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亭县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0
/ 2

保亭县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

刘飞

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农业服务中心  海南保亭  572319

摘要:黄秋葵,别名秋葵夹、羊角豆,是锦葵科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黄秋葵,被称为“植物黄金”,是一种绿色健康养生蔬菜,越来越受到现代消费者的青睐,而在保亭,它成了许多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金钥匙”。近年来,保亭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新政、响水等乡镇发展黄秋葵种植产业,目前全县黄秋葵种植面积超过了1万亩。本文主要对保亭县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黄秋葵 栽培技术 田间管理 病害防治

1生长习性

黄秋葵属于短日照喜温性蔬菜,种子发芽期适温为25~30℃,开花结果期适温为26~28℃。温度长期低于适温时会生长不良,主要表现在植株纤细矮小、叶片薄而狭小、开花少且易落花、果实品质差产量低;生长温度长期高于适温时,也会出现逆境胁迫,主要表现在叶片发黄变小、坐果率降低、果肉纤维素含量增加、食用价值降低等。黄秋葵耐热喜光照,充足的光照有利于果实的生长发育,在夏季高温干旱较强光照的条件下通常也无日灼病出现;光照不足时则坐果率不高、果实发育慢、产量较低等。黄秋葵喜湿不耐涝,结果期水分充足则果实口感鲜嫩、外观饱满、品质好、商品价值高,尤其在壤土或沙壤土上栽培表现最佳。

2品种选择

黄秋葵依株型分为矮株种、中株种和高株种。矮株种株高1m左右,节间短,叶片小,结荚早,抗倒伏,宜密植;中株种株高1.5~1.8m,株型适中;高株种株高2m左右,叶片宽大,品质好。按照嫩荚颜色可分为浓绿色、翠绿色、浅绿色、乳黄色品种,浓绿色荚果深受市场欢迎。要根据生产目的选择适宜的品种,新品种最好先试种,再推广。

3整地施肥

选择通风向阳、排灌方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沙质壤土地块种植,避免连作,有条件的可水旱轮作。前茬作物收获后,清理田间残枝枯叶,挖好田间排水沟。定植前10d深耕晒土,结合整地每667m2施腐熟畜粪1500kg、复合肥30~40kg,肥料与土壤混合均匀后耙平耙细,筑畦宽(含沟)1.5m、沟深0.25~0.30m。

4播种育苗

黄秋葵可以直播,但是为了出苗整齐一致,一般采用育苗盘育苗,育苗盘育苗也可以节约种子。黄秋葵育苗一般用72孔育苗盘进行。

4.1种子处理

  黄秋葵种子播种前要进行种子消毒和浸种处理,有条件的地方,还可进行催芽。由于黄秋葵种子种皮较厚较硬,播种前一般先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浸泡5分钟,之后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浸泡18~24小时,种子经多菌灵浸泡可以预防猝倒病的发生。种子经清水浸泡后发芽整齐一致。经浸泡后的种子,在28~32℃条件下催芽1天,正常种子70%以上能发芽。

4.2催芽方法

将浸泡过的种子用湿毛巾(最好棉布,吸水保湿性好)包好,置28~32℃的恒温箱催芽,保持湿度80%~90%。在农村,如果条件不允许,没有恒温箱,可以用小纸箱代替,用白炽灯泡加热补温,这样毛巾容易干,要及时将毛巾补湿,毛巾不能滴水,也不能太干。有条件的地方建议用育苗基质育苗,播种前先将地整平,铺上防虫网或遮阳网,然后将育苗盘平放,一般每行放2排育苗盘,便于播种和管理。

 4.3播种

播种前一天将苗床浇透水,建议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浇,这样既可以浇水,又可以对苗床消毒,预防猝倒病发生。播种时,用小棍或手指在每个育苗穴戳0.5cm深的小孔,将催芽好的种子平放,播种完后,盖种,盖土厚度以盖过种子且浇水后种子不露出为宜,盖土后用稻草或遮阳网进行覆盖,再浇水。

