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物”与当代AI艺术品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4

中国“长物”与当代AI艺术品之间的审美关系研究

祝程远

南京艺术学院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中国“长物”与当代AI艺术品之间的审美关系,并对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消费方式进行了分析。通过引入柯律格教授的《长物:早期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一书中的“长物”也就是古代社会精英手中的文玩用品,与当代AI艺术品的比较讨论,旨在深入了解这些艺术品的鉴赏、使用和作为商品的现象。首先,分析了AI艺术品的创作方式和技术实现,并对其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和受欢迎程度进行了研究。其次,探讨了AI艺术品在当代物质文化中的定位和意义,以及它们与现代人审美观念的契合度。最后,研究了AI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中的消费方式。通过分析其作为商品的角色和在艺术市场上的地位,探讨了AI艺术品如何被消费,并成为当代艺术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于中国长物与当代AI艺术品之间审美关系的理解。这不仅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AI艺术品,还能推动对于当代物质文化与审美观念的思考和讨论。

关键词:长物   AI艺术品   审美关系   物质文化   艺术市场消费

一、引言

1.1背景介绍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AI艺术品迅速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长物”也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论文将探讨中国“长物”与当代AI艺术品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它们在审美观念、价值观念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中国“长物”和AI艺术品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之间的融合与碰撞,探索传统和创新之间的平衡点。同时,对于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认同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和认知。

二、中国“长物”的审美观念与价值

2.1“长物”的定义与特点

根据柯律格教授编著的《长物:早期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一书中的定义,"长物"是指在早期中国社会被视为重要而持久存在的物品。“正是‘器具’这一组合词构成了文震亨论明代士绅的可移动物质文化一卷的标题。因此,在‘器具’一卷中,包含的主要是各种精致的享乐之物,而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其中既有古今之物,也包含具有持久功能的物质产品,例如书画用具,以及其他通过展示来标榜拥有者文化身份的物品。”[1]这些物品通常具有特定的社会和文化意义,代表着人们的地位、身份、信仰、传统价值观等等。

在这本书中,“长物”的概念在历史和文化背景下得到了深入的讨论和诠释。它揭示了早期中国社会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研究各类"长物",如玉器、青铜器、文物等,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发展。

2.2“长物”在传统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首先,"长物"被视为人们身份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拥有这样的器物无疑可以满足任何人对士绅身份的诉求。”[2]在古代中国社会,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家族的声誉往往与所拥有的"长物"密切相关。这些"长物"在仪式、婚嫁、葬礼等重要场合中使用,用来展示家族的荣耀和繁荣。

其次,"长物"也与信仰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许多"长物"被认为具有神圣的属性,与神明、祖先崇拜有关。这些"长物"被用来祭拜、祈福,进一步体现了宗教信仰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长物"还反映了中国传统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在中国文化中,对美的追求和审美标准非常重要。因为“某物是否为‘雅物’,不仅在于他的材料、构造和装饰的形制,还在于其功能,即如何以及在何种情境中使用它。”[3]这些物品不仅仅是实用工具,更是一种文化艺术的体现。

2.2长物的审美观念和象征意义

首先,"长物"作为物品本身的审美价值,注重的是形、色、意蕴的完美结合。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长物"通常被赋予高雅、端庄、典雅的属性。此外,"长物"还强调内涵和意蕴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文化、历史、哲学等的启发,融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

其次,"长物"作为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十分重要。"长物"代表的不仅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的体现。这些"长物"通过象征意义的传递,使人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最后,"长物"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也具有象征意义。通过赠送或展示特定的"长物",人们可以表达友谊、尊重、感激等情感。这种象征意义使得"长物"成为融合感情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媒介。

三、当代AI艺术品的兴起与发展

3.1 AI艺术品的定义和分类

AI艺术品,即由人工智能生成或创作的艺术作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和创作者开始使用人工智能算法、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

AI艺术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分类:

  1. 图像生成: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类AI艺术品。通过使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等算法,机器可以像艺术家一样创造出新颖、抽象或仿真的图像作品。
  2. 音乐创作:AI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音乐作品数据,将其转化为音符、旋律和节奏,并创作出新的音乐作品。有些AI甚至可以模仿特定音乐家的风格和创作方式。
  3. 文字创作:AI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生成模型,创作出具有一定逻辑和连贯性的文章、诗歌和小说等文本作品。

4. 影视制作:AI可以用于电影和视频游戏的制作过程中。它可以生成场景、角色设计、动画效果和特殊效果,帮助人类创作者完成更具创意和效果的作品。

5. 互动艺术:随着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AI艺术开始与观众进行交互。例如,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算法,可以根据观众的反应和情感,生成实时的互动艺术作品。

