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3
/ 6

 中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综述

宁颖斌,韩胜飞

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广东广州 511400

摘要:本文主要回顾了中西方关于混和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历程和内涵,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动因、改革模式和改革效应的文献进行了梳理,以期能够对未来混和所有制经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最后本文对中西方相关研究做了简要评价,并对未来研究方向做了展望。

关键词:混和所有制经济; 改革模式; 改革效应

[中图分类号]F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其目的是打破单一公有制产权,以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生产效率。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为具体地提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些都标志着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已成为了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从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来观察,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最适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

当前,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需要更多的理论来指导下一步的改革方向,因此,梳理国内外混和所有制经济的研究进展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西方混和所有制经济研究

(一)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和内涵

1.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

17世纪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兴起的开端,随后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方国家纷纷建立,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了西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二战之后,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坚持凯恩斯主义理论,西方国家开始通过制定法律来实行国有化改革,这一改革举措推动了西方国家混合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国有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对整个国民经济起到举足轻重的影响。直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开始出现“滞涨”,政府职能过度扩张,财政负担越来越重,降低了经济运行效率,“政府失灵”现象越来越严重,弗里德曼等新自由主义思潮迅速崛起。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又开始了大规模的私有化改革,国有企业比重开始下降,这一私有化改革实际上是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做出了新的调整,即一种市场竞争为主,国家干预为辅的经济模式,在这种新模式下,最大限度的保证了经济发展,并未动摇政府在经济宏观调控职能的地位。

2.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

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与实践源于西方国家,庇古被认为是“混合经济”概念的鼻祖,他认为市场经济无法解决“外部性、社会成本”等问题,此时需要国家干预和调控来解决市场弊端,他把公共产权目标领域定在军事和武器、英格兰银行、煤炭、铁路、自来水、电气等,最终形成了“混合经济”。

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挽救资本主义制度的切实办法就是扩大政府职能,让国家权威和私人策动力合作”,因此,凯恩斯的理论蕴含着混合经济思想。其理论对西方国家国有化改革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汉森是西方较为系统地阐释了混合经济涵义的学者,他认为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化”的公共经济共存将成为主流,同时将这种共存现象称为“双重经济”(dual economy)。斯蒂格利茨认为某一行业存在市场失灵,则可以将该行业或该行业中不满意的那部分国有化,市场失灵和社会与政治目标的多样性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出现的理论基础。

综上可知,西方国家混合所有制经济渊源大多来自与“混合经济”相关的一些名词概念,例如“双重经济”(Dual Economy)、“控制经济”(Controlled Economy)、“平衡经济”(Balance Economy)也跟“混合经济”的内涵一致。

3.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动因

(1)提高资本效率的需要

国有企业不受私有资本市场约束,竞争驱动的信息结构和基于市场的治理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因此私有化可以强化市场的作用,从而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的私有化,其好处可以溢出到经济的其他部门。国有企业目标不明确,不像私营企业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国有企业还有许多政治目标,例如维持就业、再分配、经济增长等,这就使得管理者可以利用公司目标不明确的情况,来保证自己员工的利益,最终让国有企业低效率成为一种常态。如果国有资本的相对低效和国企负的外部性的假设是成立的,那么资源在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的流动能够提高整体经济效率。

(2)改善公司治理的需要

政府对管理者监管不到位,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是国有企业私有化的主要原因,且预算软约束使得管理人员不必承担他们自己行动的后果,错误得到了宽恕,损失得到了补贴,这是激励和约束问题的另一个根源。国有企业内部结构的限制,无法应对市场的新要求,也没有机制来监督或执行国有企业的治理,政府要么迅速建立一种机制,让国家作为所有者来控制企业决策,要么面对国有经济被消费或盗窃而逐渐消失的局面,这些严酷的选择说服了许多进行改革的政府考虑快速私有化。

(3)解决政府失灵的需要

国有化使得政府职能过度扩张,加重了财政负担,产生了政府失灵的现象。因此,缩减国有化规模,实行私有化政策来遏制政府的财政赤字,推行一套以现代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经济为核心的经济政策成为了当时的迫切需要。

(二)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模式研究

1.公私混合经营模式

公司混合经营是指让政府资源和私人部门结合起来的一种模式,这一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公共政策执行难题提供了方案。公私混合经营又可以细分为五种形式:公共扛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合作合营和战略合作。这五种形式有些是政府主导的,有些是基于利益共享和风险公担的。合同外包模式有促进竞争,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交易费用等优势。“公共财政杠杆”模式让私人部门或者非营利部门去实现在以前被认为的只有纯公共部门才能完成的公共目标。合同经营模式为实现利益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市场竞争,二是政府能力,其中市场竞争是前提。特许经营模式可以将垄断权力配置给私人部门,通常这个过程要伴随着市场竞争,需要私人部门的中标来获取特许执照。

