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艺术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7-21
/ 2

高校艺术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

刘豆豆

通辽市工业职业学校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 028000

摘要:高校是培育人才的主要阵地,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党的政策的重要场所,艺术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必须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命题作为行动指南,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性和引导性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了高校艺术教育新的使命,与此同时,高校艺术教育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更为生动的思路和途径。如何在高校艺术教育中促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关键性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关键词:高校艺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策略

引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发挥教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重点培育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高校艺术教育是具有文化特色的重要传播通道,是培养创新团队的主要力量和源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高校艺术教育文化自信,构建壮美中国忠实队伍。因此,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文化自信,是时代发展的需求,是激发校园活力的助推器,是培育综合性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保障。

1高校开展美术艺术教育的意义

随着我国教育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各大高校都开始重视美术方面的教育。美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美,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创造。这是高校艺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美术教育会成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美术教育,有利于学生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因为美术教育的形式十分多样,覆盖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开展美术教育,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的美术知识 。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美术知识后,就可以进行相关的艺术设计,能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这也能够提升学生道德素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去认识各种社会道德现象。

2高校艺术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1认同国家统一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我国的历史就是各民族交流聚合成多民族统一体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开发伟大国家的光荣史。①国家和民族是分不开的,没有国家就没有民族大家庭,对国家的认可就是对国家荣誉的珍爱,对国家主权的捍卫就是认同我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认同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就是一个家,我国是一个由多个民族共同创造、发展的国家,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就要通过艺术教育让高校学生了解国家与民族的密切关系,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大家庭,绝对不可分割,牢固树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认识,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认同中华文化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

文化是一种精神支撑、情感寄托,具有深入心灵的人文关怀作用。中华文化是在历史发展中各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积累,它同样积淀着中华儿女的精神追求,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着政治、经济、社会等其它领域。因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生动力就是中华文化的“春风化雨”式的影响,那么,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给予了长期的动力。这就需要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关系,在多元中强调主体,在相同中包容不同。强调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是不可分割的,各民族既要相互了解、尊重、学习,又要牢牢认定中华文化这个主线,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强有力的内生动力,这恰恰也是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优势所在。

3高校艺术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策略

3.1“三链联动”显拓展,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方式

其一,设立“民艺”实践课堂,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中感受民族艺术的魅力。此外,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采取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联动的方式,将优质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共享到“云服务”“慕课”等平台或学校官方微信的“云课堂”,定期向学生推送相关的民族艺术教育课程。

其二,整合各方资源和建设民族文化博物馆、民族艺术展览馆、民族艺术实践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等民族文化传承专门场所,打造集民族艺术展演、传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平台,充分发挥民族文化传承功能。

其三,通过邀请民族艺术传承人走进大学课堂,加强民族艺术的活态传承。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非遗保护活动,结合不同地区非遗的艺术特色,将民族艺术传承教育纳入当地高校艺术课程设置体系,让民族艺术传承人进校园传播民族艺术相关技能与知识。民族艺术中蕴含着价值观、理想信念、公共精神等隐性知识,传承民族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理性、公共精神与公共道德,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凝聚价值共识。

3.2设计高校美术专业课程, 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

在高校美术课程的设置上,需要注重专业的课程设计,力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继承和发扬中华特有的文化艺术,最终体现在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美术核心文化的内涵建设,协调地方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关系,建构其内在内容,使美术教学更具艺术感染力和美感。在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传统美术史学的课程设置应该更加细致,例如中国美术史、地方民间美术史等。同时,还可以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发挥其更深层次的德育作用,在无形之中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传统的美术课程中,应注重将中西方的美术文化因素与传统的历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美术文化的内涵。学生可以在美术文化的传承中,实现多学科文化知识的融合,从而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必须适当地介入,不断向学生传授文化视域中的各种背景知识,以提高学生的哲学思考能力。例如,河南一所艺术类高校,针对农民画的特点,创设了适合学生的“农民画”课程。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农民画的源头、类别、特点以及各种绘画形式,从而使农民画艺术得以传承,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结束语

高校教育是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力途径之一,高校艺术教育对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有其优势和特殊性。高校艺术教育应该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融入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并且顺应互联网时代大背景,加入“互联网+”新元素,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思想,认同中华文化,培养高校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而传承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念,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曹能秀,马妮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融入学校教育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4(1):122-131.

[2]邓佑玲.关于中国民族艺术学学科定位的思考[J].民族艺术研究,2022(1):55-61.

[3]莫晓静,梁祥炎.高校理论型社团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探索[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21(5):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