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体验悦表达,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1
/ 2

真体验悦表达,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孔,欣

武昌区回民小学  

“真体验”是指学生真实地、完全地参与体验过程。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体验的自主性、亲历性、过程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悦表达”是指学生愿意主动分享、乐于表达。“真体验”主要侧重于从认知角度促进学习过程的展开。“悦表达”主要是学生体验后的一种输出。“真体验”与“悦表达”相互促进,学生真实的体验就有内容可表达,也有表达的意愿,而愉悦的表达更加促进学生积极深入地参与体验,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里,我们多以教师为主导,过多地强调整齐划一,忽略学生个性差异;只重视知识的获得,忽略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的训练、语言的表达、自信心的培养、兴趣爱好的激发;没有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和学生参与活动的重要性。基于此现状,同时针对我校进城务工子女较多,眼界、语言、知识、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我更应该将此作为突破口,推进“真体验·悦表达”的课堂文化,探索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创设丰富、有效的体验学习情境,提升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同时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课堂体验,乐于展现和表达自我,形成“真体验·悦表达”课堂文化。

尝试一: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体验。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我特别注重为学生创设“创新”的实践活动,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猜想、联想、发散思维、推理、操作、实验、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他们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通过“你能想出不同的方法吗?”“你还能想到什么?”“你有独特的见解吗?”“你能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吗?”等语言,启发和诱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如:二年级的《数学广角---推理》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单元。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学生切实参与活动中,体验用已知条件推出结论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体验什么是逻辑推理,并能用一定的方式(如连线、列表等)辅助推理,有条理地表述自己推理的过程,以此体会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会推理的方法。用简洁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推理过程的叙述是难点。为此,我注意引导学生清楚表述自己的推理过程,如通过“你是怎样想的?”“通过小明的话,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你是怎样确定的?”等让学生进行表述,并在学生表达不畅的地方加以辅助。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只有想得清,才能说得明。所以注重数学语言表达的条理性,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尝试二: 培养学生手脑结合,注重实践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虽然学生通过课前学习,从书本知道了一些数学知识,但这仅是间接经验。尤其是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没有自己的真体验,难以理解,更谈不上掌握和运用了。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讲一讲来获取新知。例如在学习二年级第三单元《图形运动》的综合练习题,“你能剪出像这样四个手拉手的小人吗?”题目要求学生剪出4个头对头、手拉手的小人。这一题不仅检验学生平移、旋转、对称的知识点,同时还有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注意的是,要引导学生先理解题意,分析要剪的图形的特点:轴对称图形,4个人头在中间,进而由此确定在操作中关键的点。进而再通过操作逐步尝试、调整来解决问题。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就能使学生养成手脑结合,勤于实践的学习习惯。特别是一二年级教学,教材设计了大量的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作为教师要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善于设置探索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动态化的活动中,主动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让学生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尝试三:在生活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2022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是个关键词。培养学生数学的核心素养是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即达到“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教师要从创设条件,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在《克和千克》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把枯燥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设计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题目都来自于生活,与学生生活实践联系紧密,越是利用身边的数学,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尝试四: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应用知识的能力。

数学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实际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而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它要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教材中问题情境呈现的方式是多样化的,有以情境图方式呈现的或文字呈现的,更多的是图文结合呈现的;有的信息全部明示,有的信息部分直接呈现,部分信息隐含在图中。学生需要有较强的信息解读能力,为此,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阅读、选择、处理信息。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从题中你了解了什么?有什么疑问?”等问题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解读丰富的数学信息,排除干扰因素,尝试用数和数量表示有关信息,并以自己的理解来叙述问题情境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问题情境”向“数学问题”的转化。学生在读题理解分析的过程中会主动的调用相关知识去解答,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和巩固,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处理信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了这些真实的体验,学生也就乐于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思路,只要同学们说的有道理就予以表扬。因此,在教学时,我都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现实性情境,布置一些实践性任务或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多途径的引导学生经历观察、记录、猜想、交流、推理等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自主建构知识、积累活动经验的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发展应用能力,帮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着眼未来发展,学校构建了丰富多彩的体验课程,为学生提供综合探究活动的平台和机会,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为学生们创设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产生各自不同的体验、感悟,让他们在自主体验中快乐学习,形成“真体验 悦表达”的不同学科教学模式,并通过辨析、分享、交流的方式培养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的表达能力,通过行为实践和内心体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同时我也乐意与学生们一起经历知识获取的过程,共同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与孩子们共同体验学习,共同成长!

武昌区回民小学  

孔   欣

202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