2.出售国企股权模式

出售国有资产是私有化改革初期最常见的手段,而且在短期内迅速推进。比如,英国政府从1979开始通过出售国有资产来实施私有化,使得国有资产比重迅速下降,大量职工转移到私人部门。西欧的私有化运动最普遍的做法是部分私有化,即出售部分国有企业的股份给私人资本,从而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这样做的好处是能为部分私有化的企业给予一定的特殊利益,包括贴息贷款、业务合同等。

3.引入私人资本模式

引入私人资本是指在那些不完全具备私有化条件的国有企业垄断领域引入私人部门竞争,从而减少政府干预,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潜在的利益是可以提升服务质量,因为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基础上要求公共部能否准确定位公共服务的性质,并且能否评估投标者的能力,还要监督投标成功的私人部门的后期表现。

4.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模式

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ESOP)是指企业内部员工出资认购本公司部分或全部股权, 是员工所有权的一种实现形式,是企业所有者与员工分享企业所有权和未来收益权的一种制度安排。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s,MBO)起源于英国,是指企业的管理者通过股权收购公司股份,从而私有化或部分私有化。管理层收购在西方国家流行主要是因为可以激发企业私有化的积极性,减少管理层对企业私有化的阻力。此外,转型中的政府有时没有权力与公司中根深蒂固的内部人士进行斗争,为了获得私有化进程的政治支持,必须给内部人员(公司的经理和工人)大量股份,这样他们就不会阻碍私有化进程。

5. 凭证式私有化

凭证式私有化是指通过免费或以名义成本发放凭证,使有资格的公民能够竞标私有化的国有企业(或共同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的股份。中欧和东欧使用这种方式来实施大规模私有化,中欧和东欧从规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过渡的过程中,私有化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现象,这些转型中的国家之所有选择大规模私有化(凭证式私有化)和管理层收购作为主要方式,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经济中的大多数公司需要私有化,而国内私人储蓄存量太小,无法购买这些资产,从而选择大规模私有化(凭证式私有化)。

6.“黄金股”模式

“黄金股”是指在具有特殊战略意义或者公共利益的国有企业私有化后,由政府持有并允许政府对特殊事项享有特殊权利的一股或少数股。“黄金股”模式可以在确保私人资本获得充分自由的情况下,保证国家安全等战略领域不被私人资本控制,主要表现形式是对特定事项有事后否决权。因此,“黄金股”实际上相当于一种供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潜在决定权。

7.PPP模式

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是典型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关于公私合作制模式起源于英国,英国对公共部门和私营企业相互合作的模式很早就有了研究。早在19世纪,英国工程师查德威克就提出了在地方污水处理和卫生服务方面,可以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改进效率,这可以视为早期公私合作的维形。

(三)西方混和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研究

   西方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的文献主要从财务指标、宏观指标和创新指标三个方面来检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效应。

1.财务指标

主要是通过企业的财务数据来度量混合所有经济对企业的影响,西方研究中用的财务指标主要有ROE、利润率等。

针对国有企业效率高低的争论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一部分学者认为国有属性对企业效率不会有影响,公司的治理问题与企业的所有制属性关系不大。企业效率更多地受宏观经济、政府对企业是否实行硬约束等因素影响,与企业所有制属性无关。

然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于其他所有制企业。比如,Boardman在控制一系列其他影响因素后,发现国有企业效率不如私营企业。这一观点在之后的世界银行和经合组织的研究中得到认可。另外,部分学者对政府所有权与企业绩效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他们的关系为负相关。Dewenter用多国的数据进行大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效率低于私营企业。此外,基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于私营企业假说,学者研究发现私有化可以提高企业效率。如Konings等人使用了1701家保加利亚和2047家罗马尼亚制造企业的代表性面板数据,结果发现私有化公司降低了提高效率的成本,而不是增加了成本。Matsumura研究表明当私有化发生时,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就成本而言)有所改善。

综述所述,近年来的研究数据和实证检验大部分支持国有企业效率低于私营企业,这一观点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同,基于这一前提假设,学者研究发现私有化可以提高企业效率,正是因为此才促使西方国家在大规模国有化之后又实行私有化政策。

2.创新指标

     创新一直是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因此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创新的影响也比较多,主要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创新水平。

