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的健康危害及预防

/ 2

噪声的健康危害及预防

杨海波

临沂市人民医院  山东  临沂  276034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婉转悦耳的声音,会让人心旷神怡,而尖锐刺耳的声音,会让人心生厌恶。我们将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称为噪声。通俗的说,凡是妨碍到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声音或者通俗的说任何不需要的声音,均是噪声。

噪声危害健康

听力损失

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常人的听力损失呈上升趋势。噪声达到一定的强度后可直接对听力产生影响。噪声会在不知不觉中损害听力,造成听阈移位、高频听力丧失、耳鸣,甚至听力损伤和耳聋。噪声造成的听力损失可分为暂时性和永久性两种。暂时性听力损失可以在脱离噪声一段时间后恢复,而永久性听力损失是不可以恢复的。在工作过程中长期接触生产性噪声而发生的一种渐进性的感音性听觉损害,我们称之为职业性噪声聋。噪声聋已经成为我国的第二大职业病,更可怕的是,它具有不可逆性,且缺乏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手段。另外,暴露于瞬间发生的短暂而强烈的冲击波或强脉冲噪声可造成爆震聋。在爆破作业近距离暴露或工作场所中易燃易爆化学品、压力容器等发生爆炸导致的爆震聋均属于职业病。

精神健康

长期生活在嘈杂的环境中,噪声会使人们处于情绪压力失衡的状态,出现焦躁、紧张、烦恼、抑郁、愤怒、疲惫、困惑、健忘、坐卧不安,精神衰弱和注意力不集中等情绪问题,导致人际沟通障碍,进而可能遭受排斥、孤立,甚至歧视,从而产生孤独感、挫折感和社会隔离感,引起更为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职业性噪声可以导致职业紧张,进而对精神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在噪声环境中长期工作的工人可以有躯体不适、焦虑、敌对、忧郁和睡眠障碍等不良心理反应。同时,噪声对工人认知功能产生影响,表现为短时记忆力、注意力、模拟学习和思维能力、视觉感知和空间位置的判别、感知运动速度、手部快速运动的准确度以及眼手协调功能下降,负性情绪增加,从而导致学习和工作效率低下。

身体健康

长期处于噪声污染环境下,会对人体造成全身性的影响,比如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出汗、失眠、多梦、早醒、气短、乏力、血压不稳、心率改变和食欲不振等非听觉系统症状。研究发现噪声还可以导致机体其他疾病,比如噪声可以影响大脑中枢神经,诱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噪声会导致视觉功能紊乱,造成视疲劳、眼痛、眼花、流泪和视力模糊等眼损伤和颜色观察能力下降。噪声会对消化系统产生影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食欲不振、恶心、消瘦、胃液分泌减少、胃蠕动无力和胃排空减慢等症状,增加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噪声还会引起女性月经紊乱、痛经、经量异常等,加重孕妇妊娠反应,增加妊娠高血压和胎儿流产概率,并可能影响胎儿生长、智力和听力发育等。

预防噪声措施

控制噪声源

控制噪声源是解决噪声污染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生活上,住宅设计应当符合建筑物隔声设计要求,尽量选择双层玻璃窗、安装钢门隔声、使用布艺装饰和软性装饰以及封闭不同功能房间等隔声和防噪声措施,卧室和起居室尽可能远离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等噪声源。购置家用电器时尽量选用质量好且噪声小的,尽量不要把家用电器集于一室,并且控制音量和开关时间。噪声作业环境中我们需要在声源处减弱或消除噪声,可以采用减少使用噪声源仪器设备,使用无声或者低声的设备,改进设备生产工艺,改变运动方式(如用阻尼、隔振等降低振动发声)、提高精密度以降低碰撞,使用润滑系统以减少摩擦等措施从根本上控制噪声的产生。

阻断噪声传播

在噪声传播路径上隔离、削弱和吸收声波也可以有效降低噪声对健康的危害。生活上,我们可以通过隔声、吸声、消声、隔振和减振等手段和利用薄板、空腔共振和微穿孔板等屏障阻断噪声的传播。一些花卉绿植和柔软的地毯、沙发等家具也能够起到一定的降噪作用。职业活动中可以采取对生产设备加装隔声罩、减振等装置,厂房的墙面和顶棚使用吸声材料,加强设备的维修保养等措施阻断噪声传播。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或在声源和传播途径上无法采取措施的劳动者要及时佩戴耳塞、耳罩、隔音帽等护听器来保护听力健康。改正不良的操作习惯,坚决摒弃用听音乐的方式掩盖环境中噪声的错误做法,实际上在噪声和音乐的双重影响下,听力损失更容易加重。

养成健康用耳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关注听力健康,树立科学的用耳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坚持适量运动,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不要劳累熬夜,合理膳食,保持外耳道干燥,不频繁掏耳朵,规范或减少使用耳毒性药物,避免用力擤鼻涕等健康用耳习惯。值得注意的是,耳机成为了新型的“听力杀手”,长期佩戴耳机是如今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佩戴耳机影响人际交流,且可能因压迫外耳血管而出现炎症甚至耳道感染。因此,我们在佩戴耳机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合理控制耳机声音大小和聆听时间,遵循“60-60”原则,尽量选择头戴式而非入耳式耳机,平常不要长时间戴耳机,而且不要只戴一侧耳机,更不要有佩戴耳机睡觉的习惯。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是保护听力健康的重要手段。听力损失通常表现为缓慢的、进行性的发展变化。因为噪声所造成的听力损失早期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所以发病早期自身感觉不到听力下降的情况。如果平时生活时经常听不清别人说话,或必须将手机等声音开得很大的时候,通常此时听力损失往往已经比较严重了。听力检查可以及早的发现潜在的听力问题,怀疑自己出现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建议立即医院就诊,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和肾脏疾病等慢性病的中老年患者建议定期进行听力检查以排除内耳血管的病变。噪声作业人群更应该做好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特别是听力检查,观察听力变化情况,及早发现噪声敏感者和听力损失的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也有助于降低噪声对健康的危害,减少在噪声环境下暴露的时间,避免噪声对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对于人为制造的噪声比如敲打键盘的声音过响,打电话的声音太大等情况可以通过沟通来解决。对于无法避免的噪声,我们可以定时离开噪声环境休息的方式尽可能的减少持续暴露的时间。另外,研究发现通过播放“白噪音”,比如海浪的声音、下雨的声音、风吹树叶的声音等可以有效舒缓和治疗噪声造成的心理问题。特别注意的是,噪声作业人员应合理安排劳动时间,规律工作生活作息,避免加班或者连续工作时间过长,并且尽可能缩短接触噪声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休息时注意一定要离开噪声环境,以尽快恢复听力疲劳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