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障碍及语言障碍儿童支援

/ 3

语言障碍及语言障碍儿童支援

赵建贝①, ,王爱鹭②

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①   Discovery Bay International School②   四川省成都市61000

言语的产生和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的定义

在DSM5中(美国心理协会,2013),语言障碍被定义为由于语言的综合理解或生理方面的缺陷,导致患者在长期内听、说、读、写等方面持续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字词习得的数量少且运用存在一定的困难;句式的结构使用单一、结构局限;在使用词汇连接句子或者描述事物时有缺陷,同时患者的语言能力与年龄不匹配,无法进行有效交流。这些语言困难在婴儿时期时就有所凸显。根据美国听力语言协会2000年的调查,在学龄儿童中约有8%到12%的儿童患有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的类型

语言障碍有很多种不同的表现。这些表现往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持续稳定存在。语言障碍可以分为:失语症、构音障碍、特定性语言障碍、口吃、嗓音障碍等。

失语症(aphasia):是一种由于大脑损伤导致的语言障碍(牟志伟,2009),主要表现在对于语言符号的感知、理解、表达等能力中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功能障碍。由于听觉器官、构音器官受损导致的无法运用语言进行沟通的状况、未建立起语言系统造成的语言功能缺陷不属于失语症研究的范畴。(昝飞,2005a)

 嗓音障碍(voice disorders)是由于发音者的声音在声音的基本特征方面(音高、音强、音长、音质)与其年龄、性别、角色等不相称,在交流时使听话人只注意其嗓音不注意说话内容。当一个人担心自己的声音不能满足日常需求时,即存在声音障碍——即使其他人并不认为它是不同的或异常的。(林馨,2010)

口吃(stuttering)俗称“结巴” 是指说话时语流障碍,个体常常表现为说话时支支吾吾、重复、中断等致使语流不流畅的现象。目前学界对口吃的数量话精确定论尚无,个体的口吃现象表现差异很大 ,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①经常出现音节重复或者延长,语句的中断,影响说话的流畅性②出现紧张性生理反应以及情绪困扰③有意掩饰语言障碍行为④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哈平安&刘红,1998)

特定性语言障碍是一种多发生于儿童的语言障碍。这种障碍表现为处于语言发展期间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在预期时间内没有达到相应的语言水平,不能用语言符号的进行理解与表达。因此,特定性语言障碍也被称为先天性失语症(congenital aphasia)、发展性语言障碍(developmental language disorder)、语言功能异常(language deficit) 、原发性语言障碍(primary language impairment)等。(Schwartz,2009)

构音障碍:构音障碍是一种由于发音器官在构音的过程中由于构音部位发生错误或者呼出的气流方向、压力或速度不准确导致的语音错误。构音障碍是学龄前儿童的常见言语障碍。构音障碍的患者具有正常的语言接收能力以及正常的编码能力,仅在口语的输出环节存在障碍。昝飞,2003b)

语言障碍儿童所遇到的困难

语言是沟通的重要工具。由于语言功能的不足,语言障碍儿童的生活充满着挑战。一些语言障碍的儿童在理解和表达上面存在一定的困难。(刘春玲&江琴娣,2016)因此,他们在学业上会有一定的困难,尤其是与语言相关的学科。(社会适应性与人际交往)此外,语言障碍儿童在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上也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口吃的儿童会由于语言的不流畅而引起同伴的好奇或者取笑。这类儿童在公共场合或团体交往中往往会采取一些回避的策略,导致儿童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由于语言能力的不足,儿童在沟通上会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儿童在沟通时缺乏自信。他们往往要承受着来自老师、家长、同伴的压力,可能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一些语言障碍的儿童往往存在一些行为问题,例如:攻击。患儿帮意识到自己或自己的行为受到贬低时,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部分儿童会采取攻击的形式,这会导致他们与同伴的相处较为困难。

如何帮助有语言障碍的儿童

语言障碍儿童是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一般来说大部分语言障碍的儿童都可以进入主流学校进行学习,同时他们也要接受适当的语言训练。由于儿童的发育和障碍表现的不同,治疗、训练的方式也要有所区别。

家庭支持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儿童在家中度过的时间远大于在学校度过的时间。父母与子女的沟通方式直接影响了语言障碍儿童的沟通与交往的能力。(雷江华,2017)因此,家庭中的沟通环境和语言训练十分重要。父母要为孩子创造合适的语言环境和沟通环境,让孩子拥有愉快的谈话经验。儿童通过语言表现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当儿童的需求得以满足和响应时,谈话的经验才更加愉快。家长在与儿童交流时,应给予及时的回应和回馈。同时,家长也要做一个好听众,在儿童表达出现错误或不恰当停顿时,要尽量耐心地聆听孩子的想法,当儿童无法流畅表达意图时,可以诱导儿童将话题持续下去。此外,给孩子大量的“好的”语言刺激是十分必要的。优质的语言材料可以说明孩子进行良好的语言积累,有助于孩子输出正确且流畅的句子。(森上史朗,2001)