一些学者认为国有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于私营企业。Halbfass通过对300家大型企业1984-198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这一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出现过正增长。Brandt研究发现在1978-2004年期间,公共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要远低于私营部门。Hsieh的研究则更进一步测算了如果把资源从公共部门转移到私营部门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终发现这种重新配置对全要素生产率可以提高30%。

另一边学者则认为,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更高。谢千里等对1998 年和 2005 年的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指出国有企业的 TFP 年增长率是各种所有制里面最快的,达到了15.63%。此外,还有学者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下的研发的溢出效应对政策的影响。比如,Gil-Molto等进一步研究了混合双头垄断下的研发补贴和溢出效应,研究发现最优研发补贴随着溢出效应的提高而不断增加,但仍低于私人垄断;同时还发现公有企业的私有化降低了研发活动和福利。

企业创新一直是研究者非常关注的热门话题,但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且测算方法差异较大,所以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一直没有明确的定论。

3.宏观指标

    宏观指标主要是从宏观角度来度量混合所有制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西方常采用的指标有社会福利、经济增长指标等。例如,Willner用总盈余来衡量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效果,其认为与自由竞争的假设情况相比,在多数情况下,混合寡头垄断在传统总盈余方面更占优势。私有化总是使私企之间的合谋更容易维持,因此私企私有化之前的合谋可能是不可持续的,而私有化之后的合谋可能是可持续的,如果是这种情况,总盈余的额外损失就越大。Fraja从行业效率角度分析,认为当公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存在寡头垄断互动时,公有企业的私有化可能既决定了其效率的提高,也决定了行业效率的降低,从而对社会是有害的。Saul Estrin 等人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论证了混合垄断比法定垄断更糟糕,法定垄断是防止浪费性市场分裂的一种有效手段。

Matsumura认为在混合寡头垄断中存在两种主要影响。一种是福利减少效应,这意味着私有化降低了总生产水平,因此也降低了消费者剩余。二是产出替代效应,即当私有化发生时,由低效企业向高效企业的产出替代效应会产生福利改善的情况。国有企业的存在有助于约束拥有市场力量的私营企业的行为,因为这些公有企业通常追求福利最大化。这一目标往往导致市场产出的扩大,进而提高消费者的福利。在这两种效应的共同作用下就可能存在一个最优的国有持股比例,因此他通过构建了多厂商混合寡占模型来研究国有持股比例问题,该模型也成为了后续研究国有最优持股比例的经典分析框架。

综上所述,西方学者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研究重点在于各种经济理论方法的应用。就研究结论而言,大部分的学者倾向于认为国有企业低于私营企业,但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否能提高创新能力方面尚未有明确的结论。在研究方法上,西方学者在理论分析和博弈论分析上研究得较为详细,理论基础较好。

三、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研究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和内涵

1.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历程

1978年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认识到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作用,1982年中共十二大决议中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的存在,1986年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下发展多种经济成分。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概念,其目的是打破单一公有制产权,以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生产效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重要的实现形式迎来了更深入发展,2014 年《政府工作报告》 进一步提出“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7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为具体地提出要“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在电力、石油、天然气、铁路、民航、电信、军工等领域迈出实质性步伐”。这标志着混合所有制改革已成为了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从生产关系与技术创新的内在逻辑来观察,混合所有制是最适合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生产关系的所有制形式。

2.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内涵

薛暮桥是国内较早系统论述混合所有制概念的经济学家,其认为不同所有制的投资方共同经营一家企业时,就形成了混合所有制企业。1979年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集中体现在混合所有制的出现与发展上,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从微观层面上来说,混合所有制经济就是多种经济成分之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股权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逐步出现与发展。曹立等人指出混合所有制经济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指整个社会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成分并存的格局,二是指不同所有制性质归属的资本在同一企业中的混合。平新乔则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企业层面的混合,一家企业的产权里既有国有资本,也有民营资本;第二种是产业层面的混合,一个行业里,既有国有企业,又有民营企业;第三种是国民经济层面的混合,一些产业是国有资本经营,另一些产业由民营资本经营。宋文阁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有广义和侠义上的内涵。广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指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所有制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联营等形式,成立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共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制形式。广义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产权中不一定包含国有经济成分,而狭义的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混合产权中一定包含国有经济成分。

综述所述,混合所有制包含三重涵义:微观上,是企业层面的股权多元化;中观上,是一个行业里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的混合;宏观上,是坚持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相互并存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3.我国混和所有制经济改革动因研究

