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29
/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

安子木

肇东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将本院在2020年-2021年期间收治的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先口服用药柳氮磺胺吡啶(SASP),症状有所缓解后,口服泼尼松,按症状轻重确定药量。之后采取药物灌肠措施,对口服用药联合灌肠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经过治疗后,50例患者中有42例完全缓解,6例有效,2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6%。结论 临床治疗中,因溃疡性结肠炎的致病因子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在口服柳氮磺胺吡啶和泼尼松的基础上联合灌肠治疗措施,可显著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治疗;非特异性炎症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还未明确,属于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多数是在直肠或者直肠部位出现炎症反应。当前,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非常多元,由于饮食不规律,且经常摄入辛辣生冷食物导致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不断升高。但由于其发病机制还未能明确,治愈率较低,经常反复发作,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在发病后的病变部位集中在直肠和直肠乙状结肠部位,随着病情的发展逐步向肛门延伸。临床表现常见腹泻、腹痛和出现黏液血便等,现以本院收治的5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治疗效果,主要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26-55岁之间,平均年龄(29.06±3.64)岁,病程为6个月至5年不等,平均病程(1.16±3.59)年。临床表现为下腹或者左下腹部位疼痛,其疼痛规律为先疼痛后有便意,排便后有所缓解;腹泻,每天2-4次者11例,每天5-9次者31例,每天10次以上者8例;伴有腹胀的患者22例。全身症状表现,其中有16例出现发热反应,10例出现贫血和低蛋白等症,体形明显消瘦,13例伴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发病类型:6例为初发型,23例为慢性复发型,15例为慢性持续型,6例为急性爆发型;病程:轻型者9例,中型者28例,重型者13例。参与研究的所有患者均进行粪便镜检,排除是感染性结肠炎和细菌型痢疾的可能,经临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

1.2方法

1.2.1口服用药

指导患者最少持续8个月连续服用柳氮磺胺吡啶,用药量为每天4-6g,当症状有所减轻后,可减少用药量,每天服用2g既可。在活动期的患者,可服用泼尼松,轻症患者每日服用40mg,重症患者每日服用60mg。

1.2.2灌肠措施

将甲硝唑液(100ml)和布地奈德混悬液(2mg)的混合液作为灌肠药物,灌肠前要求患者排空大便,将混合药液加热至35℃-37℃之后灌入患者肠道,每天灌肠两次,持续用药两周后,改为每天睡前灌肠1次,仍旧持续两周。最后进行治疗效果评估。

1.3观察指标

完全缓解:无腹胀、腹泻和腹痛等临床症状,且结肠镜检肠道粘膜基本恢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均有所缓解和减轻,无明显疼痛和不适,结肠镜检发现肠道黏膜只有轻度炎症表现和息肉;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变化,结肠镜检和病理检查结果无改善。

2结果

本次参与研究的50例患者中,42例完全缓解(84%),6例有效(12%),2例无效(4%),总有效率达96%,见表1。

表1 胃溃疡结肠炎患者治愈率[(n)%]

n      完全缓解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50     42(84%)          42(84%)        2(4%)         48(96%)

3讨论

3.1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病理分析

截止至目前,还未对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加以明确,但在临床中普遍认为与环境、感染、遗传以及免疫因素相关。通常情况下会将肠黏膜免疫系统发生的异常反应作为重要的诊断依据。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导致肠道免疫系统启动,最终的病症表现与免疫过程相关,如果在此期间出现持续抗原刺激现象,会引发免疫调节紊乱的问题,常见表现为过度亢进或是难以自限,最后造成组织损伤,出现肠道充血、水肿等症,严重的情况下产生糜烂和溃疡。在一些慢性炎症中,肠道黏膜反复出现被破坏和被修复的状况,但溃疡部位愈合后会出现瘢痕,致使肠道腔室变窄,引发更大的病变。

3.2口服用药的优势

其中的柳氮磺胺吡啶在服用后可直达结肠部位,分解之后直接作用于肠道黏膜和肠道上皮,其遇到肠菌后可被分解成5-ASA以及磺胺吡啶,5-ASA会滞留于肠道中起到抗炎作用,用药机理为,通过清除氧自由基而达成消除炎症的目的,还可以有效激活免疫系统的免疫作用。而泼尼松的作用则表现为抑制不良免疫反应,对于氨基水杨酸疗效不佳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两者的联合应用可起到更好的治疗作用。

3.3灌肠治疗的作用

布地奈德属于一种糖皮质激素,主要可起到局部抗炎作用,作用机理为稳定溶酶体膜和平滑肌细胞,且抑制和控制免疫反应与抗体合成,对组胺过敏活性进行有效控制,同时减轻抗原结合时的刺激因子。甲硝唑的作用是抗菌,其对于绝大部分厌氧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因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与感染和免疫因素相关,甲硝唑不仅可以发挥抗菌作用,也能抑制免疫反应。二者的联合应用可使药效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且能够提升局部消炎效果,对于修复肠道黏膜组织损伤具有积极作用。本次研究的患者中,完全缓解率为84%,总有效率为96%,可见疗效显著。

此外,也有研究显示,休息和饮食对临床治疗康复效果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在治疗期间需要养成规律的作息习惯方能保障康复效果,同时需对饮食加以控制,既要保障营养均衡,又要杜绝食用辛辣和生冷食物,以免刺激肠道黏膜,不利于炎症恢复。相关医护人员可以给予患者一定的健康指导,帮助其制定健康饮食方案,以免溃疡性结肠炎反复发作,发展为更为严重的肠道系统疾病。

综上所述,在针对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病症表现和病程发展适当用药,在口服药物的基础上配合灌肠治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尤其是对于重症患者和反复发作的患者来说,可通过灌肠治疗的方式快速修复局部损伤肠道黏膜组织,从源头上控制病情,待肠道内部炎症得到控制,损伤组织被恢复后,基本可以消除临床症状,但通常情况下,进行结肠镜检时仍旧存在小范围的炎症表现,此时只需少量服用药物和注意控制饮食便可自行恢复。

参考文献:

[1]杜亚平,魏嫦,黄粟等.乌梅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J].系统医学,2022,7(22):45-48.

[2]于司杰,张小元.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22,37(20):3830-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