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8-31
/ 2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许蕊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中医医院  云南昆明 654100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原因,并就如何预防提出具体预防措施。方法:对2017 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中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人员(包括实习护士)18名为调查对象,调查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结果:调查18名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情况,发现危险意识不足、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技术不熟练、注意力不集中、医院缺乏应对措施是引起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结论:意外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工作中常见的情况,护理人员对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薄弱,常常因为自身的原因和不规范的用针方法发生意外针刺伤,应大力宣传针刺伤的危害,杜绝这一类事件的发生。加强岗前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建立上报和应急处理流程,减轻工作负荷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事件。

【关键词】:护理人员;针刺伤;原因分析;预防措施

针刺伤是当今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严重职业危险因素之一。针刺伤是指由医疗锐器导致的皮肤损伤。临床护理工作中,各种注射、输液是最基本、最常见、最大量的护理技术操作[1]。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日常护理工作中难以避免的意外事件,表面上看,针刺伤可能仅有轻微疼痛、出血等表现,但因医疗操作的风险较高,因针刺伤引发感染、血液性传播疾病则后果严重[2]。为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事件,最关键的就是要明确引起意外针刺伤的原因。本次研究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0月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原因,并提出具体的预防措施。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7年1 月至2019 年10 月发生意外针刺伤的护理不良事件记录表,其中急诊科6例、骨伤科4例、内科4例、外科3例、五官科1例,调查发现护理工作节奏快、任务重、临床诊疗及护理操作多、高度紧张忙碌的科室是针刺伤发生较多的科室。

1.2 调查方法

以我院护理不良事件中护理人员工作中发生针刺伤的数量及原因,以此为依据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措施。记录表中原因分析包括以下九个:1、未按照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操作引起针刺伤;2、用过的废弃针头处理不当引起;3、因操作技术不熟练引起;4、在工作中注意力不集中引起;5、自身防范意识不足引起;6、危重病人多,工作量过大,护士人力资源不足,上班人员精力不足引起;7、医院应对措施不足引起; 8、医院组织人员对相关知识的培训过少引起;9、发生意外针刺伤未及时上报引起。

2结果

调查18名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情况,发现危险意识不足、不按操作规程操作、注意力不集中、医院缺乏应对措施是引起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的主要原因。详见表1。

表1 针刺伤原因分析

         原因

例数

排名

  未按照操作规程操作

4

1

   废弃针头处理不当

3

2

      操作不熟练

4

1

     注意力不集中

2

3

     工作负荷过大

1

4

   医院应对措施不足

1

4

医院相关知识培训少

2

3

  自身防范意识不足

1

4

3 讨论

3.1 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

3.1.1 身体的危害 针刺伤对护理人员最大的是各种经血液传播的病菌,最常见的是:①乙型肝炎病毒(HBV)。②丙型肝炎病毒(HCV)。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因此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可减少针刺伤的发生,防止血源性疾病的传播。

3.1.2 心理危害 医务人员在受到针刺伤后承受着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和心理压力,有时还会带来工作行为的改变,尤其是在被带HIV的针头刺伤后。

3.1.3 社会危害 血源性传播疾病存在着从患者到工作人员和工作人员到患者的双向传播途径。由于HBV传染力强,目前很多国家已限制患有HBV的医务人员为患者从事有创性操作。

3.1.4 经济危害  根据美国医院管理机构报道,1例医务人员感染血源性传播疾病后终身约需100万美元用于检查、治疗、弥补因病不能工作的损失和作为丧失工作能力的赔偿。

3.2 做好针刺伤的预防

3.2.1 规范操作流程  对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流程进行规范,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学习,并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护理人员要严格要求自己,熟练掌握各项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

3.2.2 加大重视程度  提供医护人员注射乙肝的免疫疫苗,降低因针刺造成的危害性。平时常常需要监督和检查护理人员的操作方法,违反其规定的行为,予以积极进行纠正,自觉提高自身防范意识。

3.2.3 增加全面性预防措施  护理员将已使用的输液器及穿刺针及时彻底处置,禁止集中处理输液器。每年需进行一次身体的全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3.2.4 提高护理人员防范意识 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需彻底消除存在的侥幸心理。同时宣传,正确洗手的必要性。同时,还应对近期身体状况欠佳或皮肤出现破损的护理人员进行调班,尽量避免其参与到有创操作中。护理人员还应积极做好部分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接种工作,定期进行健康体质检查,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上报。

3.2.5 医院加强培训力度  科室低年资护理人员居多,防范意识薄弱,自身具备的相关理论知识也缺乏,医院应定期组织相关知识的培训。增强预防感染的意识,降低职业感染率。

3.2.6 合理配备护理人员数量  科室管理人员以弹性排班为原则。根据工作量适当增派值班人员数量,医院管理者不可一味减少护理人员的数量致工作效率降低,保护护理员适当的工作强度,提高工作质量避免意外伤害。

3.2.7 完善应对机制和上报系统  建立适合本院的职业性伤害应对措施和上报流程,当发生针刺伤事件后,要第一时间按照标准流程进行处理,并及时上报。另外,还可通过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详细记录每一例针刺伤事件及其原因,为针刺伤预防性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确保护理人员的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护理人员自身也一定要非常重视、意外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工作中常见的情况,加强岗前培训,为护理人员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建立上报和应对系统,减轻工作负荷,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护理人员意外针刺伤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毛秀英,吴欣娟,于荔梅,等.部分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情况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6):422-424

[2] 卢姣姣, 洪涵涵, 王守梅等. 护士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