1)改善国有资本效率的需要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产生最初的目的是激发经济活力,提高生产效率,所以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首要动机便是改善国有资本效率,即资源配置效率。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通常预测能提高资源配置,主要是基于国有资本的相对低效的假设或国企负的外部性,即国有企业不仅自身效率低,而且还会拖累民营企业。杨汝岱用 1998-2009 年的工业企业数据对制造业企业的 TFP 进行测算后发现,整体上国有企业的 TFP 仍不及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投资效率比民营资本低43%。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

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从1994年起,国有企业改革开始进入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阶段。因此,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动因就是促进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不同所有制之间的相互参股能够促进企业设立董事会,从而利于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同时,公司混合股权投资者的异质性对董事会演进会产生重要影响。

(3)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质量的需要

国有企业尚未很好地完成向公众提供高质量公共服务的目标,未担当好其应负的社会责任。但是基于价格及安全等因素的考虑,国有企业通常是提供公共服务更为妥善的组织形式。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混合所有制企业应运而生。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不同产权资本运作与产业经营的优势互补,则可促进公共服务质量的提升,促进社会福利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二)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模式研究

1.上市模式

上市模式主要是指将企业的资产证券化后,公开发行股票,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投资入股,形成混合所有制企业。上市模式又分为整体上市和分拆上市。上市模式对中国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能够起到较好的改革效果,是目前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重要方式。

2.合资联营模式

合资联营是指多方共同投资并对企业经营进行共同决策,合资联营方式主要有并购重组、増资扩股、减资转让,这种模式在我国也起到了较好的改革效果。

3. 产权联盟模式

产权联盟是以产权链为基础,形成一个较为松散的企业联合经营组织,主要的细分模式包括:市场开发、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及品牌合作

4.PPP模式

PPP 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通常被称为“公共私营合作制”,是指政府与私人组织之间合作建设城市基础设施项目。PPP 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工具之一,尤其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被广泛使用。

5.混合型基金模式

混合型基金模式是通过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共同融合,成立投资公司、信托公司、担保公司等,以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混合型基金模式主要包含政府引导基金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混合所有制投资基金是一项重大创新,对提高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效率,提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及国有资产证券化率,实现国有资本与非国有资本的共赢。

6. 产品分成模式

产品分成模式是指各方企业按产品分成合同规范运营,按层级相互持股,成立联合管理委员会(决策机构),根据产品的生产与销售进行布局。应用产品分成模式实现混合所有制改造的典型产业包括资源型产业(如中石油)、互联网产业等。

7.员工持股与管理层收购模式

职工持股最早是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出现,至今已有30年的发展历史,但期间曾因担心国有资产流失而被多次暂停。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倡导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明确指出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表明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实行员工持股对国有经济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述所述,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多种多样,但针对不同对象的混改模式不同,应因企施策,多方式推进我国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

(三)我国混和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研究

我国关于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的文献也主要从财务指标、宏观指标和创新指标三个方面来检测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改革效应。

1.财务指标

相比西方,采用企业财务指标度量混合所有制经济效应在我国的应用更为普遍,采用的财务指标也各式各样,主要指标有利润率、销售收入、ROE、托宾Q( Tobin'Q)、市净率、投资效率等等。

刘小玄以销售收入来衡量企业效率,个人资本对改制后的企业效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辉等人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可以通过降低国企的政策性负担来显著提升企业利润率。范琦采用2006年截面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国有持股比例越大,该国有控股上市企业经营业绩越好。马连福等人采用资产收益率和市净率衡量企业绩效,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公司绩效的改善离不开完善的制度环境,只有在完善的制度环境下,混合主体多样性才能提高企业的绩效,且混合主体深入性与公司绩效之间呈倒“U”型关系。

2创新指标

我国采用的创新指标主要有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的竞争力等。从研究结果来看,大部分学者研究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例如刘晔等人采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法(PSM-DID)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其结果发现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能够显著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且国有控股型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效果还要比完全私有化的效果好。同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效果与行业的竞争性有关,竞争性行业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果要比垄断性行业改革效果好。熊爱等人研究发现引入非国有资本整体上会提高了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但同时非国有股东的套利行为会促进企业金融化,并对全要素生产率会有挤出效应。然而,有些研究者发现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的提升并不是对所有企业都有效果,如陈林等人选取企业年度新产品产出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来衡量创新,研究发现对于全体混合所有制企业,国有资本的终极控制权在平均意义上对企业创新不具有显著影响。但区分规模后,其发现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国有资本的终极控制权更有利于创新,对于小型企业来说,非国有资本取得终极控制权更有利于创新。此外,还有研究者发现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倒“U”型关系。

