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植保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2
/ 2

园艺植保学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韩珍红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邮编:256600

摘要:园艺植保学是为园艺和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及相关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也是植物生产类本科生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将价值观引导自然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将思政元素内化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园艺植保学的课程特点,把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和思想价值及育人目标结合起来,对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并及时梳理课程思政建设过程的路径,对探索园艺植保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促进新农科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中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展开。

关键词:园艺植保学;课程思政;实践

引言

园艺设施工程学”慕课是园艺、风景园林专业的核心课程,即将在其他涉农专业(如园艺技术、作物生产与经营管理等)作为共享课开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以期培养学生优秀的品格、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具备在现代农业园区、园林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等领域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团队在传授园艺设施工程理论的同时,一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近些年来,专业教师不断交流和实践,对典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的融入点及融合途径进行了初步探索,以期能为相关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借鉴和启发。

1“园艺设施工程学”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1必要性

“园艺设施工程学”课程特点是专业性、多学科性、实践性,授课对象是大三学生,上课时间比较靠前,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及未来就业规划尚处于懵懂状态,思想容易片面或偏激,若此时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其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有助于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

1.2可行性

借助慕课建设,本课程具备在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部分包括线上教程、发布学习资源、布置作业、布置课前课后学习任务,线下部分包括课堂教学、翻转课堂,在上述多种学习渠道中都可引入思政案例,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立德树人。

2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存在的问题

2.1教学模式单一

很多情况下,在开展课程实践教学时,教师首先带领学生到采集地点集合,沿提前规划的路线行进,以教师讲解为主,重点围绕植物的科属和识别特点等内容展开,学生边听讲解边记录并采集植物,待返回室内后整理所采集的植物并压制成标本。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边走边讲解,而很多时候野外的条件相对较恶劣,能够始终跟随在教师身边的学生只有小部分,其余大部分学生因为不能紧跟教师身边,不便于及时请教,与教师间缺少互动,学生随意采挖所到之处的各种植物,造成植物资源的破坏。学生对于所采集的标本并未进行仔细的观察及解剖,也不善于积极思考,而是直接听教师的讲解,缺少深刻的认识和实际的操作。

2.2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高校会选择在该地区的不同区域进行课程实践,但是由于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园艺植物学课程实践的短期性,加上天气、季节、安全、住宿和经费等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无论选择在哪个时间进行课程实践,都只能观察到植物生长过程中的一部分的形态,尤其是叶片、花、果实等性状,无法观察整个生长周期的形态特征。此外,因为地点的限制,植物类型也有限,尽管《中国植物志》中有具体的表述,但对于刚学习园艺植物学的学生来说,很难有直观的想象,制约了学生对植物辨识的理解程度,使课程实践显得枯燥无趣,疲惫不堪,严重影响了课程实践的教学效果,因而,亟需采用现代化的多元的教学手段。

3设施园艺学课程思政的建设内容

3.1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与知识讲授有机结合

设施园艺学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素材,为教师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密切联系的思政案例,建立与专业知识点相对应的思政素材库,根据课堂情景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可以取得较好的育人效果。根据教学实践总结,挖掘出设施园艺学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有大国“三农”情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观和美丽中国建设、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知农、爱农、服务“三农”意识、历史责任和使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个人追求与国家重大需求相结合等。

3.2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不断提高育人水平

专业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教师只有充分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才能将其真正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设施园艺学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发挥其潜移默化育人的效果,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较高的思想觉悟,还要了解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心里和生理特点,多与学生及相关工作人员交流。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不断地自主学习和参加培训,强化思想政治水平,提升自身的职业意识。

3.3积极创新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园艺学通论”是以现代园艺新理论和新技术为基础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农学非园艺专业本科生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本课程以园艺植物为研究对象,主要在探索园艺植物资源和生长发育规律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如何利用这些理论知识与现代化技术调控园艺植物生长发育、创新栽培生产管理和繁殖技术、改良品种和创制新种质等,使学生对园艺或园艺产业有全面了解,开阔视野和拓展思维。近年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物联网、大数据、AI技术等)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园艺生产模式”的创新,使得园艺产业发展日新月异。通过课程大纲的修订,在保证课程内容基础性和实用性的同时,突出园艺的前沿性和创新性,实现教学与育人的有机融合,明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大国工匠”的敬业精神和科学精神、服务“三农”的责任意识、创新创业思维等育人目标。

3.4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应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成绩评定,包含平时成绩、随堂考核、课程作业和期末考试。首先,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管理、预习完成情况等,主要考核学生个人对课程的学习情况。其次,随堂考核阶段性进行,针对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技术要领的熟练程度进行考核,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为将来适应工作岗位和职业提升提供保障。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对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出的新要求,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自古就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说的就是老师不仅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在目前我国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时期,更需要我们老师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培养学生健全而优秀的人格。高等教育各门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系统的设计,巧妙的衔接,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实现专业课与课程思政的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使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这两条线在立德树人上糅合在一起,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宏波,崔鹏.基于“新农科”理念的农学专业综合实习课程改革探索———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1(8):121-124.

[2]缪珉,张治平,江解增.农科类专业课课程思政设计与实践———以蔬菜栽培学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1,7(31):177-180.

[3]殷文,柴强,李玲玲,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高教学刊,2020(14):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