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2

新工科背景下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林湟

身份证号:440582198205206943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育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再回归到理论的过程,整个教育体系由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构成。由于教育理念和方式等原因,中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忽略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问题,培养对象专业技能无法胜任岗位能力需求的现象时有发生。作为专业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教学决定培养对象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影响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新工科强调工程教育体系与实践平台构建,重视工科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工科;医学信息工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引言

高等院校承担着教书育人和促进科技进步的历史使命,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但是高校教材知识更新的周期和速度已经明显滞后于动态发展的生产性知识,因此形成了目前很多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问题。因此建立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流程,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行业企业合作发展平台,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在国家政策指引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成为一种新兴的育人模式,受到广泛关注和应用。

1研究背景

我国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84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信息研究所率先开设医学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学位点。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在教育部学科目录中未归属学科门类,国内开设该专业教育的高校较少,当前我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形成了以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教育为龙头、本科教育为基础、专科教育为补充的多层次教育格局。我国医学信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模式尚在探索中,所培养人才的深度和广度与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医疗健康”相关技术的发展,该学科人才培养亟须加强,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输送高层次专业人才。

2MIE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2.1实践教学模式陈旧化

MIE专业实践教学依然遵循传统模式,即校内实验课和实训环节以教师主导性讲解和示范为主,培养对象基于实验案例重复训练,形式和本质上仍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属典型被动式教育;校外见习和实习基地局限于医院某些辅助科室,由工作人员说明科室工作性质和内容,实习人员观摩参与部分工作,无论是实践内容还是形式表现都较固定和单一,缺少与行业技术领域前沿的接触,因此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一定滞后性。

2.2实践课程、应用能力不足

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应用能力及创新能力培养对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很多学生缺乏到对口单位实习实践的机会,无法接触各类医院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前沿研究等,难以满足当前医疗卫生系统对医学信息学人才的需求。实践创新课程缺乏,实践基地不足,大部分高校教学及技术实践的实验环境建设不完备,基地建设不足,学生无法在真正的实践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动手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得不到锻炼,缺乏提升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性的机会。

2.3教材体系存在不足

教材建设也一直是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薄弱环节,目前有些高职院校使用的教材是参照本科院校的教材,有些使用的教材种类不足,比如计算机类课程偏多,管理类,特别是医学类专业课程知识偏少。有些教材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内容不够详实,脱离实际,未能很好地结合专业背景进行阐述,学生学起来晦涩难懂。有些高职院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自我编写教材,但是定位不清晰,未能很好融合信息、管理和医学知识内容,不仅使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困难,也使学生在学习中难以理解和掌握。

2.4实践教学形式局限化

MIE专业当前实践教学中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开放时间是固定的,培养对象无法深入参与专业内容学习,集中式实践教学机制缺少对培养对象创新意识的培养;实践教学制度僵硬规定实验、实训和实习环节的结束即为相关模块的完结,实践活动的不完全导致培养对象无法实现专业知识与技能在实践活动中的整合与应用,专业实践教学形式未充分考虑培养对象的知识技能诉求和个性化发展意愿,存在诸多局限性。

3新工科背景下MIE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实践教学时间、场地、形式的开放式设计

教学时间和场地是培养对象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融会贯通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新工科的内涵决定MIE专业具有系统化和开放式特征,因此专业实验课程应基于开放理念开展。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校内实践教学部分将专业实验课时占比调整至40%以上,以增加实践教学广度。同时将集中式实践教学改为四年制全覆盖模式,校内实验实训场地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完全开放并交由其管理。校外实习基地面向不同年级开设不同实习内容,以增进其对专业的了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应引入虚拟现实、系统仿真等现代教育技术以提升教学效果,借助数字技术进一步构建和完善教学资源。

3.2加大研究生教育力度,转变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要根据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方向进行转变,契合社会对医学信息学人才的定位。我国目前正大力推进医学人工智能和各类医疗数字平台的建设和发展,迫切需要更多高端人才从事医学信息相关领域的研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教育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学习,还应当培养独立从事该领域问题发现和科学研究的能力,以持续推动该学科发展。学习借鉴国外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医学信息学人才培养实际情况,建议从国家层面鼓励高校积极组织申报医学信息学硕士、博士授权点,增加医学信息学招生名额。

3.3不断优化教学手段

院校要加强多媒体、电脑机房等硬件设备建设,同时加强任课老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学会使用网络课题、微课等新媒体开展教学,让任课老师不仅做一名学识丰富的教师,同时还要做一名会教、善教的全能教师。同时,专业课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并根据卫生信息管理等医学信息类专业的特色以及岗位需求来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实训实践项目的选取,要有行业针对性,符合岗位实际需要,同时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有条件的可以联系医院等医疗机构,开展实地现场教学,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不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3.4围绕真实工程项目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方式

项目实战是工程人才的成长途径,以项目为载体可有效集成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理论教学一般是问题导向和逻辑牵引,而实践教学则是过程导向和任务驱动,因此应按照阶段性目标设定任务模块,然后根据专业特点和教学进程拆解至具体的实践教学项目,按照内在逻辑串联,支撑专业教学目标的实现。由专业班级按照相关原则细分出的学习小组集体组织、实施、攻坚专业项目,完成项目的过程即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问题、完成专业任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对象不仅运用专业知识设计真实世界问题的解决方案,锻炼了解决问题能力,而且增强了团队协作意识。

结语

基于MIE特殊属性及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注重专业特色和优势的实践教学模式,以专业知识、能力和素养提升为核心的实践教学创新模式能够有效激发教师队伍和学生群体的积极性,专业教学效果有效提高。在今后的专业建设中,要进一步完善与优化目标,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好教学管理、保障和评价,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凌日平,安祥生.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发展的困境与推进模式[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9):44-47.

[2]王力纲,白秀梅,方岩雄.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校外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22,41(3):238-243.

[3]范大波,王哲,雷彩虹,等.智慧建造背景下市政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1,38(2):2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