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化检验中标本异常的影响因素与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6-28
/ 2

生化检验中标本异常的影响因素与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效果研究

赵苓芸

重庆市北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00700

摘要目的:分析生化检验中标本异常的影响因素与检验前的质量控制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000份生化样本为例,采用全自动式生化分析仪检验,分析出现异常标本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检查前质量控制措施。结果:1000份标本检验中,有100份标本出现异常,不及格率为10.00%。100份异常标本中,标本量较少(占比35.00%)是引起检验异常的主要因素,标本放置时间较长(占比16.00%)、标本溶血(占比14.00%)、餐后抽血(占比12.00%)均是引起检验异常的常见因素。结论:标本量较少、标本放置时间较长等均会引起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故检验前采取有效的生化标本质量控制措施,对提高检验结果存在积极影响,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关键词生化检验;标本异常;影响因素;质量控制

前言

随着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仪器、技术在临床上逐渐应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学检验质量,为临床诊断提供准确、可靠的依据[1]。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影响生物检验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如标本量较少、妊娠或月经期等均会直接影响生化检验结果[2]。故严格把控检验前质量,是保障实验室数据准确性、可靠性等重要环节[13]。本研究选取1000份生化样本,分析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检查前质量控制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1000份生化样本为例,采用全自动式生化分析仪检验。

1.2方法

选用全自动式生化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检测,包含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等指标。将检查结果与正常值有所差异视为结果异常,分析出现异常的主要因素,并制定检查前质量控制措施。

1.3观察指标

(1)分析1000份标本检验异常状况。(2)分析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原因。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软件分析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检验对比。以(±s)表示,组间数据用t检验。P<0.05,差异显著。

2结果

2.1 分析1000份标本检验异常状况

1000份标本检验中,有100份标本出现异常,不及格率为10.00%。

2.2分析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原因

100份异常标本中,标本量较少(占比35.00%)是引起检验异常的主要因素,标本放置时间较长(占比16.00%)、标本溶血(占比14.00%)、餐后抽血(占比12.00%)均是引起检验异常的常见因素。详见表1。

表1分析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原因[n(%)]

原因

标本量较少

标本溶血

餐后抽血

运动会抽血

标本保存欠佳

标本放置时间较长

抗凝剂因素

药物因素

份数(n)

35

14

12

9

7

16

4

3

占比(%)

35.00*

14.00

12.00

9.00

7.00

16.00

4.00

3.00

注:与其他因素相比,*P<0.05。

3讨论

生化检验为临床常见的实验室技术,能有效检验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对临床后续治疗有着指导作用[4-5]。因此,在临床检查中,需进一步确定影响生化检验结果异常的主要因素,并寻找质量控制方法,对保障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标本量较少是导致临床检验异常的最常见因素,本研究结果中,100份异常标本中,标本量较少(占比35.00%)是引起临床检验异常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人员采集标本不规范引起,为了能满足检测需求,需采取足够量的标本。本研究结果中,标本放置时间较长(占比16.00%)、标本溶血(占比14.00%)是引起临床检验异常的常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本研采集后应立即进行送检,若运转时间过长,会引起生化标本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检查结果,因此需严格规范送检时间。另外,引起标本溶血的因素较多,可由多种理化因素和毒素引起,在体外,如机械性强力振荡、突然低温冷冻或过酸/碱等均可引起溶血。临床检查应制定溶血标本鉴别及拒收标准,以剔除溶血标本,从而确保检查结果准确可靠。本研究中,有12例样本餐后抽血检验异常,这主要是由于,餐后抽血无法准确确诊具体疾病,应在检查前1天,提前询问医生抽血前能否吃饭,以降低检查结果的误诊现象[6]

样本来源于检查人员,故检查人员自身因素对标本质量也存在一定影响。情绪状态作为影响检验的主要因素之一,平静或激动状态下检测血红蛋白、白细胞等水平均会较高,若剧烈运动或休息不当,还会对肝功能存在一定影响;此外,药物也会引起检查结果出现异常,一些药物会引起人体血清及某些成分形成告饶作用,部分药物颜色也会对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对检验人群行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到不合理的情绪、运动、饮食、药物等均会引起检验结果出现异常,对于处于妊娠期、月经期或服用降糖药物的人员,由于短时间内不能达到检验要求,因此,建议其择期进行检查,以免出现误诊现象;此外,对于标本保存欠佳的,要求重新抽血复检,并加强对血液保存管理,严格按照送检湿度,限时送检。

综上所述,标本量较少、标本放置时间较长等均会引起生化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故检验前采取有效的生化标本质量控制措施,对提高检验结果存在积极影响,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锡敬, 许柳芹. 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J]. 饮食保健, 2021, 000(38):235-236.

[2]余沛沛,张宏威. 加强临床生化检验质量控制管理的有效方法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 2022, 29(2):217-219.

[3]梁欢欢.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J]. 中国医药指南, 2021, 19(6):126-127.

[4]王永丽, 周志米, 郑永昌,等. 6σ质量管理方法在医院生化检验项目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 中医药管理杂志, 2021, 29(14):157-159.

[5]王立敏. 化学实验室检验检测结果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控制对策[J].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 41(22):56-57.

[6]孙金钟. 生化标本临床检验异常的原因分析及检验前的质量控制[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1, 19(8):14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