3.2 AI艺术品的创作方式和技术实现

 AI艺术品的创作方式和技术实现主要依赖于人工智能的相关技术和算法。以下是几种常见的AI艺术品创作方式和技术实现:

  1. 生成对抗网络(GAN):GAN是一种由生成器和判别器组成的神经网络模型。生成器通过学习数据集中的样本,创建以假乱真的艺术作品,而判别器则通过评估作品的真实性来提供反馈。这种网络模型的相互竞争与协作使得AI能够生成逼真、独特的艺术品。

2. 自然语言处理(NLP):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一个热点研究领域。NLP技术可以用于生成文字艺术品,如诗歌、故事等。通过利用大量的文本数据集,例如诗歌、小说等,训练可以生成连贯和富有创意的文本的模型。这些模型可以通过学习语言规则、结构和上下文来生成新的文本作品。 

3. 序列生成模型:序列生成模型是一种基于RNN(循环神经网络)或Transformer的技术,用于生成具有时间或顺序性质的艺术作品,例如音乐和影视剧本。模型通过学习已有的音乐或影视作品,能够生成新的作品,甚至模仿特定音乐家或导演的风格。

4. 强化学习:强化学习是一种通过试错和奖惩机制来优化行为策略的机器学习方法。在艺术创作中,可以使用强化学习来优化生成艺术品的过程,使其更加符合预期效果。例如,在图像生成中,可以用强化学习训练一个智能代理,以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设定的美感和创意要求。

5. 遗传算法:遗传算法是一种基于进化原理的优化算法。在艺术创作中,遗传算法可以用于创造出具有独特形态和特征的艺术作品。该算法可通过对艺术元素进行变异、选择和交叉等操作,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生成新的艺术品。

6.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当一个物理的、真实的环境的元素被计算机生成的声音或图形所增强时。该技术通过增强人们对现实的现有认识,并结合现实世界和计算机生成的数据发挥作用。”[4]AI可以与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结合,实现互动艺术的创作。

3.3 AI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和受欢迎程度

AI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和受欢迎程度近年来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以下是关于AI艺术品在艺术市场上的表现和受欢迎程度的一些观察和趋势:

1. 创新性和独特性:AI艺术品以其独特的创造力和创新性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AI可以模拟人类智能并具备超越传统艺术的创作能力,它能够创造出独特且前所未有的艺术作品,进而吸引了艺术市场的关注。

2. 技术驱动的创作过程:AI艺术品的创作过程与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有所不同。AI的算法和数据驱动的特性使得创作者能够利用大量的数据和计算能力,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发掘和创造艺术作品,这种创作方式的独特性也为艺术市场带来了新的看点。

3. 媒体关注和展览机会:由于AI艺术品的独特性和前沿性,媒体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各种科技和艺术展览也开始将AI艺术作品作为焦点展示,提升了它们在艺术市场上的曝光度和受欢迎程度。

4. 收藏者和投资者的兴趣:一些收藏者和投资者对AI艺术品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认为AI艺术品代表了艺术创新的未来,并将其视为潜在的市场增长点。这一趋势也促使了一些艺术品机构和画廊开始关注并展示AI艺术品。

四、中国“长物”与当代AI艺术品的比较

4.1文化传统与创新性的对比

从文化传统与创新性的角度来比较"长物"和当代AI艺术品,可以看到它们在审美观念、创作方式和象征意义上存在一些相似和不同之处。

首先,"长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注重的是自然、平衡和稳定。它们以传统工艺和技法为基础,倾向于展现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与之相反,当代AI艺术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创新,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限制,注重在数字领域进行实验和创作。

其次,"长物"和当代AI艺术品在创作方式上也有所不同。传统的"长物"常常依赖于工匠的手工制作,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和复杂的工序。这种传统创作方式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精湛的技术,注重细节和手工艺的传承。而当代AI艺术品则是由计算机程序生成的,通过使用算法和数据进行创作。这种创作方式强调了数字化和自动化的特点,减少了人工参与,更加强调创作者与技术之间的合作与掌控。

最后,"长物"和当代AI艺术品在象征意义上也有所差异。"长物"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通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历史和社会背景。它们通过形式和内涵来传递特定的价值观和精神追求。而当代AI艺术品虽然可能缺乏传统象征意义的深度,但它们通过对技术和数字媒介的运用,代表了现代社会的创新和变革。

