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5
/ 2

康复期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治疗

汤陈云

湖州市第三人民医院313000

摘要:精神疾病指的是在各种生物学、心理及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导致大脑功能活动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在急性期,精神病人需要到专门的精神并医院进行治疗,经过系统的治疗之后,病人的精神症状会慢慢地消失,逐渐步入精神疾病的康复期。在康复过程中,病人要面对许多问题,比如:怎样持续地进行药物治疗,才能使逐渐恢复身体、稳定病情,如何快速地恢复社会交际,怎样才能顺利地回归家庭和社会等。本文就精神病病人在恢复期的护理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综述,以期能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治疗方法

  1. 治疗方法

1.1药物维持治疗

(1)剂量。如果病人在进行一段时间的临床系统治疗之后,1-2个月内病情痊愈或者得到明显缓解,这时就可以慢慢地降低药物的用量,直至到达稳定病情的维持量即可。维持量通常是1/4-2/3的治疗量。药物的持续治疗能够使病人的病情状态保持平稳,减少复发率。例如,精神分裂症在医生的指导下保持较长的疗程,其复发的概率就会降低。

(2)不良反应。药物的不良反应会对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产生影响。目前在抗精神病上常用的药物具有较大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EPS)、过度镇静、心动过速、粒细胞减少、肝损伤、体重增加、药疹等,毫无疑问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利培酮、阿立哌唑和齐拉西酮等非经典类抗精神病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药物的副作用得以显著降低,极大地改善了病人的用药依从性和主动性。

(3)自知力。自知能力是衡量患者的精神疾病是否得到痊愈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是患者判断自身精神疾病的能力。当病人的自知能力恢复后,就能对自己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能在发现异常的早期,及时地寻求家属或专家的帮助,从而获得及时、准确的治疗,保持自身健康状态。对有监护能力的家属进行精神卫生科普知识教育,也是自知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用开设精神卫生基础知识讲座、分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对家属进行精神卫生健康的基本知识及精神疾病的常见症状表现,指导家书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了解持续药物治疗的重要性。

(4)复诊。对于达到康复要求并且已经出院的患者,如果在就诊方便的情况下,可以让病人自己或者是在家人的陪伴下,定期到精神病专家的门诊进行复查,这样可以帮助医生针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相应的调整,让患者的病情保持平稳。此外,通过电话进行定期随访,也是医生与患者之间保持联络的一种有效途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透过电话随访,可有效提升病人及其家人的满意程度,并能方便医生即时监控病人的精神状况、康复状况等。

1.2心理治疗

在精神疾病的恢复期,当各种病态的思想、情绪经历得以消除之后,病人的心理状态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复杂性。例如自卑感,害怕病情复发,害怕给家人、配偶和孩子带来负担,害怕影响孩子的未来,感到自己患上了绝症,未来一片灰暗。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干预,就有可能出现消极的思维和情绪,产生悲观以及厌世的想法,甚至是出现患者自我伤害和自杀等后果。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为“精神后抑郁”,可能与患者症状得以缓解、自知力得以恢复从而能够对自身所处环境做出理性判断的情况有关。因此,对于处在康复期的精神疾病患者,一定要做好积极的心理治疗。在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

认知提高法。对于任何人造成精神障碍的原因,不可存在敏感、不信任与可疑的情况,不接受任何诚恳的建议。可以用认识来改进这种情况,并且与精神病患者建立其互相信任的关系,以此为基础,向他们介绍该疾病特点、性质、危害以及纠正方法等,从而让其能够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客观的认识,从而自发地产生改变自己个性缺陷的欲望。

1.3社会接纳

(1)家庭支持。社会是由许多家庭组成的,病人在得到了治疗之后,第一个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回到家人身边。家庭功能的完善和健康对病人的恢复是有益的。家属要关心病人,接纳病人,但没有必要事必躬亲,过分关心。要让病人融入到家庭中去,慢慢地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让患者承担一定的家务,让病人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家是有用处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慢慢地减少自卑感、无用感和恐惧感。

(3)重返工作岗位。社会上对与精神疾病患者仍然是存在歧视、恐惧现象的。当病人恢复正常且能够胜任病前工作时,则应该通过多方面的帮助,使病人重新进入工作状态。单位领导和同事对病人要有包容、接纳和非歧视的心态,使病人尽快重返工作岗位;多给病人一些帮助和鼓励,不要对病人另眼相看,要让病人感觉到一种家庭的温馨,这样才能重新建立自信。若病人的工作能力不如患病之前,则应适当地考虑为病人调任其他合适的工作,或是鼓励其他病人与同时一起配合工作。

(4)社区康复。在精神疾病的治疗方面,以社区为基础的康复方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康复期间,病人在离开精神病院后便是回归家庭,回归社区,因此社区与家庭共同承担着精神疾病患者康复的责任。社区精神疾病的康复主要包括:对社区精神疾病病人进行常规的跟踪调查、建立病历档案;由社区精神科医生通过电话访问、上门随访、社区门诊等方式展开社区干预,并鼓励患者坚持服药,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1个月一2个月1次的康复指导。在确保病人的健康状况良好的前提下,鼓励病人外出积极参与社会团体举办的各种休闲、体育、社会福利等活动。除此之外,社区要利用黑板报、分发宣传资料、举办专题讲座等方式,来强化对精神疾病的认识,逐步消除人们对精神病患者的偏见,激发全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怜悯与尊重,为康复期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氛围。社区康复也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可获得资源的作用,对正在康复期的病人进行相关的工作培训,并尽可能地帮助病人找到工作。

据有关数据显示,经过药物维持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接纳方法的干预之后,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以及抑郁症患者只有14例是出现再发病现象的,复发率仅为23.30%,因此采取药物维持治疗、心理治疗以及社会接纳等方法来对患者进行干预可以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1. 注意事项

2.1预防措施。要按时复查,每个1~2个月复查一次,在服用药物的过程中,需要定期复查肝功能、血常规和心电图。患者需要在医嘱下合理用药,通常情况下维持用药应以住院期间用药为依据,不能随意更换。维持药量一般是治疗量的1/4-1/3之间,具体要看个人情况。为了防止患者漏服、错服或过量服下,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的家庭成员要妥善保存好药物。如果发现有不良反应,轻则可以口服抑制不良反应的药物,重则必须减量或者停止使用。

2.2注重护理的内在质量。协助护士建立起现代化的护理观,强化其临床实践,使其能够扎实地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地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有关行为科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进行深入地研究,从而提升其与病人的交流能力以及自身的文化素质,为病人提供更人性化、更高质量的护理服务。

由此可见,对于精神病病人的康复,除了需要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之外,还需要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合理的心理治疗和高质量的护理,这样才能让病人的身体得到更好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