5田间管理

5.1肥水管理

(1)浇水。播后20~30d内缺水时宜早晚人工浇水,稍后可机械喷灌或沟灌。雨天注意清沟排水,防止渍水死苗。整个生长期应做到既不受渍、也不受旱,以保持土壤湿润为宜。

(2)追肥。1)早施齐苗肥,在出苗后进行,每667m2施尿素6~8kg,按每1kg尿素对水100kg浇施蔸部;2)合理施提苗肥,定苗或定植后每667m2条施(或穴施)复合肥15~20kg,施后覆土;3)重施壮果肥,开花结果期重施一次肥,条施(或穴施)氮磷钾复合肥20~30kg,施后覆土;4)巧施复壮肥,生长中后期,酌情多次少量追肥,防止植株早衰。

5.2中耕除草

幼苗出土或定植后,应经常松土、除草,松土时深度一般以5~7cm为宜,有利于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以便适度蹲苗。在植株长高至45cm左右未封行前(即现蕾前)宜中耕,并结合壅根培土、施肥同时进行,防止后期植株倒伏。封垄后则拔除杂草而不进行中耕松土,以防损伤根系和植株。

5.3整枝摘叶

种植较密、侧枝过多会影响坐果,应及时抹去侧芽,以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性;若株苗较稀,只需剪除部分弱小分枝,留下粗壮的,以增加结果枝。进入盛果期后,植株出叶加快,应及时摘除无效老叶、残叶,以利通风透光。在保亭地区,入夏以后,暴雨和台风频繁,应插木棍或竹竿,与主秆绑牢,防止被强风刮倒。

6病虫害防治

黄秋葵抗病虫能力强,宜采用绿色综合防控策略。使用化学农药喷施时,尽量在日落1h后或阴天喷药,避免产生药害。应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注意用药间隔期,以提高秋葵品质和确保食用安全。

6.1秋葵虫害的防治

(1)地老虎。地老虎昼伏夜出,苗期常咬断主茎,造成断苗。可在幼苗附近放置新鲜泡桐叶或莴苣叶诱捕幼虫,于第二天清晨到田间收集销毁;或在清晨到田间巡查,若发现有断苗,拨开苗蔸附近的土块进行捕杀;或采用毒草诱杀,每667m2可用90%晶体敌百虫0.1kg,拌砸碎的鲜草15~20kg,于傍晚在受害作物田每隔一定距离撒一小堆,或在作物根际附近围施。

(2)蚜虫。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以成株期受害较重。可用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或用10%烟碱乳油杀虫剂500~1000倍液喷施。

(3)夜蛾类。以采收期为害较重,常把叶片吃成缺刻,严重的吃成网状。可选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或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3.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2500倍液喷施。

(4)毒毛虫。主要为害幼苗期,常在出苗后取食叶肉成缺刻,严重时仅留叶脉。可用10%虫螨腈悬浮剂1000~1500倍液或阿维菌素乳油+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喷雾。

(5)美洲斑潜蝇。整个生长期均可发生为害,主要为害叶片。可用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防治。

6.2秋葵病害的防治

(1)病毒病。病毒病是黄秋葵生产上主要病害。植株染病后全株受害,叶片表现花叶或褐色斑纹状,尤其以顶部幼嫩叶片十分明显。发病初期可用5%菌毒清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隔7~10d1次,连喷3~4次。

(2)疫病。苗期、成株期均可染病。叶片染病多从植株下部叶尖或叶缘开始,发病初为暗绿色水渍状不整形病斑,扩大后转为褐色。应抓住发病初期,用72%锰锌·霜脲可湿性粉剂(克露)500倍液或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隔7~10d喷雾1次,防治2~3次。

7采收

黄秋葵采收的产品是嫩果荚。采收过早,影响产量;过晚会纤维增多,肉质老化,降低质量,甚至失去食用价值。因此,适时采收非常重要。一般花谢后7~8d,嫩果长到8~10cm时,采收,可获得最佳商品果。

参考文献:

[1]唐坤宁.黄秋葵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农村新技术,2016(5):14-15.

[2]李红梅,郭计欣,郑宝智,等.黄秋葵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果菜,2015,35(8):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