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探析

陈蕾

徐汇区委党校

    摘要:城市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基层实践的重要场域,城市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着力点之一。在高度流动、离散化的现代城市社区中,必须认识到当下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目标差距较大、社区居委会功能定位与实际职能不符、难以增进社区认同与社区共识的现实困境,本文从党的建设、社区服务、体制机制、市场力量、智慧社区五个方面提出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激发社区自治动力,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加强社区服务,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社区治理体系新格局,注重汇聚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治理,提升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社区。

    关键词: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路径

一、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困境分析

(一)社区发展与社区建设目标差距较大

    通常认为,社区是由特定地域内的人口、组织、生活设施共同构成,即集中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居民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社区内的居民呈现高度异质性特征,传统亲缘纽带不复存在,居民的社区生活质量与社区的服务供给质量密切相关。但是从城市社区发展的现状来看,尽管社区治理涌现了较多好的案例,但社区工作者角色定位模糊、社区治理碎片化内卷化、社区工作事务性强自治性弱等问题长期存在,社区与居民之间的有效互动远未达到理想状态,社区工作者忙于社区行政事务无睱顾社区自治的培育,城市居民的高流动性导致社区治理长效化、自治化困难重重,社会生活共同体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二)社区居委会功能定位与实际职能不符

    社区居委会从法律意义上来讲,是社区居民经选举产生的居民自治组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承担了上级行政部门派发的大量行政事务,不仅挤压了社区居委会履行自治职能的时间空间,也模糊了社区居委会的功能定位,使得社区工作者的自治动力减弱、以完成上级派发的行政事务为主要绩效目标,居民对社区居委会的功能认知产生偏差、对居委会的工作信任度不高。常此以往,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在无形中淡化了居委自治组织的本位,而强化了居委作为行政架构末梢的职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落实上级派发的行政事务上,将绩效考核目标与行政任务的完成度挂钩,由此造成的行为惯性使得社区居委会日渐偏离自治轨道,甚至采取主动行政化的策略向上级行政部门靠拢,以获得与行政任务相配套的经费、资源等,从而增强自身依附上级行政部门的粘性,与社区自治脱节。但是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社区居民对社区生活的质量、品质期待越来越高,而社区居委会能够提升社区居民满意度的自治项目却相对不足,造成了功能定位与实际职能不符的困境。

(三)难以增进社区认同与社区共识

     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城镇化的高歌猛进与住房商品化流通,加速了传统熟人社会向现代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亲缘、地缘维系的人际交往基础失去了生存土壤,城市社区居民表现出原子化、差异化、流动性特征,对共同生活的社区缺乏归属感和共同体意识,对现代化治理的概念模糊。尽管社区内有居委会、业委会、居民活动小组、楼组长、志愿者等积极推动社区发展、凝聚人心,例如在2022年上海新冠疫情期间,社区居民齐心协义、互帮互助共抗疫情,尤其是社区“团长”在物资极度紧缺情况下在社区开展居民团购解决燃眉之急,成功营造了社区熟人社会、生活共同体,但疫情过后,社区又回到疫情前陌生人社会的状态,社区认同与社区共识失去了有效的形成条件,长效机制更是无从谈起。认同与共识的缺乏,直接导致对社区的低信任、低参与、低依赖,社区治理的群众基础薄弱。

二、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路径策略

(一)加强基层党的建设,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激发社区自治动力

    加强基层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基层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组织动员优势,打通党建深入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首先,夯实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地位,融合社区驻区单位、社会组织、社区党员、商圈楼宇等资源,利用区域化党建、党建联席会等平台,扩大社区党组织的协同联动范围,进一步提升“社区大党委”覆盖面,同时,加强社区内党建力量,注重在社区业委会、楼组长、志愿者中培养党员骨干,打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党建架构。其次,做强做优社区网格。在社区党总支架构下,同步组建网格党小组,增强社区党组织工作的影响力、渗透力,推进党建目标与网格治理的融合融通,打通党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再次,积极引导社区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充分运用党员双报道机制,发掘社区内的党员力量,创新在职党员服务社区的长效机制例如兼职书记制度,通过双报道、亮身份、领岗位、担职责等,在社区治理中发挥引领作用,以党员冲锋在前树立先锋模范形象,激发社区自治活动。

(二)以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为目标,加强社区服务

    一是加强社区治理队伍建设。将专职社工、专职网格员、志愿者、楼组长等全部纳入社区治理队伍,按社区“1+3+N”网格力量和“每万城镇常住人口18名社区工作者”的标准,选优配强社区治理骨干力量,选拔一批政治站位高、热爱社区事业、热心服务群众、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担任社区书记。创新相关制度,如社工招录、岗位培训、绩效考核、书记带教等,深化细化传帮带、能力培养、资格认证、选拔任用等具体举措,建立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自信,打通职业晋升瓶颈。二是整合社区资源。积极利用辖区优势,发挥区域化党建、楼宇党建、物业党建的有效作用,吸纳统筹社区内共建单位的资源力量,邀请共建单位负责人、业务骨干等担任社区合伙人参与社区建设,同时建立相关配套工作制度,如定期例会、联席会商等,为社区内一老一小、老旧设施更新等民生需求出谋划策。三是提高社区服务响应速度。紧紧围绕“七有”要求和“五性”需求,对居民的服务需求做到快速响应、接诉即办、上下联动,形成区级大循环、街道小循环、社区微循环三级工作体系,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坚持未诉先办,探索“热线+网格”为民服务模式,建立“每月一题”机制,从群众关注的高频问题出发,梳理共性,举一反三,通过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通过一个案例带动一片治理,将矛盾消除在萌芽、问题化解在基层,变被动接诉为主动治理。

