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1

中医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孙丽君

古蔺县双沙中心卫生院 四川泸州 646506

异常子宫出血是指在不正常的生理情况下,女性子宫出血的现象,这种症状可能是由于多种因素引起的。尽管西医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治疗方案,但中医学对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也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方法。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诊断、治疗及注意事项,以期能够给患者们提供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治疗方案。

1.异常子宫出血的定义和症状

异常子宫出血是指在非月经期或月经期过长、过多的情况下,女性出现子宫出血的现象。这种症状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例如激素失衡、子宫内膜疾病、肿瘤、子宫肌瘤、宫颈息肉等。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可能因病因和病情而异,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症状:

阴道出血:在非月经期间或月经期过长、过多,甚至在停经期间也会有阴道出血。

月经周期异常:月经周期缩短或延长,月经量增多或减少。

痛经:月经期疼痛加重,甚至出现非月经期疼痛。

肚子胀痛:可能有下腹部疼痛或酸痛感。

贫血:由于长期失血,可能会出现贫血的症状。

  1. 中医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认识
    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中医学将其归入“崩漏”范畴。其中,“崩”是指经血忽然暴下的症状,而“漏”则指经血淋漓不断的情况。虽然两种症状的表现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相同。在疾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血崩逐渐衰竭,气血大量流失,可能转化为漏;而漏症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可能加重,最终也会演变为崩。因此,对于异常子宫出血的治疗,中医强调早期干预,尽早阻止病情的恶化,以避免病情转化。

中医认为,女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病因与先天之本、后天之气、脏腑功能、气血运行等因素有关。肾气初盛时,机体未完全成熟,青春期月经异常,应以调肾为主。中年妇女经孕产乳数伤于血,血伤则肝失所养,肝气横逆,易致月经失调,应以调肝为主。经断后,肾气渐衰,天癸已竭,气血皆虚,应以健脾为主。脾主运化而为统血之脏,故需滋养脾胃,调节水谷精气,维持肾的阴阳调和,使冲、任相通,月经以时下。

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时,应先理气,然后治血。若发病急,人体消耗不大的疾病,应以驱邪为主,迅速消除病灶;若发病缓慢或疾病长久、体力消耗大的疾病,则应扶正固本,调动人体自身积极因素,恢复病人的抗病能力。这样能够使治疗更加有针对性,疗效更佳。

  1. 中医治疗异常子宫出血的方法

中医将异常子宫出血的临床表现分为不同的证型,包括肾虚证、脾虚证、血热证和血瘀证。在中医治疗异常子宫出血时,应根据经血的量、色、质的变化,结合舌脉和发病的久暂,辨别病情的虚实寒热。一般来说,虚证多于实证,尤其是气虚多见,热证多于寒证,且虚火较为常见。因此,在辨证施治时,必须谨慎审阅,仔细推敲,知常达变,不可一概而论。

治疗上,需要采取塞流治标、复旧治本、澄源贯穿始终的策略。塞流治标,即通过止血方法,使血液得以停止流出,以治疗急性症状。复旧治本,即通过中医理疗,改善身体机能,以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澄源贯穿始终,则是指在治疗的整个过程中,需要关注经期塞流的情况,加强周期治疗,以促进身体恢复健康。活血化瘀法可以贯穿于治疗的各个环节中,以加速血液循环和促进血液代谢。例如对于肾虚型,经血常常淋漓不净或量多如崩,或崩与漏交替出现,经色鲜红,质稠。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多、心烦多梦、面部黯斑、眼眶黯等症状,舌质偏红,苔少,脉细数。治疗方面可以选用左归丸或六味地黄丸,合生脉散等药物,以补肾固精、滋阴养血为主。同时也可以使用固肾摄血汤进行治疗。对于脾虚型,经血多为非时妄行,崩中与漏下交替反复,经色淡而质稀,可有血块。伴有面色白、气短神疲、甚则两目昏花、面浮肢肿、四肢不温、舌淡胖、苔白、脉细弱等症状。治疗方面可选用归脾丸或补中益气丸等药物,以健脾益气、固止出血为主。固本止崩汤和益气同冲止崩汤也可以作为治疗的药方之一。对于血热型,经血非时妄行,时崩时漏,淋漓不止,经色鲜红或深红,质稠或夹小血块。伴有面赤唇红、口干渴、头晕耳鸣、或五心烦热、夜睡不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少、脉细数等症状。治疗方面可以选用保阴煎,以清热凉血、止血为主。对于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暴下不止,继而淋漓不断,经色紫黑有块。伴有下腹痛胀不适,或痛则下血有块,块出痛减。舌质紫黯,苔白,脉弦涩。治疗方面可以选用失笑散、化瘀理冲汤等药物。此外,针刺、艾灸和耳针疗法也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与中药汤剂配合使用,能够发挥更好的疗效。

对于异常子宫出血,治疗的关键不仅在于止血,更重要的是防止复发。因此,在治疗之后,还应巩固治疗以防止病情再次发作。针对不同年龄阶段,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例如在少年时期以补肾为主,中年以调肝为主,老年以健脾为主。此外,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等有出血倾向的病者,应早期治疗,防止病情发展为崩漏。女性在月经期间应注意卫生,避免使用有害物质如漂白剂的卫生用品,避免过度用力、长时间站立等会导致腹压增加的行为。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寒凉等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