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教育基本模式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06
/ 2

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教育基本模式之我见

谢焱焱 白博文

天津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300457

摘要:在中外教育历史上文学教育都是教育的关键内容之一,而中国文学教育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被人们所重点关注。因此本文就以文学史作为中国文学教育基本模式之我见为关键点展开相关探究。

关键词:文学史;中国文学教育;文学教育基本模式

文学有着天然的教育作用,它会对人产生深刻影响,因此国内国外都将文学教育纳入进自己国家的教育体制中,让其成为体制教育的重要部分,以便更好地促进更多年轻学子成为社会所需、国家所需的优秀人才。

一、中国文学教育

文学教育古来有之,简单概述就是以文学为媒介培养人、影响人的活动,文学教育通过教育主体自主地或在外部指导下展开一系列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使其在情感、心智、能力等多个方面得到提升,进而体现出文学的教育作用。文学教育在教育中与其他一般性教育既相同又不同,相同之处为都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以人的成长和发展为最终指向。不同之处为一般性的教育是有其客观规定和明确目标的,而文学教育则没有固定的要求和目标,其主观随意性较大,会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会对人产生多方面的长久影响。

文学教育在当前时代中的三种体现形态分别为观念形态、社会形态、体制形态。观念形态是指通过文学阅读使人产生影响,让文学的教育功能和价值导向可以很好地被体现出来;社会形态是指通过图书馆、宣传窗等让文学教育更具有社会功能,使其展开广义的文学教育功能;体制形态是指通过学校教育等国家体制教育使得文学教育成为系统性教育,可以落实到校园的教学实践中[1]

二、文学史的发展

文学史的发展与现代高等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在清政府时期,教育改革将当时的教学分为了七科,其中“文学”科就是后来的“文学”专业的源头所在,之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专业划分的进一步详细,文学史也慢慢成为中国文学教育基础课程内容,这时的文学史发展更多是依托教育需求而发展,因此很多文学史书籍也都是满足中国大学教育需求下的一种产物,是教学的一种“工具”。人们常说的“中国文学史”大多是指中国古代文学史,而其中并不包括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虽然发展历史不长,但是其中也有着非常多的文化历史,其成就也非常的大。1949年后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新文学史”慢慢显露生机,教育部开始将其纳入进课程体系内,成为体制内的教学课程。而随着课程的确立相关的“新文学史”著作开始不断增加,其独立性也越来越强,继而出现各类有关现代文学的“专史”。而到了1990年之后,随着大学中文系学生的不断增多,使得相关的文学教材和文学史类型得到了不断丰富,虽然说这时的现代文学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其相关的文学著作大多还是根据大学的教学需求而编写,教学性较强,但学术价值不高。

三、文学史教育存在的困境

第一、受制于高等教育。上述说过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是伴随高等教育而发展起来的,这使得文学史在其自身的发展中即依托于高等教育,也受制于高等教育。在高校文学教育的相关专业中文学史虽然只是一门常规课程,但是其内在的内容却非常丰富,是众多的文学课程开展的基础,具有着中心效果。在展开有关文学史的教育中,当作为教育形态的“文学史”更多应展示它自身“史”的部分,并非是“文学”部分,换而言之,文学史中的“文学”使其研究的对象或者媒介,而最终的结点则要放在“史”上。但当前的文学教育重心更多是在“文学”方面,学生更多是通过“文学史”来提升自身的文学能力,而“文学史”的相关教育也多是通过理论学习、专题课、论文等达成,这种看起来丰富多彩的教育方式其内容却是单一的,不外乎为文学知识学习和文学技能掌握这两方面。第二、文学史教育的错置。在当前的文学史教育中,有关文学史的相关研究并不是从文学本身所蕴含的本质出发,而更多是将文学作为实现外部要求的要素进行需求性研究,使得文学史教育出现错置。如将文学史教育更多以实用作用来展现,让文学更多成为教育的手段和工具,造成内在本身所带给人非“实用性”的品性减弱。文学史教育不仅要能有着实用性的展现,更要注重对人情感和精神上的影响和教育,因此文学史更多应是人类的精神史、情感史,需要能通过文学史研究来更好地对人的命运和价值以及社会的发展变迁等进行深刻感悟,更多展开内在的剖析,让文学史教育的本质得到更好的凸显[2]

四、文学史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文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文学史进行区分。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在的学术意义和文学教育意义是非常丰富的,但在展开文学史的教学中却不能将其完全融合在一起,需要能将教科书的文学史和学术专著的文学书分离开来,使其相互作用的同时,又能显示其自身的独特作用,让教科书的文学史更多呈现出鉴赏化和批评化效果。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这几方面进行改革:其一、文学史对于文学作品要能有更为细致地解析和品读。当前在文学史教学方面大多是展开知识型的文学史教学,而针对文学教育的改革应让这种方式变为欣赏型的文学史教学,让学生对文学进行深层次地了解和感悟,让其对文学的感悟力和鉴赏力得到增强,通过文学来有效提升自身的文学水平,并通过文学历史来加强自身的思想和情感。其二、应在文学教育中增加对文学批评的实践。针对于文学的相关批评在文学教育中很少进行涉及,更没有能针对批评给出更为文学性的判断或者解释,因此在文学教育中需要展开文学批评的训练,让学生将文学批评更多以文学评论的方式展现出来,使其更好地对文学批评有更为独到的见解,也促进学生可以更好地对文学作品展开深度地理解和分析。

总而言之,中国文学史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还会展现出更为闪耀的光彩,而基于文学史所展开的中国文学教育需要能跟随时代的发展和文学史的发展有更为良好的改革,要能让相关专业可以更为适应时代变化,满足相关就业要求,对学生形成更多方面影响,使其通过文学史增强自身文学水平的同时,也能通过文学史来塑造好的道德品质和感悟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 陈培浩. "历史化"与现当代文学史命名论争——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民国文学"为中心[J]. 南方文坛, 2020(4):7.

[2] 梅向东. "当代文学史"的中国文学焦虑及其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当代文学史"问题反思[J].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 2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