此外,家长可以配合治疗师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家长在课后可以陪伴孩子体验很多的生活场景,不同的场景需要的语言材料和表达方式,这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儿童进行更加丰富且全面的语言训练。同时,家长辅助教师(言语治疗师)进行课后的练习,可以帮助孩子巩固课堂的训练内容,达到更好的训练效果。在课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将课堂上的训练内容运用到生活中,帮助儿童进行全方位的提高。(陈小娟&张婷,2015)

语言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色拉曼卡宣言》,会议强调“教育是为每一位儿童服务的。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要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主流学校要容纳有特殊需求的儿童。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4)融合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是一种接纳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就读主流学校的服务。融合教育并非是特殊教育的替代品,也非为少数儿童之利益牺牲其他学生的利益的教育,也非仅限于学生的学业活动。融合教育强调特殊学生与一般学生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所以主张在相同环境下不同能力的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协调不同学生的需求,并给予个性化服务。

语言障碍儿童融合教育实施的情况

在香港,语言障碍的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政府为官立及资助学校开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为言语治疗师提供职位。同时教育局言语治疗服务组编制《校本言语治疗服务指引》为服务范畴服务模式等做出了规定,让学生更能受惠。校本言语治疗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开展,使用多元灵活的方式开展,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提供合适的资源和训练。校本言语治疗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预防、治疗和提升。首先教师识别可能存在语言障碍的学生并转介学生给校本言语治疗师进行语言能力评估。言语治疗师根据评估结果为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语言能力提升计划。如果学生存在语言障碍,学生将得到个别训练和小组训练。如果学生只是语言能力弱,那么学校也会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辅导。除此之外,言语治疗师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讲座和工作坊,提高他们帮助学生的能力。

在中国内地,语言障碍的儿童一般会去医院或者一些专业机构进行评估和康复治疗。普通学校几乎不为语言障碍的儿童进行服务。在少数的发达城市,一些公立学校的资源教室会提供一些语言治疗的服务,但这些资源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在美国,语言障碍的儿童可以获得专门的指导。当儿童发现存在语言障碍时,政府会为儿童提供专业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保证儿童的基本权益。(D.K.Bernstein&E.Tiegerman-Farber,2002)儿童可以在学校、医院、诊所等机构接受语言干预的服务。公法要求专业团队模式,不同专家跨领域共同合作。多专业领域小组帮助儿童及时进行语言测评,并分析结果。个别化家庭教育团队为儿童制定专门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学生可以接受以教室为本位的服务。个别化教育包括1.目前表现、年度目标、特殊教育及相关服务、与非残疾儿童一起探讨、参加州和全区的测试、日期和地点、过渡服务需求、需要的过渡服务、成年转介、衡量进展,十个部分。(美国教育局,2000)

融合教育的评价

融合教育的理念即为: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相同的受教育权利,所有学生都不应受到排斥和歧视并且教育要满足学生的需求。

融合教育对语言障碍儿童大有裨益。语言障碍相比于听力障碍,视力障碍等,更不容易被家长发现。学校为学生提供语言服务,可以帮助有语言障碍的儿童尽早发现语言问题,并及时进行干预。有语言障碍的学生通过校本语言治疗服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能力。校本言语治疗服务为家长提供咨询和培训,帮助家长了解儿童语言情况,协助教师提高儿童语言能力。

目前语言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当前,言语障碍的支援资源并不充足。并非所有学校都有充足的言语治疗师提供语言支持服务,因此政府依旧推行加强言语治疗津贴行动。父母可以用这些资金为儿童寻找合适的课程和训练。同时,许多有言语障碍的儿童家长反映,他们的心理压力大。导致家长心理压力大的主要原因有1.儿童的康复训练结果欠佳,不能达到预期。2.学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当前孩子的需求,同时校外资源不充足。

参考文献

中文

  牟志伟.(2009).失语症.牟志伟.言语治疗学(24-33). 复旦大学出版社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 DSM-5 (5th ed.).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昝飞 & 马红英 (2005). 言语语言病理学 (第1版. ed.).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哈平安., 刘艳虹., & 刘艳虹 (1998). 病理语言学 Bingli yuyanxue (第1版. ed.).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Schwartz. (2009). Handbook of child language disorders(pp3-5). Psychology Press.

森上史朗, & 柚木馥 (2001). 如何指導語言發展較遲與障礙的孩子 (初版. ed.). 國際村文庫書店有限公司63-74

鈕文英 (2015). 擁抱個別差異的新典範: 融合教育 (第2版. ed.). 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pp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