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09
/ 2

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姓名:章凯旋

宿迁市康复医院 2238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人选择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照组30人选择平板运动,对比两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组间有显著差异性。结论:针对脑卒中后患者使用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情况。

【关键词】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脑卒中;下肢功能;恢复

在全球范围内,脑卒中是第二大导致死亡或残疾的原因。每十万人中有203人发病,每年新增约1300万例病例。脑卒中后,大多数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即使能够行走,他们也常常表现出明显的异常模式,导致不安全的状态。摔倒可能会导致二次伤害,给患者本人和社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和负担。因此,脑卒中后患者对恢复行走能力的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如何有效、快速地实现运动功能的恢复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有着积极的影响。该训练方法以提高平衡和稳定性为目标,通过逐步增加难度和挑战性的练习,帮助患者重建受损的神经连接和肌肉控制。通过利用平衡踏板的特殊设计,患者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训练,增强下肢的协调性和稳定性。这种渐进式的训练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还有助于改善步态和行走功能。本文就通过研究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做汇总,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接诊的6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中男15人,女15人,患者年龄56-65岁,患者平均年龄(58.62±6.36)岁,患者平均病程(12.76±1.42),患者FMA评分(18.62±4.32)分;对照组中男17人,女13人,患者年龄56-66岁,患者平均年龄(58.63±6.41)岁,患者平均病程(12.76±1.42),患者FMA评分(18.62±4.32)分。

1.2一般方法

在研究中,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功能性电刺激等物理因子治疗、神经肌肉促进技术、患肢负重训练和日常生活能力训练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分组情况,一组增加了平衡踏板训练(实验组),另一组增加了平板运动训练(对照组)。所有患者在每次运动前进行5分钟的热身活动。

实验组进行渐进式踏板训练:每天训练 2 次,每次训练 40 分钟,共 8 周。为保证患者能够完成踏板训练,首先需要让病人进行平地步行及窄板步行进行热身。①平地步行 5 分钟:嘱患者以日常步行方式行走即可;②平地 4 米窄板步行 5 分钟:窄板高度为 5cm,长度为 4m,宽度为 25cm。嘱患者站于窄板上,从起点走向终点;③10°窄板上斜坡:窄板高度为5cm,长度为 2m,宽度为 25cm,斜度为 10°。嘱患者站于窄板上,从起点走向终点。踏板训练由经过专业训练的治疗师以“一对一”的方法给予,在进行踏板训练时,治疗师需在患者身边保证安全,但尽量不接触患者身体。在运动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使心率保持在最大心率的60%~80%范围内。

为了评估治疗前后脑卒中患者受损的下肢肌肉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情况,我们使用表面肌电图(sEMG)来采集股二头肌、股直肌的根均方值(RMS)和中频(MF)。具体测试方法如下:(1)仪器:使用Thought公司的多通道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进行多导记录;(2)测试体位:患者处于仰卧位,测试前告知患者测试程序,并根据年龄、肌力和耐力等因素限制测试操作,确保在患者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内进行;(3)测试方法:在股二头肌肌腹、股直肌肌腹上表面电极片(供应商为上海韩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测试开始前,需要预先准备电极贴片部位,包括脱毛和用75%酒精棉球擦拭,以减少电极与皮肤接触的电阻,并尽量避免电极移动或受到外力压迫引起误差。每个电极与肌束方向平行,电极之间距离为2厘米,在较少肌肉的部位放置一个参考电极。当双侧下肢的6个电极片(包括4块主电极和2块参考电极)贴置完成且信号基线稳定后,即可进行测试。患者在卧位下依次完成膝关节屈伸和踝关节屈伸动作,被要求尽力完成动作,并保持20秒,从中间10秒的肌电信号值进行分析。每个动作重复3次,每个动作间休息2分钟,并记录3次的平均值。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患侧股二头肌、胫骨前肌RMS、MF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选择(X±S)表示,T进行检验,当P<0.05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1. 结果
    2.1患者侧股二头肌RMS、MF情况
    经测评,实验组患者侧股二头肌恢复情况比对照组好,组间有差异(P<0.05)。

表1:患者侧股二头肌RMS、MF情况(X±S)

组别

例数

RMS

MF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30

11.26±0.56

12.46±0.37

80.62±3.62

80.17±3.52

实验组

30

11.62±0.46

15.72±0.69

80.63±3.47

94.21±3.42

T值

1.620

10.762

1.336

12.741

P值

>0.05

<0.05

>0.05

<0.05

3.讨论

    踏板训练可以促使患者加强患侧肢体的使用,改变运动输出模式,提高偏瘫侧下肢的整体控制能力,从而改善异常步态[1]。该方法不需要昂贵的设备,临床治疗效果较好,花费较少,病人满意度高。这可极大促进卒中患者的快速有效恢复,缩短住院周期,减轻社会负担,具有良好的临床、经济、社会价值[2]。本次研究效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下肢功能恢复情况明显比对照组好,组间有显著差异性。证明了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积极影响。综上所述,针对脑卒中后患者使用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下肢运动情况。

参考文献
[1]周方,赵志刚,王磊. 渐进式平衡踏板训练对脑卒中后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 现代医学,2015,43(6):667-671.

[2]王丹丹,霍博雅.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注意力缺陷与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跌倒的关系[J]. 广东医学,2012,33(7):932-934.

踏板训练对卒中后患者异常步态及表面肌电的影响------宿迁市科技计划项目---指南代码: 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