湿、止痒、清热三个大方向。

王玉玺[6]教授认为湿疹在整个发病过程中,是一个从急性期到亚急性期最后到慢性期的演变过程,故将湿疹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进行诊治,其中急性期的病因多是患者内蕴湿热邪气兼受外风,故治疗以清湿热,祛风邪为纲,方剂用龙胆泻肝汤或者萆薢渗湿汤进行加减,常用处方包括龙胆草、车前子、萆薢、栀子、生地黄、柴胡、黄芩、土茯苓、白鲜皮、茵陈蒿、当归等;亚急性期的患者多久病体内阴津亏损造成阴虚伴随湿邪,所以治则当滋阴健脾,除湿止痒,方剂用滋阴除湿汤进行加减,常用处方包括生地黄、陈皮、苍术、生甘草、土茯苓、地肤子玄参、当归、丹参、泽泻、茯苓等;慢性期湿疹的患者久病耗气耗血,体内湿邪黏滞日久,导致气行不畅,气滞血瘀,故治法以祛风润燥,养血活血为纲,方剂用当归饮子进行加减,常用处方包括当归、黄芪、生地黄、荆芥、白蒺藜、防风、白芍、丹参、薏苡仁、苍术、何首乌等;除此之外,若患者湿疹好发于头颈部面颊部位,则可酌量添加桑叶、苍耳子、菊花三味药材;若下肢多发则加川牛膝、茯苓、泽泻;多发于腰腹部则加枳壳、川厚朴;多发于阴囊部位、耳部等肝经循行部位则加柴胡、栀子、龙胆草;若瘙痒剧烈,则可加乌梢蛇、蝉蜕、苦参、海桐皮;若因湿疹导致影响患者的睡眠治疗,则可加合欢皮、牡蛎、龙骨、夜交藤。

马绍尧[7]教授在临证时谨守病因病机,将湿疹分为三型,即血热型、湿热型、血燥型。血热型患者表现为皮损有多形性特征,通常以某个特征性皮疹伴疾病全过程,如开始时表现为后小红斑、丘疹,进而演变为水疱、皮屑脱落、最后丘疹变平消失,留下小部分色素斑块,患者大部分自我感觉身体瘙痒,在静坐休息或夜间睡眠时加重,舌质颜色红,舌苔黄腻,脉滑数,治疗采用凉血、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方药为赤芍、鲜生地、苦参、蒲公英、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茵陈等。湿热型皮疹以丘疹、结痂为主,伴有少量小水疱,搔抓后形成小片糜烂,舌质淡红,苔薄,脉濡滑等,治疗采用清湿热的方法,常用方药为茵陈、蒲公英、土茯苓、白鲜皮、黄柏、泽泻、萆薢、生薏苡仁、蒲公英、土茯苓、白鲜皮等。血热型患者常表现为皮肤的增厚、干燥、粗糙伴有脱屑,以及皮肤纹理增宽,部分患者可伴有足跟或关节处的皮肤出现皲裂纹,治疗采用养血祛风,清热利湿的方法,常用方药为白鲜皮、大生地、当归、白芍、地肤子、蛇床子、茯苓皮、生甘草、萆薢等,患者出现入睡困可加珍珠母、夜交藤、合欢皮;出现腰酸、膝软,下肢无力者可加川续断、狗脊;皮损部位出现潮红灼热者可加地骨皮、紫草。

周鸣歧[8]老先生认为湿疹的临床表现责于湿热内蕴,但其根本病因是还脾失健运,在治疗上需要标本兼顾,其自拟的湿疹散Ⅰ号方(由金银花、滑石、茯苓皮、苦参、浮萍、丹皮、连翘、黄芩等制成)在治疗疾病过程所蕴含的湿热、风邪、火毒等病理因素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具有调理肺脾、通透肌肤作用中医、以达到上下分消的作用;湿疹散Ⅱ号方(由生地、白蒺藜、当归、桃仁、白鲜皮、红花、首乌、皂角刺等制成)对湿疹后期出现的久病血虚夹杂风湿热邪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徐宜厚[9]教授治疗湿疹时以理脾化湿为基本原则,依据皮损的演变过程以及疾病的分期,将其分成四个证型进行诊治:湿热证治疗用二妙丸合萆薢渗湿汤加减;血热证治疗用凉血四物汤加减;湿阻证治疗用除湿胃苓汤加减;血燥证治疗甩大胡麻丸加减,治疗用药上标本兼顾、内外并治、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2.2中医外治法

中药外用也是中医千百年来所广泛使用的一种治疗方式,清代吴师机曾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内治之药,所闻者法耳。”中医外用可直接接触皮损部位,使药效快速透过皮肤直达病灶,对皮损处起到局部治疗的作用,其优点为起效快、成本低、操作难度小等。

