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港口设计与规划设计结合的港区规划实例研究—以大窑湾北岸港区规划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5-29
/ 2

将港口设计与规划设计结合的港区规划实例研究—以大窑湾北岸港区规划设计为例

吕维真,柳广杰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116001

【摘要】通过空间设计和港口设计深入合作,共同完成大窑湾港总体规划,探索将港城融合的港区规划实践

【关键词】港口规划 空间规划 港城融合        

1.从国土空间规划视角看大连港例版港口规划

大连港口的规划应该是从沙俄时期开始。当时的沙俄就是因为看中了大连拥有天然的不冻港,拥有港铁联运的便捷交通,拥有东北平原腹地等优越的条件,所以选中大连作为他远东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拉开了大连开埠建市的序幕。1899年沙俄政府授权萨哈罗夫和盖尔贝茨共同编制了大连港历史上第一份建设规划《达里尼商港总体规划》。当时的港口规划包含了码头及岸线设计、防波堤设计、船务设计、航道设计、港口航标设计外,还进行了岸上功能区划分,划分时除有交货区、各类仓储区、免税区、专业燃料区、修配区、海关办公区、动植物检疫区等。对于每个区所需要的建筑指标也都有详细的规划,如动植物检疫区,就设计有医院、住宅、办公楼等。而这些详细的陆域用地功能划分和建设规划,却在解放后的我国长期的港口规划中忽略了。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后日本占领大连,在中山秀三郎的《大连港修筑意见书》基础上编制完成了《大连港筑港计划案》,该计划案主要集中将沙俄未完成的港口建设继续下去,设计内容主要集中在筑港工程方面。随后,因为经济发展需求,又制定了《大连港扩张预定计划》和《大连港西部扩张方案》,主要内容均以岸线工程、码头工程、防波堤工程、填海工程、疏浚工程等工程设计为主。而对于港口区域内陆域用地的功能分区及城市建设指标方面的内容则无涉及。

1949年新中国成立,先后编制了《大连港五年(1953-1957年)扩建计划草案》、《大连港1959-1962年发展规划》、《大连港“五五”期间(1976-1980年)新建码头方案》、《大连港1979-1985年港口建设方案》,只有《大连港五年(1953-1957年)扩建计划草案中》提到了修建职工住宅、医院、疗养院、子弟学校等,还是由于当时计划经济“企业办社会”的大背景下为职工提供配套设施所致。其他所有规划都是集中在港口工程方面,对港口区域陆域所需要的各种功能和建设规划仍然无考虑。

1987年,大连港编制完成了《大连港总体规划方案》,规划虽然提出要与城市总体规划配合,但是规划方案依然是集中在各类港口工程方面。

2008年,《大连港总体规划》提出了“在港口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逐步组织开展口岸、海事、信息、金融、海上旅游及客运服务等多个配套项目专题规划”的建议。

2022年,《大连港总体规划(修订)》中提出了“港口与外部各要素协调发展不足”的问题,认为大连港区域港城矛盾突出,部分老港区毗邻大连中心城区,相关港口和产业功能已不适应城市发展要求,亟待功能调整和搬迁调整,并综合考虑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要求,但对港城融合方面的论述仍处于一个定性粗略分析,关注重点主要为集疏运体系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

2.大连港港口规划与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的关系

2.1港口发展与相关研究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港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引起了所有人的重视,全球范围内出现了争夺国际航运中心和区域性集装箱枢纽港地位的激烈竞争。

港口专业的专家学者对港口规划中的各种工程和技术环节进行大量研究,通过细节优化提高港口装卸等作业效率。经济、地理学等专业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港口与腹地的关系,想要在宏观层次给港口的选址提供理论基础,以此提高港口的竞争力。

2.2国土空间规划中关于港口的处理

但是港口的规划还是依然停留在港口专业的专项规划,而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处理方式就是将整个港区划为交通运输用地中的港口用地1204港口码头用地类,对用地含义的解释“指海港和河港的陆域部分,包括用于堆场、货运码头及其他港口设施用地,不包括港口客运码头等交通场站用地”,而1208类对外交通场站用地虽然包含了港口客运码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但是对这种解释的理解大部分仍然是狭义的附属设施,与港口真正需求的用地脱节的,对辅助生产区的概念也无明确解释,对于港口后方需要的仓储物流、临港工业、综合配套服务到底作为城市建设用地还是港口建设用地的定义却很模糊。如果把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及综合配套服务用地全部拿到港区外,国土空间管理部门及国土空间规划的专家学者对港口需求研究显然存在不足,如果放到港区用地内,则又出现用地审批方面的问题。

