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19
/ 2

多层螺旋CT诊断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

刘超

曲靖市富源县人民医院    云南富源      655500

【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特征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院内就诊且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n=80)。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照射诊断,依据患者真假腔显示差异将患者依次纳入研究1组与研究2组,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80名患者主动脉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的图像质量临床评估分数为(2.91±0.21)分;真腔平均密度更高,与假腔相较组间统计差异突出(P<0.05)。研究1组内膜破口数更少,破口径线更小,与研究2组相较组间统计差异突出(P<0.05)。右侧肾动脉真腔供血构成比最多,为51.25%(41/80)。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优势突出。

【关键词】CT诊断;多层螺旋CT;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夹层的影像学特征主要包括主动脉壁出现破口、完整性缺失以及真假腔区分明显等,多层螺旋CT诊断以其扫描速度较快、扫摄覆盖范围较广等优势在该疾病中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1]。CT诊断的目的在于证实主动脉夹层的存在,并为治疗范围提供图像支持,同时明确的主动脉壁破口位置等情况,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中意义重大,表明多层螺旋CT的诊断在该疾病诊断中可发挥显著优势[2]。现本文对80名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将2022年全年覆盖范围内院内就诊且确诊为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纳入研究对象(n=80)。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照射诊断,依据患者真假腔显示差异将患者依次纳入研究1组(n=41)与研究2组(n=39)。研究1组中男女构成比依次为51.22%(n=21)与48.78%(n=20),年龄为(49.97±5.81)岁;研究2组中男女构成比依次为56.41%(n=22)与41.03%(n=16),年龄为(49.96±5.95)岁。

1.2方法

1.2.1多层螺旋CT检查方法

借助现代化成像系统(GE Optima CT 670HD)。协助患者采取仰卧姿态,对其胸腹部主动脉弓至耻骨联合下实施平扫。随后进行主动脉血管造影。借助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经肘静脉团注(v=4.5ml/s)造影剂碘海醇注射液(90ml)。同时在肺动脉分叉水平CT值达100HU时扫描(延迟时间6s),同时调整扫描参数。

1.2.2图像处理

将扫描结果上传输至工作站,观察患者主动脉病变影像特征、病变范围、内膜破口位置与直径等情况。

1.3判定指标

1)分析两组患者的影像学特征。

1.4统计学分析

试验各指标均通过统计学软件SPSS25.0检验,卡方比对计数资料(%)率;t值比对剂量资料(均数±标准差);如组间数据有差异(p<0.05)。

2结果

2.1影像特征描述

80名患者主动脉多层螺旋CT诊断结果的图像质量临床评估分数为(2.91±0.21)分,在CT平扫与多层螺旋CT早社与处理后数据指出Standford分型中A型构成比为27.50%(n=22),B型构成比为72.50%(n=58)。在图像中真腔平均密度更高(295.91±96.54)HU,与假腔(176.24±75.51)HU相较组间统计差异突出(P<0.05),同时患者右侧肾动脉真腔供血构成比最多,为51.25%(41/80)。

2.2两组间内膜破口等情况比较

研究1组内膜破口数更少,破口径线更小,与研究2组相较组间统计差异突出(P<0.05),详细数据见表1。

1比对两组间内膜破口情况±s

组别

破口数量(个)

第一破口大小(mm)

研究2组(n=39)

1.22±0.42

7.62±2.54

研究1组(n=41)

2.31±0.97

13.31±5.43

t

6.451

5.940

p

<0.001

<0.001

3讨论

CT平扫图像在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中表现出的影像特征主要包括主动脉内径过大等,但其电信号的有效转化率一般情况下无法达到50%,因此会使得漏诊与误诊风险大大增加[3-4]。多层螺旋CT则会通过造影对比剂直观呈现主动脉夹层的真假腔与内膜片等相关影像特征。具体表现为主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破口径线较大或数量增多,同时伴随假腔内血流信号增强,部分高于真腔。部分由主动脉假腔进行供血或真腔与假腔共同发挥供血功能的患者脏器缺乏血液与氧气供应的风险较高,进而导致严重后果。这就表明多层螺旋CT诊断所发挥的直观呈现病灶特点的优势在主动脉夹层的治疗与诊断中十分突出。

本文中数据指出,80名患者中真腔供血的构成比较大,高于真假腔共同供血,进一步提示主动脉夹层中主动脉分支的供血主要为真腔供血。针对部分腹腔加强供血构成比较高的动脉分支需在确认供血来源后进行重点关注。同时既往学者数据指出,在行多层螺旋CT扫描后重点应用MPR等技术有助于显示主动脉夹层患者内膜破口分布、形态等情况。

综上所述,主动脉夹层在CT诊断中表现出的影像学特征十分明显,经特殊技术处理后可直观展示主动脉内壁破口以及真假腔供血情况,为患者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疾病分型以及临床诊断均可提供准确影像与数据支持,因此优势明显,临床价值突出。

参考文献

[1] 安云翔. 多层螺旋CT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中的诊断效果比较[J]. 现代养生(上半月版),2022,22(5):685-687.

[2] 徐晓拙.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于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诊断意义分析[J]. 现代医用影像学,2022,31(9):1663-1665.

[3] 马坤松,林小凤. 多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2,6(3):143-145.

[4] 徐焕萍,石晓东,毛森,等. 超声心动图和多层螺旋CT在急诊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J]. 分子影像学杂志,2021,44(3):516-520.

[5] 徐光明,徐吉雄. 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应用研究[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1,5(20):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