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挑战及对策——以C市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17
/ 2

新发展阶段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挑战及对策——以C市为例

秦澜瑛

昌都市委党校 西藏昌都 854000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自身生态禀赋良好优势,站在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高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筑牢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C市位于横断山脉,生态总体保持向好,但自然生态系统天然脆弱敏感,生态建设任务艰巨。本文根据当前C市生态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挑战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  挑战  对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提出一系列新观念、新思路、新战略,为我国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新发展阶段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明确指出西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尽管西藏发展起步晚,幸免于工业污染的侵害,但是西藏的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是影响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新阶段,西藏生态文明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生态文明正成为引领西藏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念,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也成为现代化西藏的重要特征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讲话中指出,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就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西藏视察,在多个场合强调保护生态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西藏生态保护的高度重视,极大地增强了西藏建设生态文明高地的底气,必将对我们守护好最后一方净土,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作出生态贡献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二、C市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挑战

(一)生态环境总体保持向好,但形势依然严峻

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地球第三极”“亚洲水塔”,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生态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自身生态禀赋良好优势,站在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作出最大贡献的高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绩生态环境总体保持向好。C市位于位于西藏东部、横断山脉南段,是西藏第二大林区,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耕地、草地、林地分别占全区的19.74%、6.43%、25.62%,在维护生态安全、保持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C市自然生态系统天然脆弱敏感,具有不稳定性、敏感性、易变性等脆弱性特征,生态系统一旦破坏,修复的难度大、时间长、效果差甚至成为荒漠、裸地。有研究表明,西藏生态安全阈值幅度窄,生态环境脆弱度为 0.8329,属于全国罕见的“极度脆弱区”。如果把生态环境脆弱度分为五个等级,中度以上脆弱的区域达10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86.1%,其中超过六成的面积为极度脆弱和高度脆弱区[1],直接导致生态系统难以自我维持和自我修复,极易引发一系列全国乃至整个亚洲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随着C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化,在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并行的道路上,生态环境风险增加的趋势,生态资源环境问题渐渐显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生态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二)绿色发展理念逐步深入人心,但大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参差不齐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方面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受到受城乡差距、地域差异、家庭环境、经济发展模式、传统思想观念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部分干部和农牧民群众的思想还没有真正实现从“要我绿色”到“我要绿色”的转变。部分机关干部依然存在重发展轻保护思想,常常重视本地的经济发展,却疏忽了应该予以配套的环境基础设施,盲目上马一些对环境破坏严重、对生态影响较大的项目,甚至以扶贫产业为理由,减少对污染防治设施的投资。甚至有的干部认为,保护生态环境是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事情,与自己无关。或者认为只要不破坏生态环境就可以了,即使是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可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来修复,不会造成很大的损失。

)生态保护的体制机制健全,但仍需进一步完善

生态保护制度体系仍然不够完善,缺少鼓励和扶持绿色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低碳文化尚需培育。一些新思路、新理念没有及时形成制度,在实施一些法律法规时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甚至有部分法律法规的颁布具有滞后性。有的单位部门对保护生态环境的现实性、影响的深远性、任务的紧迫性的认识不足,没有形成合力。

生态保护水平不断提高,但环境基础设施依然薄弱

环境基础设施薄弱,导致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能力不足,全市范围内仅有37座垃圾填埋场、33座污水处理厂(站)[2],垃圾、污水收集处置能力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产生量,仍有部分城乡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的现象,且在处置过程中仍存在运营管理不规范,污水管网漏损导致进水浓度低等问题,生活垃圾的收集、分类、转运、处置等各个环节出现的各项问题逐步暴漏出来,给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带来新的问题。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绿色产业转型升级

逐步建立绿色农牧业体系。健全绿色发展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坚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精准发力,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培育一批市场潜力大、区域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特色农畜产品,逐步建立现代绿色农牧业体系。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定不移走绿色生态工业化发展之路,实施绿色生态工业倍增计划,发展绿色矿业,推动水泥等建筑建材产业产能释放,不断巩固“二三一”产业结构。加快对传统产业绿色化低碳改造,积极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构建行业低碳化的绿色工业体系。不断提高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推动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进金融服务便利化。大力拓展文化娱乐、家政养老、物流及健康餐饮等产业。充分挖掘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不断丰富生态文化旅游产品,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二)激发主体意识,形成人人践行绿色理念的社会氛围

不断加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通过创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努力做到生态文明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推进绿色生活方式,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尤其是充分发挥西藏敬山敬水、爱护生灵的特色生态文化优势,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全市创新开展的“千名干部进千村”常态化宣讲内容,纳入民族团结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等工作体系,开展环保志愿服务等方式,积极推动绿色理念进校园、进农牧区、进家庭。全市不断涌现出像“马鹿阿妈”向秋拉姆、“金丝猴王”四郎次仁、全区唯一荣获全国“最美护林员”荣誉的护林员多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社会氛围。

(三)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生态文明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建立和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红线制度、生态补偿等制度。健全执法监督机制。始终坚持把执法监管作为坚守生态安全底线、从源头上制止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实现环保违法违规行为监督检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坚持把生态保护补偿作为调动各方保护生态环境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正确处理“输血型”和“造血型”补偿方式的关系,持续释放绿色产业生态红利,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互促互进。构建目标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构建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特别是责任追究制度,有效地提高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意识。

(四)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要求着力解决损害百姓健康的环境问题,在保证空气质量、保护水源等方面下功夫,着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注重系统治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完善环境基础设施,建立完备环境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环境基础设施。构建集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危险(医疗)废物处理处置设施与运行维护能力、监测监管能力于一体的环境基础设施体系,形成由城市向农牧区延伸覆盖的环境基础设施网络,实现县城及以上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全覆盖。优化生活垃圾处理布局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置在总体处理布局上的占比,对现有填埋设施进行改造扩容对进场生活垃圾开展分拣工作,对能进行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垃圾拒绝进场,对进场垃圾进行压缩打包后再填埋,确保充分利用填埋库存。实施污染防治科技攻关,加快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污染防治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设备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加强对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2(11).

[2]狄方耀.西藏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迫切性、措施与机制问题研究.[M].《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

作者简介:秦澜瑛(1981-9),女,汉族,四川广安人,西藏昌都市委党校经济与行政管理教研室主任,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生态经济学

 


[1] 关于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思考.洛桑灵智多杰.中国西藏发展论坛.2014

[2] 数据来源于市生态环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