(三)创新体制机制,打造社区治理体系新格局

     首先要把好社区准入关,完善相关准入机制。明确社区范围内行政执法、违章拆迁、环境整治、消防安全等行政事项的执法主体,厘清社区的权利责任边界,以清单制梳理社区自治事项和协助行政事项,将不适合社区承担的行政事项列入负面清单,真正为社区减轻案头事务性负担,使社区工作者将更多精力放在社区治理上,走近居民、了解民情、关注社区民生需求,带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区。其次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扭转不科学的绩效考评导向,将重上级轻居民、重行政轻治理的评价指标修正为多维度、全方位的综合评价,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引入居民评价环节,尊重居民的表达权、评价权、参与权,从单一评价向多元评价转变,使社区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更注重提高居民满意度。再次,加强社区微治理、微更新。从社区的微小议题入手,注重利用各种民意表达渠道来发现影响居民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微小诉求如楼道美化、睦邻关系、小区绿化,实施微项目、微更新改善人居环境、邻里关系等,通过微小议题的解决发动社区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从而以多元治理主体民主协商、社区自治共治等方式来解决社区范围内存在的各种民生问题,以低成本、高参与的方式激活社区自治,满足社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提升社区治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

(四)注重汇聚和引导市场主体参与治理

   社区内外的各类市场主体是一支重要的治理力量,不应仅仅是场外旁观,而是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积极参与。市场主体依托灵活定价权优势,通过党建平台为居民或特定群体如老人、儿童等,无偿或平价提供商品及服务从而支持社区公益,并提升企业形象;同时,以让利形式的市场交易满足社区居民的高品质消费期望,由此产生的消费惯性会为企业带来可预期的复购率并产生利润。市场与社区在交易场景下互惠双赢,形成社区诉求的市场化解决模式,是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的重要渠道。在发动市场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实践中,一些地区先行先试成立不以营利为首要目标的社区公司,由社区书记兼任董事长,探索融物业管理、生活服务与社区治理为一体的新型物业形态。除履行传统物业服务职能,还提供各类生活服务如养老陪护、家政保洁、生鲜配送、置换租借等,以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为优势引入专业市场主体的优质产品和服务,依托稳定的客源获得生存空间,运营收益进入社区“微基金”反哺社区建设,代表未来社区治理新的发展方向。

(五)提升智能化水平,建设“智慧社区”

一是搭建数据统一交互平台,归集管理。以搭建数据统一交互平台入手,切实落实“指尖上的减负”。将基层社区工作中涉及的各条线小程序、APP的打卡、填报进行归集管理,实现数据一口对接、全程在线,解决数据台帐交叉重叠、反复填报等问题,降低数据采集末梢的人工工作量。同时,探索建立数据分级分类管理机制,从保护、公开、安全角度制定区属公共大数据的分级分类识别、分等级开放共享制度,旨在打通数据壁垒、提高数据利用效率、精准保障数据安全。围绕基层工作中的实际数据需求,各条线部门、街道镇及居民区均可提出数据询调申请,经数据管理方审核确认后按相应流程审批提供,减少数据重复采集工作量。数据的供、需、管三方均可借助统一数据交互平台实现线上对接、有迹可循。二是优化数据考核,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完善“一网统管”工作机制,优化基层社区网格的“自发自处”量化考核要求,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实时上报、也要应报尽报,为科学决策和公共资源精准配置提供参考;按照上报治理数据的类型、内容、涉及条线等,开展差别化的完成度考核,如拉线充电、消防隐患此类不能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处理、以及更迫切却更复杂的问题,合理设定考核周期,避免“一刀切”。三是加强小数据分析,提高应用数据精准度。应用数字技术赋能社区治理,不仅要打破条线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上级下发给社区的应用数据、工作数据也应精准、完备。例如在疫情防控中,下发给居村的筛查名单尽可能包含被筛查人员的较多身份识别信息,方便居村“以快制快”排摸人员情况。数字要精准,治理才能高效。因此,在大数据基础上要加强分析研判,重视对小数据的开发利用,提高应用数据精准度;对上报数据、实有数据、数据波动开展定期核查校正,降低数据噪音。

    参考文献:

[1]徐选国.社会工作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多维途径[J].中国社会工作,2023(13):1.

[2]陈琢.现代化视阈下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的实现路径[J].新长征,2023(05):50-53.

[3]李永胜,权小虎.科学提升城市社区治理的公众参与度[J].人民论坛,2023(08):83-85.

[4]孔陇,赵福昕.人民城市理念下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J].济宁学院学报,2023,44(02):84-90.

[5]张帆.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延边党校学报,2023,39(02):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