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儿》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0
/ 2

《枣儿》教学案例

王俊贞

山西省文水县西槽头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旨在培养初三同学的模仿能力,让他们在日常随笔中有意识地将所学句子和写作技巧融入到自己的文章中。《枣儿》全剧以“枣儿”为主线贯穿剧情,唤起对亲人的思念和呼唤。该剧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描写人物关系及心理变化,使整个剧本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教师要通过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象征物所蕴含的深刻寓意,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文学素养。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文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等艺术手法,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形象的理解能力。在八年级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具备了相当的阅读技能。他们可以从课文内容中发现一些隐含的象征意义,如“我”“他”等人物关系的象征性,从而加深对主题内涵的理解。因此,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表达欲望。如教师利用朗读、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内心真实情感。

二、案例主题

《枣儿》讲解了在乡间挂满红枣的古老树木下,有一位年迈者与一位捡拾枣子的少年相遇的情景,男孩讲述了他父亲对自己的思念,抒发了自己对父亲和母亲的依恋之情。老人在交谈中回忆起与“枣儿”有关的往事,流露出对自己的儿子深深的思念之情。少年欲将“枣子”馈赠予其父,以表达其对其父的殷切期望。全剧以“枣儿”为中心,通过一系列动作、语言和环境烘托,使观众产生共鸣。怀揣着深深的亲情,他们恳切地呼唤着各自的亲人回到故土,回到自己的身旁,品尝着这片土地上的枣子,体现出了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深刻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深入了解小品的情节发展,探究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生存状况的演变。

(2)掌握当代戏剧艺术中惯用的象征手法,这是一项必要的技能。

(3)掌握小品的基本结构和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创作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情节,洞悉剧本中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2)培养学生对戏剧的品评鉴赏能力,深入挖掘情节和语言,理解作品所蕴含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念目标

(1)唤起学生对亲情的珍视,以实际行动彰显亲情的珍贵。

(2)了解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存现状,适应时代变革,摆脱封闭、传统。

三、教学过程

【预习提示】

1.不断积累

(1)收集文献资料,涉及剧本方面的知识;

(2)累积词汇(包括音节和字形)。

2.思悟、发现

(1)该剧本的线索是什么?围绕着线索,怎么展开一系列引人入胜的叙述?

(2)在剧本中,长者和少年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哪些词汇可以说明?

(3)在剧本中,首次和结尾都涉及相同的童谣,这一点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4)阅读全文后,深刻地感受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3.对学习存在的疑虑

在我预习的过程中,我遭遇到了一系列的疑虑和困扰,主要有什么?

【教学过程】

(一)以引人入胜的方式引入

述说的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一位少年,以及他们与枣子之间的故事。树下有个孩子,一棵古老的树木,挂满了鲜红的果实。在树荫下,一位栩栩如生的长者端坐着,那么到底发生了哪些的事情呢?让我们共同探究《枣儿》剧本的内涵。

(二)默读教材,全面感知

(1)请同学迅速默读课文,以一两个词语描述您对长者和少年的最初印象。同学们默读时,保持沉默,不发出任何声音。

同学们会用诸如“爱子”“善良”“温暖”“孤独”等词语来回答问题。

(2)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教师总结:同学们的反馈让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位故事的主角,为了更深入地感受人物内心世界,我们需要从“戏剧性的矛盾”入手。

(三)阅读教材,与文本进行对话

(1)请学生再次默读课文,勾画圈点并做旁批,思考:在老人和男孩的对话中,你会察觉到哪些“矛盾”?

(2)小组展开了一场交流讨论,旨在审视与他人勾画的区域是否相符,并探讨冲突的提炼方式是否存在差异。

(3)指导学生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通过刻画老人和男孩的形象,以及老师的点拨和归纳,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设想:

老者:他的形象呈现出农民的风貌,内心充满着热情和爱心,对年轻人充满关爱。他对青年人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和信任,爱青年人的韧劲,他怀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传统的坚守,面对生活的变迁,他的内心充满了爱心和希望,但同时也感到了一些失落。

男孩:心怀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对老人的关爱,身上所散发出儿童纯真、可爱的本性,带有明显的时代气息。

(4)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深入探究后,进一步提出问题:

老人回忆起了几次他儿子枣儿年幼时的经历?对于男孩,他的态度又是怎么样的?他的这些回忆和态度所呈现的情感状态,折射出了他内心深处的哪一种特定心态?

(四)以跳跃的方式阅读课文,从而领悟主旨

(1)尽管老人曾提议与男孩一同学习猫叫、狗爬和过家家,但此时男孩提出了相同的建议却未得到老人的回应,这是为什么?

在之前的讨论中,老人的儿子尤其是小孩的一句话“迷路了吧?”引起了老人的注意,他突然感到自己在儿子心中的位置很重要。老人的内心被深深触动,因此他在期待儿子归来的同时,失去了从事那些活动的兴致。

(2)男孩提到了他的父亲会给他巧克力,结合你的理解,进行探讨巧克力所代表的象征意义?

“巧克力”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与“枣儿”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3)在文章的结尾,选用了一首与开头相同的童谣,这首童谣在剧中扮演着什么重要的角色?

在文章结尾、开头使用相同的童谣,不仅呼应了开头,同时也加强了剧中的情境和内容,落实深化整部剧的思想和情感。

(五)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与实际情况紧密相连

探究社会上出现的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现象的成因,并探讨自己的观点。

附:板书设计

枣儿

老人                          儿子

枣儿

男孩                          父亲

象征

亲情

故乡

传统

四、教学总结

《枣儿》既有甜美的枣儿,又有苦涩的枣子,“枣儿”是一个永恒的家园,也是一个需要呵护和更新的家园。我们深信,当父母品尝到那来自异地的独特甜果时,便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着儿孙小时的“香气”。当子孙回到故乡,品尝父母留给他们的枣子时,他们不禁会由衷地赞叹:这些枣儿真是故乡的瑰宝,美味无比。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我的课堂中进行深度学习,主动分析探索问题,处理在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但是不可否认,在教学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完善,像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有些教学环节缺少吸引力,所以说,在后续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改进,优化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手段,以此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