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2
/ 2

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探究

鲍志伦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国家、社会和家庭非常关注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大学生就业能力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在阐述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之后,提出了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能力  提升

作者简介:鲍志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力资源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

注:本研究成果为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创新团队个人项目“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问题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四川省宜宾学院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时强调:“党中央十分关心民生工作,民生首先是就业,我们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特别关心。”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率一直是高校十分关注的问题,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是国家、社会和家庭都非常关注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毕业生只有提升自身就业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获得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与就业、职业乃至事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它是顺利获得工作和成功保持工作的各种能力的有机组合;它不仅与智商有关,还涉及到情商、逆商、灵商,甚至是职商等多方面;它既是可雇佣能力,又是职业胜任力。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大学生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充分程度、行动能力、决策能力有很大的关系。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分类

大学生就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彼此影响交织,最终构成了就业能力。

1.学习能力

指的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包括理论学习和技术学习。

2.思想能力

包括思维能力、政治素养、情感认知、职业道德等。

3.实践能力

能够将理论知识、技术等灵活运用,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经验,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可以让企业因为自身创新而得到一定的利益。

4.应聘能力及适应力

指的是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可以在应聘环节克服紧张心理,精确表达思路展示自我,能够在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问题

当前许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影响顺利就业和职业发展。

1. “知己”不够,定位不准,职业心理素质差

有些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充分、定位不准确,就业心理准备不够。一是认识不够。二是目标不明。三是职业心理素质差。

2. “知彼”不足,急功近利,就业期望值偏高

有些大学生对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形势了解不足,就业期望不合理。一是对即将面临的外部环境、职业环境知之甚少。二是对就业方向缺乏思考。三是职业发展方向不够明晰,更是缺乏对职业路径的设计。

3. “抉择”不当,眼高手低,职业规划能力弱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犹豫不决,错失了就业机会,在职业发展过程中抓住机遇的能力也较为不足”。一是在就业观念上存在许多误区。二是适应社会能力弱化。三是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薄弱。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构成要素

简而言之,大学生就业能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

(一)就业思维

就业思维是大学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就业所体现出来的思考能力、就业态度、就业观念和就业心态。

(二)工作能力

工作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内容,是就业过程中从事某项工作具备的能力。

(三)个人品质

个人品质是大学生经过长期学习、培养、熏陶养成的个性特质总和。

(四)求职能力

求职能力是就业的具体专项能力,技巧性比较强,能够让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完美展示自我并成功就业。

四、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的现实表现

(一)专业知识素养欠缺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凡是在大学期间专业知识扎实的同学,毕业后能很好地适应岗位,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单位的骨干。反之,一些专业知识掌握不够,只是蜻蜓点水的学生,很难找到专业对口的岗位。即便有的同学走上了自主创业的新路,但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傍身,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不高,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创业之路很是艰辛。

(二)实践能力缺乏

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笔者也关注了多年,在对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跟踪调查中,用人单位反映在校大学生有社会实践经历的同学在竞聘中更具有优势,在以后的岗位工作中也更容易上手,目前很多用人单位将是否具有实践经验纳入了招聘的基本条件。

(三)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够

社会上有很多人将大学校园形容为象牙塔,将大学生比喻为象牙塔里的花朵,不食人间烟火,不知人间疾苦,远离社会,与现实脱节,其实说的是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不强,遇到一点挫折就不知所措。

(四)创新创业能力缺乏

纵观教育的整体发展历程,在长期的传统教育理念下,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并不乐观,如很多毕业生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思辨能力不强,不敢也不愿意尝试创新创业,社会和家长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支持不够,使得很多大学生虽然有创业愿望,但缩手缩脚,墨守成规,不敢尝试。

五、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

(一)高校作为主导,高度重视

1、更新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落后,对于市场的变化不够敏感。在此状况下,把“课程培养”与“实践体验”充分结合起来。就业能力是“干中学”。培养过程中,需要重新思索,“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课程内容需要创新,课程应根据市场对于就业能力的要求作出一定的变动。要汲取“前瞻性”的知识,弥补教材与应用的鸿沟。课程设置时经常汇集归纳企业的需求,整理培养重点,将教学目标、课程内容与当前经济发展、社会现状联系起来。

2、更新教师教学方式

大学教师也应有新的思维和新的做法,课程体系亟须重新规划,利用网络提升学生就业及思考能力,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教学品质。教师应培养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

法,引导学生面向未来。推广“觅食型”“育才型”教育,创新教学方法,采取主动的教育方法,比如互动式点评式、演讲式等。教学生“怎么样思考”,如何获取知识,课程是讲授知识的很小一部分,大部分需要到图书馆查阅文献、实验室做实验加以消化。

3、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

社团活动以群育为主,德、智、体、美为辅,社团活动以其开放性、建设性、多样性、活动性,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学生社团活动可以健全学生人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满足个人的社会参与,了解行政工作流程、步骤、规范;培养领导能力以及被领导的胸怀,能够在不同领域展现自己的兴趣与才华。

(二)大学生作为主体,提高认识

1、有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快速变化时代,大学生必须积极适应外界利益相关者的要求才能跟上变化。牢固的专业知识仍然是基础,传统的“父爱”式的雇主不复存在,雇员仅靠忠诚来获得安全稳定的雇佣模式也不存在。加强自我管理,积极参加培训和教育,进而获得可携带的能力。

2、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知识和大环境瞬息万变,职业类型层出不穷,“今日黄金”专业可能成为“明日黄花”,仅有学科知识已经不行,学校无法先知地替学生做准备,传道授业,必须拥有可转换的能力。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培养、身处职场与终身学习的能力,则是亘古不变的准则。

(三)政府改变思路,作为引导

持续具有可就业能力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推出的,而传统的人力资源开发是从微观层次考虑,企业围绕着职位开发,高校围绕着专业开展。政府应发挥其导向功能,制定相应的政策,把可就业能力作为核心指标纳入评估指标。

(四)校企加强合作,作为动力

可就业能力伴随着个人职业生涯,并且为企业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企业应该积极主动提升雇员个人可雇佣性,需要什么样的可雇佣性能力,“订单式”培养,与企业建立某种合约关系,以工作岗位需求引导学生能力的积累。

参考文献:

[1]鲍彬.探究全媒体时代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J].就业与保障,2021(8):62-63.

[2]陈偲苑.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策略[J]. 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