2.3大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大连港总体规划的关系

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主要以各类专项规划为基础,将大连港总体规划作为专项规划纳入规划成果中,可以发现,对于港区用地和港区后方用地的处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港口后方作为城市建设用地的区域大部分被划成了仓储用地,用地性质单一,考虑不够细致;另一方面是给港区划入较大规模用地,如果这些用地全部作为港区的作业区,明显存在规模较大的问题。

2.4小结

纵观大连港规划的发展,虽然建港的技术一直在提高,港口的吞吐能力一直在扩大,但是对港口的规划却明显出现了专业的局限性,基本都集中在港工专业的工程规划。本轮国土空间规划将其作为专项规划已经是将对城市发展建设研究与港口发展规划成果进行融合的重要进步,但是纳入的成果主要还是以矢量化的岸线和集疏运体系为主,定性的内容融合不足。

3.以大窑湾北岸港区规划为例港区规划中融合港口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

3.1大窑湾北岸港区规划概况

大窑湾港区是大连港“一岛三湾”核心港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核心区东侧。大窑湾港区由南岸、湾底和北岸三部分构成,现有大窑湾南岸以集装箱装卸和仓储物流为主,泊位总数22个,最大泊位吨级15万吨;湾底以商品汽车装卸和仓储物流为主,现有泊位数3个,最大泊位等级为5万GT。

大窑湾南岸港区已基本建设完成,北岸港区准备开始建设大窑湾北岸除了有优越的深水不冻港条件外,还有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和较好的生态环境条件。本次规划融合了包含各项工程规划、港口作业区规划、产业规划、陆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等方面。目标是将大窑湾北岸港区建设成为具有综合航运服务职能的集装箱枢纽港,成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功能区。

3.2港口岸线工程中引入自然岸线保留理念

对岸线利用工程坚持“深水深用、浅水浅用”原则,根据水深及区位,综合考虑现代集装箱码头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需求,充分考虑当前世界最大船型的停泊需求,同时为将来可能出现的超大型船舶预留了长1700米、水深超过17米以上的深水岸线。规划中尝试保留了生态资源较好的7公里浅水岸线,与港口岸线交错,布置少量公共设施和旅游项目,使北岸港区不仅仅是一个现代化的港区,更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滨水区。

3.3港口陆域规划中引入功能多元集聚理念

综合考虑港口、产业、城市的多种功能在北岸地区的多元化集聚,合理布置港口作业区、汽车产业区、现代物流区、港航服务区、商务休闲区以及港口功能延伸区等六大功能区。其中港口功能延伸区,主要为港航商务区、现代物流区、商务休闲区提供生长弹性空间的同时,为日趋复杂的港口功能的多元化、市场环境的复杂化、航运及物流企业的多样化并创造有利的可塑条件,避免硬性限制所带来的规划的滞后性。

3.4港口整体设计中引入城市设计理念

首先是公共空间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原则,严格保留自然山体景观资源,统筹考虑周边区域山体景观的关系,形成“一核、多节点”的景观结构框架,共同形成“山-城-海-港”的区域生态格局。优先打造景观轴线、广场、开敞亲水空间等,保障充足的公共活动空间。

其次是港区形象,对于港区建设中除港口作业区外,对包括现代物流区、汽车产业区等配套产业用地均提出沿街界面建设要求,预留公共空间和沿街绿化带。建设量及高度控制上将320米的标志性建筑布置在远离亲水岸线的港航服务区中心,既保证开敞的城市亲水空间,又确保城市景观连续性与协调性,打造疏密有致的城市天际线。

【参考文献】

[1]李海军,段 瑜,刘宇辉,徐国斌.区域格局下港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探索—以武汉新港空间发展规划为例[B].规划师,2009(9):40-44.

[2]大连市志,港口志,辽宁民族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