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农艺性状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预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14
/ 2

玉米农艺性状配合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预测

朝格图

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达日罕乌拉苏木 综合保障和技术推广中心

内蒙古赤峰市   235071

摘要:玉米传入中国400多年来飞速发展,种质资源举足轻重。高产、优质和抗病虫的优质基因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中之重。在传统的育种工作中,育种范围相对狭窄,操作精准度较低,良莠混杂,无法准确选择,实际的选育周期较长,并且选育效果也不理想。

关键词:一般配合力;多位点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基因组选择

引言

玉米(ZeamaysL.)是杂种优势利用最成功的作物之一,主要体现在单交种的生产和利用上。在玉米杂交育种中,选育高配合力的亲本材料是培育高产杂交种的先决条件。一般配合力(generalcombiningability,GCA)是指一个自交系与其他自交系组配后代在某个性状的平均表现,是评价亲本自交系利用价值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解析GCA的遗传机理对玉米杂交种产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1实验方法

1.1玉米CaM基因家族的筛选与鉴定

利用多个网站搜索玉米CaM基因家族,在玉米基因组网站(https://www.maizegdb.org/)输入关键词Calmodulin搜索玉米CaM基因;在拟南芥功能基因组数据库(http://www.arabidopsis.org/)搜索模式生物拟南芥的CaM蛋白,然后在NCBI网站(https://www.ncbi.nlm.nih.gov/)和MaizeGDB网站进行BLAST比对,筛选出相似性在一定范围的(NCBI上大于40%,MaizeGDB上为100%)玉米CaM蛋白。对以上结果进行汇总,剔除重复,筛选出玉米CaM基因家族。

1.2BC2F2遗传分离群体的构建

前期研究经过正反交测定,Zmdle1表型是核单基因隐性遗传突变引起。利用Zmdle1与LY8405进行2代回交,纯化突变基因,获得Zmdle1BC2材料,再与不同基因型自交系Mo17杂交,F1代自交,构建BC2F2分离群体,从F2中分离Zmdle1纯合株,用于候选基因ZmDLE1的定位。

1.3基因型检测和分析

131份玉米自交系(123份自交系和8个测验种)叶片的DNA采用CTAB方法提取。利用玉米5.5K液相育种芯片(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根据液相探针杂交原理进行靶向测序基因型鉴定,测序平台为NovaSeq6000(Illumina,美国)。利用BWA(v0.7.17)软件将过滤的reads与玉米B73第四版参考基因组(http://www.gramene.org/)比对。利用GATK(v4.1.2.0)软件检测原始变异位点33971个。经过最小等位基因频率<0.05,缺失率>10%和杂合率>1%的过滤,获得11734个高质量单核苷酸多态性用于后续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 一般配合力效应表现统计结果

综合环境穗行数和籽粒性状GCA效应值的描述性统计见图1。以综合环境为例,穗行数、粒长和粒宽GCA效应值分别介于-2.85~2.62、-0.086~0.081和-0.062~0.069(图1-A、B)。8个测验种在3个性状中表现不一:对于穗行数,测验种中正向GCA最高的是20H1419,为1.95~2.44,其次是昌7-2(0.77~1.03),M189和PH4CV的配合力负向最高,为-1.39~-1.25(图1-C);粒长正向和负向GCA表现最好的测验种分别是农系531和20H1419,而粒宽正向GCA效应值最高的是M119,负向最高的是20H1419(图1-D)。

图1不同环境穗行数、粒长和粒宽一般配合力效应值统计

2.2Zmdle1与LY8405成熟期PH和EH的差异性

野生型LY8405成熟期株高平均为248.9cm,穗位高为88.1cm;Zmdle1株高为161.7cm,与LY8405相比,平均降低了87.2cm,约下降35.0%,穗位高仅为32.7cm,平均降低了55.4cm,约下降62.9%,差异极显著(P<0.01);Zmdle1分别与Mo17和B73杂交,F2后代分离到表型稳定的Zmdle1。对Zmdle1和LY8405植株节间数及节间长度进行统计分析,发现LY8405和Zmdle1总节间数相同,都有15个节间(部分Zmdle1共14节),但是LY8405穗上共8节,穗下7节,而Zmdle1穗上9节或8节,穗下6节,Zmdle1穗位降低一个节间,且穗位节、穗上3节和穗下3节长度均极显著减小,说明穗下节间数减少及节间长度缩短是导致Zmdle1的PH和EH显著降低的主要原因。

3讨论

目前,已经在多个物种中鉴定到CaM基因家族存在多个成员,如拟南芥中7个CaM基因编码4种蛋白,其序列间仅相差1~5个氨基酸;水稻中5个CaM基因编码3种蛋白,序列相似值高达97%以上;小麦中40个CaM基因编码13个CaM蛋白,序列间氨基酸也是极为相似;葡萄中有3个CaM基因,属于同一亚家族[10],在大豆、烟草中也有相关的报道。本研究从玉米基因组鉴定出了14个ZmCaM基因,这些基因编码了3种蛋白亚型,共14个蛋白。由此看出,同为禾本科植物,CaM基因家族成员有较大差别,玉米与小麦的CaM成员较为相似,而与水稻差异较大。从玉米中鉴定获得的14个钙调素成员属于酸性蛋白质,主要定位于细胞质中,含有150个左右的氨基酸,分子量为16.8kD,从保守域分析结果来看,都含有3~4个EF结构域,符合钙调素的保守特征。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玉米CaM基因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过去,玉米所到之处,都给当地带来了繁荣,现在、未来,亦是如此。玉米作为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有170多个国家种植玉米。随着全球化的推进,科研、企业的同场竞技愈发激烈,玉米产业迎来了新的机遇,更面临着全新挑战。生物育种势头正猛,如何创制优质种质资源、研究饲用玉米已成为广大育种工作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农业生产的发展,良种是关键,借助转基因技术可实现基因重组,提高优良品种的选育效率。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相关人员还需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加强新型品种的研究,加深对玉米自交系、杂交系和农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的研究,重点选择关键性状进行基因定位作图,加强种质创新,提高育种效率。在加强转基因技术研究的同时,需密切关注转基因玉米的安全性,评估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转基因技术走向适用化。

参考文献

[1]罗平,庞博,崔进鑫,于爽,王晓楠,程名,陈勇,高文伟,郝转芳.玉米SNAC转录因子的基因结构特征与逆境调控预测[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21,23(10):35-44.

[2]刘洋,柳青,陈子奇,袁英,康领生,刘相国,李毅丹,胡阳,尹悦佳,郭嘉.转AtGA2ox1基因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的耐旱性分析[J].玉米科学,2021,29(05):65-72.

[3]单露英,李俊,李亮,张丽,王颢潜,高佳琪,吴刚,武玉花,张秀杰.转基因玉米NK603基体标准物质研制[J].作物学报,2022,48(05):1059-1070.

[4]何永辉,王瑞泽,赵烨,刘欢欢,张钰,孙倩,印志同.驯化对玉米Rubisco活化酶基因RCAβ序列变异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1,42(05):78-85.

[5]曹丽茹,王国瑞,张新,魏良明,魏昕,张前进,邓亚洲,王振华,鲁晓民.玉米HSP90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J].作物杂志,2021,(05):2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