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5
/ 2

糖尿病——可防可控的慢性病

韩占军

北京市平谷区马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北京 101204

糖尿病是困扰居民健康的一大慢性疾病,2015年至2017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在全国31个省进行的甲状腺、碘营养状态和糖尿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11.2%。流行病学特点以2型糖尿病为主,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中等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高于农村,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可见,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包括:1.城市化,2.老龄化,3.超重和肥胖患者增加,4.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

糖尿病的分型,其中1型糖尿病是终身需要胰岛素治疗的,而2型糖尿病在人群中占绝大多数,是与家族遗传、生活方式等有关的慢性病。

糖尿病的危害有哪些呢?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可以引起心悸、手抖、出汗、昏迷等低血糖发作,治疗不当或出现应激因素也可以引起恶心、呕吐、腹痛、呼吸烂苹果味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些都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平日最常见的是引起的血管硬化、肾脏、周围神经等慢性病变。2型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疾病不是单纯的局部血管问题,而是导致整个血管弥漫性改变。心血管的专家介绍说患有糖尿病患者的心脏血管呈弥漫性改变,临床处理复杂,动脉粥样硬化比较严重,血管迂曲,介入治疗困难,增加操作难度,如进行搭桥手术,自身血管又比较细,增加治疗难度。糖尿病还会引起糖尿病性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增加死亡风险。还可以引起脑血管硬化,导致脑卒中,增加致残率,同时,糖尿病还会引起下肢动脉硬化,导致血管闭塞,出现间歇性跛行,严重会出现坏疽、肢端坏死,甚至导致截肢。在我接触的患者当中就有一位阿姨,因下肢动脉闭塞截肢,开始是一侧下肢,后来是对侧,再后来截肢到双侧大腿,最后因心肌梗塞死亡。还有糖尿病会引起感染迁延不愈,我有一个老同事,因足部大拇指被钉子扎破,未引起重视,后来感染加重,导致足部坏疽,最后也是脚踝以下截肢治疗。还有很多糖尿病导致肾功能衰竭的病例,年龄大的70多岁,年纪轻的46岁,需要每周多次透析治疗,看见过一次透析的患者,就会对他们晦暗的面容留下深刻的印象。糖尿病还会导致神经病变,感觉减退,肢端麻木,以及引起食欲下降,胃肠蠕动减慢、便秘等。糖尿病还可以引起眼部微血管病变,严重者导致失明。可见糖尿病会引起全身众多脏器的损伤,带来太多的临床问题,我们应该从开始就重视起来。

首先,怎么防?进行健康体检及高危人群的定期复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居民的健康意识也逐渐提高。在我们社区每年都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化验包括血糖、血脂等项目检查,可以及时筛查出糖尿病患者及空腹血糖受损人群,能够使无症状的老年人得到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对于血糖受损人群要进行早期的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同时家医团队会进行随访,定期复查,可以延缓疾病的发生发展。哪些人群是需要高度关注的呢:年龄≥40岁;有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指血糖值在6.1-7.ommol/L,糖耐量异常指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或者两者同时存在史);超重(体重指数≥24kg/m2)或肥胖(体重指数≥28kg/m2)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久坐生活方式或静坐少动;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有妊娠期糖尿病史的女性;有高血压或正在接受高血压治疗的;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的等等人群。对这些高危人群,要进行健康教育,每年至少测量一次空腹血糖,必要时到医联体医院进行糖尿病筛查,防止疾病的发生。

临床工作多年,糖尿病患者的症状表现多样,典型的症状有多尿,每日可达10次以上,多饮,喝水每日可达一暖壶以上,多食(吃五个馒头或总感觉吃不饱),体重反而下降,这就是我们说的三多一少。有的患者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外阴瘙痒或者口苦,口腔发粘、伤口经久不愈等,出现任一症状应及时化验静脉血浆葡萄糖或者定期体检,早诊断、早治疗、早预防并发症。

其次,得了糖尿病要怎么办?既然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咱们首先要改善生活方式。在基层服务中心,尤其是农村地区面临的老年患者居多,一般依从性欠佳,所以要开展健康教育,进行生活方式指导;年轻患者将来的病程更长,更要提高其依从性,加强健康教育。教育内容主要包括:首先让患者知晓糖尿病是可治疗、可控制的慢性疾病,不要盲目相信偏方以及自行停服药物治疗,不规律治疗可以导致低血糖发作及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以及高渗综合征;要遵医嘱改善生活方式:低盐<5g,低脂(少吃动物内脏、蛋黄、黄油等),多吃炖菜、凉拌菜,少吃炒菜或者少放油等,根据体重指数及工作量控制每日的主食量在150-250g,每日最少保证30分钟的活动量,最好在饭后1小时进行,口袋最好装糖块或者急救卡片(家属的联系电话、自己有什么疾病);血糖控制达标的情况下,可以吃水果,但是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5点左右进食,相应的下一餐主食量要减少;超重、肥胖的患者更要增加活动,减轻体重,如果老年人有腰腿痛,行动不便,可以在家里床上进行上肢的伸展及下肢的蹬车运动等。糖尿病患者最好自己在家进行血糖监测,了解空腹及餐后血糖情况,可以反馈给医生,对本身疾病治疗有很大的帮助。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有慢性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家医服务团队,慢病患者可以与自己的家庭医生签约,接受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服务,随时可以与家医沟通,了解疾病的知识,出现急慢性并发症可及时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接受便捷的医疗服务。

最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哪些呢?现在控制糖尿病的药物有多种,我们常用的有注射类和口服药物,1型糖尿病必须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多种药物血糖控制未达标,或者有急慢性并发症也需要胰岛素治疗。口服药物常用的有双胍类药物,比如二甲双胍,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有降餐后血糖的糖苷酶类药物,比如阿卡波糖片,常见的不良反应为腹胀、排气增多;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比如吡格列酮片,常见的不良反应为水肿,骨折风险增加;磺脲类及非磺脲类促进胰岛素分泌的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低血糖和体重增加;还有近来对心肾有保护作用的降糖药物,比如GLP-1和SGLT2等,每个药物都有自己的优劣势,医生会根据糖友的病情制定一个最佳方案。

糖尿病本身疾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高血糖对心、脑、肾、血管、神经造成的损伤,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可以减少对各器官的损害,以免造成心肌梗塞、脑卒中、肾功能不全、周围血管病、神经病变等。控制好血糖,肯定能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守门人,守护好自己的健康,才能更好的享受美好的生活。

参考文献: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规范(2020)

          内科学(第九版)

指导:北京宣武医院郝恒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