4.2长物与AI艺术品在社会精英身份展示中的作用

首先,“长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代表着历史、文化和传统价值。“在明代的概念中何者能够成为一件商品?回答可能是,只有极少数事物连潜在的商品都不是;除了本文所讨论的手工制品,其他诸如农田、娱乐、性服务、宗教和仪礼服务(在某些文化中,所有这些事物都被严格地排除在商品范畴之外)都符合这一定义。”[5]在社会精英身份展示中,拥有珍贵的"长物"可以展示一个人的财富、地位和品味。

AI艺术品在社会精英身份展示中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和现代性。AI艺术品是在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创作的,它们具有前卫、数字化和科技感。在社会精英身份展示中,拥有独特的、先进的AI艺术品可以突显一个人的科技敏锐性、时尚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AI艺术品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5.1 AI艺术品与现代物质文化的关系

首先,AI艺术品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和算法来生成艺术作品,强调了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这种技术化的创作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人类创作者的局限性,并且能够以更高效和精确的方式创作艺术品。这与现代社会强调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的趋势相呼应。

其次,AI艺术品的生成基于大数据和算法处理,突破了传统创作的限制。通过分析海量的数据和学习算法,AI系统能够自动进行创作,产生新颖而独特的艺术作品。这种数据驱动的创作方式与现代物质文化中信息爆炸和数据化的趋势相契合,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于数据的重视和应用。

5.2 AI艺术品与当代人审美观念的契合度

首先,AI艺术品的创作方式追求科技感和创新性,这与当代人的科技驱动和创新意识是相契合的。现代社会对科技的依赖和渴望刺激新鲜感的需求使得对于AI艺术品的接受度较高。

其次,AI艺术品在主题上探索了人类与技术之间的关系、社会问题和身份认同等当代话题,与当代社会的关注点相吻合。这种关联性有助于观众理解和欣赏AI艺术品,并在其中找到共鸣。

5.3 AI艺术品被消费和当作商品的方式和现象

AI艺术品作为商品和消费品的现象是当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其与艺术市场和商业机制的结合,AI艺术品的消费和交易方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方式和现象包括:数字化和在线交易、视觉效果和虚拟体验、数据化和个性化营销、基于区块链的认证与拥有权保护。

六、结论与展望

6.1总结研究结果

首先,中国长物和AI艺术品都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无论是传统的中国“长物”还是由AI生成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或程序员与大自然、社会现象和人类情感的对话。

其次,两者在审美观念上都追求独特性和艺术创新。中国长物注重平衡和谐的形式美,而AI艺术品则追求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表现方式。

最后,这两种形式的艺术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社会产生影响。中国“长物”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民族认同的重要意义,对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有所影响。而AI艺术品作为当代技术的创新成果,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机器创造和艺术创作方式的讨论和思考。

6.2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首先,可以以中国“长物”为切入点,通过对其历史、文化和审美观念的分析,探讨其对AI艺术品创作的启示和影响。中国“长物”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对于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其次,可以深入研究AI艺术品的创作方式和技术实现。AI技术在艺术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于艺术创作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进一步研究AI算法、深度学习和生成模型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可以帮助我们理解AI艺术品的创作过程和特点。

6.3对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和启示

中国“长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通过对其进行传承和创新,可以保留和弘扬传统的精神和价值观念,同时也可以融入当代艺术的语境与表达方式。AI艺术品作为一种全新的艺术形式,通过结合人工智能技术与创作过程,突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在全球化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趋势。通过将中国长物与AI艺术品相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形式。

总的来说,中国长物与AI艺术品的结合在文化和艺术领域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启示。它们通过传承与创新的结合,推动着文化传统的发展和艺术的多元化。同时,它们也体现了文化的跨界融合与平等性的追求,为当代社会带来了新的艺术体验与思考方式。

参考文献

[1] 柯律格. 长物 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

[2] 王坤峰 苟超等:《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自动化学报.,2017年43 (03).

[3] 李彦宏:《智能革命》,中信出版社2017.

[4] [美] 佩德罗·多明戈斯 :《The Master Algorithm: How the Quest for the Ultimate Learning Machine Will Remake Our World》,中信出版社,2017年.

[5] 刘志毅:《无界:人工智能时代的认知升级》,电子工业出版社,2018年.

[6]  [美]珍妮特•德里斯科尔•米勒(Janet Driscoll Miller):《量化营销》,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023年.

[7] 张立文:《和合学与人工智能————以中国传统和现代哲理思议网络》,人民出版社2019.


[1] 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75.

[2] 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97.

[3] 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页第77.

[4]Alan B. Craig:《Understanding Augmented Realit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Morgan2013.

[5] 柯律格:《长物:早期现代中国的物质文化与社会状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