3.宏观指标

我国在宏观方面主要采用了经济增长、发展质量、社会总福利或总盈余等。

(1)经济增长

吴振宇等人研究了混合所有制经济对资金使用效率、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平稳运行的影响,其研究表明国有经济比重下降、非公经济比重提高,会降低区域存贷差占存款的比例,从而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会提高出口及FDI占GDP的比重,从而提升经济外向度;会增强平抑消费品价格上涨的能力,从而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林毅夫等人用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衡量国有化程度,实证发现国有化程度与经济增长表现为显著负相关。Song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部分来自于低效率的国有部门向高效率的非国有部门的转移。

然而,黄险峰等人认为国有企业具有双重效应,国企本身的低效率会抑制经济增长,但国有企业对其他部门的溢出正效应会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国有经济与其他部门相比,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没有显著差异。马光威等人认为国有企业会进行逆向投资,在经济下行阶段,对竞争增长会有促进作用。莫龙炯等人利用中国省级数据建立动态面板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进行验证,发现国有经济比重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效应随市场化进程而变化,当市场化程度较低时,国有部门承担了较多的政策性负担,国有经济有利于增加社会福利;当市场化程度高时,过高的国有经济不利于社会福利改善。综上所述,关于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议。

(2)社会总福利

殷军等人将混合所有制和生产负外部性纳入到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通过构建一个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混合寡头模型,研究发现当行业负外部性对社会福利的损害程度不大时,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可以提高社会净福利。因此国企最优混合比例取决于国企承担社会负担的大小。云凌志等人构建了存在生产负外部性的混合寡占模型,研究认为外部性成本较高或相对较高时,行政监管政策对社会总福利的改善最有效。只有当国有化兼并能产生较强规模效应时,才能改善社会总福利。高蓓等人通过建立两阶段混合寡占博弈模型,国有控股比例的不同对经理人的行为约束亦不相同。在没有管理授权且国有控股超过 40% 或在利润收益激励合同下,国有企业将选择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之和最大化作为目标。

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微观层面来看,主要是通过财务指标来衡量改革效果,包括但不限于利润率、投资效率、创新能力等;从宏观层面来看,主要是通过经济增长,发展质量和社会总福利等指标来衡量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作用。

四、研究述评

(一)对各指标的评价

财务指标、创新指标和宏观指标在度量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时各有优劣。财务指标一般用企业的财务数据来度量企业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后对企业的影响,该指标主要的优点在于数据比较容易获得,可比性较强,缺点在于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对单个企业的影响,未能反应对社会影响的总效应,比如企业利润提高了,可能是因为损害了消费者福利,如果单从企业财务数据判断是否应该进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可能会存在较大的片面性。创新是生产力发展的最重要推动力,创新指标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用来度量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效应,其优点在于相比财务指标能更深入地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缺点在于创新指标计算方法较多,计算难度较大,所得结果也只能是指示性的,这也是学术界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创新效应一直存在争议的重要原因。宏观指标能够反应混合所有制经济对整体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影响,较多用于研究混合寡头效应,其优点是能够较为全面反应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其缺点在于指标较难统计和量化,给实证分析带来困难。

(二)对中西方研究内容比较的评价

西方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对混合寡头的研究,通过博弈论分析企业在产量竞争、价格竞争、研发竞争中的行为表现,以及政府政策(比如产出补贴、研发补贴等)在各种竞争中的响应情况。西方的研究在指标选取上多数采用社会总福利或总盈余,来反应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在宏观层面的效果。

国内研究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集中在对企业的效果上,在指标选取上主要选择财务指标和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对企业的影响。近年来,也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外部性,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国企承担了较多的社会责任,不像西方法律和体制机制比较健全,不管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比较对等,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担心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后会对行业和社会造成较大的负外部性。

就研究结论而言,对于国有企业效率低于私营企业方面,国内与西方一样基本达成共识。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研究者偏向于理论研究,多采用博弈论分析法,而国内研究者偏向于实证研究,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作用展开了大量的实证检验,目前国内学术界逐步认识到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但缺乏对国有企业改革实践的理论支撑。

(三)未来研究展望

综上可知,众多学者对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效果做了大量的研究,但学术界对混和所有制经济改革的效果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这或许与所研究的经济环境背景差异有关此。因此未来可进一步探讨外部环境对混和所有制经济改革效果的影响,如行业可竞争性、社会保障制度、法律环境等。

作者简介:

韩胜飞,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511400;

宁颖斌,博士研究生,华南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广东广州 51063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基础电信业的可竞争环节及隐性壁垒研究”(14AZD067,主持人:韩胜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