湿疹处于急性期时,其破溃渗液表现较为明显,且多伴有皮损部位的潮热红肿,此时可使用中药液或中药膏进行湿敷、外涂治疗。刘琪[10]等人用苦参地肤洗剂冷湿敷治疗急性湿疹患者42例,疗程2周,统计得出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李慧芹[11]等人将78例急性湿疹患者分为三组,观察组使用自拟中药塌渍方(主要成分为秦皮、野菊花、芒硝、蛇床子、苦参、白头翁、黄柏等)局部冷塌渍进行治疗;对照1组使用康复新液(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Z51021834))局部冷塌渍进行治疗;对照2组使用0.9%生理氯化钠(四川科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400)局部冷塌渍进行治疗连续治疗;治疗10d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统计得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1%、对照1组总有效率为73.08%、对照2组总有效率为76.92%。胡一梅[12]等人将治疗组应用鲜马齿苋榨汁湿敷治疗急性湿疹,对照组应用3%硼酸洗液(250ml/瓶,上海运佳黄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883)湿敷患处,对照组与治疗组均每日治疗3次,每次15分钟至30分钟,连续治疗7天,统计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结果得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5%,高于对照组的60%,说明新鲜马齿苋对急性湿疹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

湿疹处于亚急性期时,其破溃渗出相对减少,但丘疹表现还比较明显,此时应用中药膏外涂可获得较好的疗效。高子平[13]等人实验对比外用派瑞松软膏、蛇黄膏、冰磺肤乐的治疗效果,在冰磺肤乐与蛇黄膏的对比结果中,蛇黄膏治疗组的总有效治疗率为93.3%,冰磺肤乐治疗组的总有效治疗率为80.2%,2组比较,x2=4.62,P=0.317,P<0.05,说明蛇黄膏治疗有效率高于冰磺肤乐;派瑞松对照组总有效治疗率为88.3%,与蛇黄膏治疗组比较,x2=0.9,P=0.3462,P>0.05,即表明实验中蛇黄膏与派瑞松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派瑞松作为临床治疗湿疹的常用外用药膏,其本质还是一种糖皮质激素,若长期使用会导致激素依赖,即停药后快速复发,造成患者病情的迁延不愈,而蛇黄膏作为一种中药制剂,在治疗效果可以和激素类药物不相上下的前提下,具有更低的副作用以及依赖性,更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湿疹处于慢性期时,其特点多为皮肤干燥伴有脱屑,或有皮纹增宽或苔藓样变,此时可选择中药洗剂或中医熏蒸等方法进行治疗。郑慕雄[14]等人应用中药止痒洗剂(蛇床子、花椒、薄荷、地肤子、苦参、百部等)治疗湿疹总有效率为95%。万涛[15]等人运用自拟复方土茯苓洗剂,以塌浸疗法治疗慢性湿疹患者30例,疗程为三周,最后总有效率为96.67%。李文龙[16]等人将11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每天早晚外用卤米松软膏,观察组采取外用三黄搽剂(主要成分为大黄、黄柏、黄芩、苦参等)进行治疗,为期三周,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参考文献

[1]巩静.心理因素与湿疹辨证分型相关性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01)

[2]康润芳,金浩然,杨恩品.湿疹从血论治探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04):156-157

[3]李红兵,徐萍,王晓红.当代名家湿疹内治要点概述[J].江苏中医药,2014,46(08):78-81.

[4]袁茵,郑苏蓉,张炜.慢性湿疹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测查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01):22-23.DOI:10.13342/j.cnki.cjhp.2004.01.010.

[5]朱霄霄,翟晓翔.翟晓翔教授运用肺主皮毛理论治疗皮肤病验案[J].天津中医药,2018,35(06):436-438.

[6]阎景东,王玉玺.王玉玺教授治疗湿疹的经验[J].中医药信息,2005(03):43.

[7]黄英姿.马绍尧教授治疗湿疹经验[J].四川中医,2002(12):2-3.

[8]周升平,董玉,郭昕,栾馥.周鸣歧老中医湿疹散的临床运用体会[J].辽宁中医杂志,2000(06):271-272.DOI:10.13192/j.ljtcm.2000.06.34.zhoushp.025.

[9]徐爱琴,徐荣.徐宜厚治疗湿疹的经验[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8):26-27.

[10]刘琪,谢明艳,张状金,于军.苦参地肤洗剂治疗急性湿疹42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21,37(10):15-18.DOI:10.16808/j.cnki.issn1003-7705.2021.1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