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0
/ 2

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艳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人民医院           017000

摘要: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因皮肤代谢障碍而产生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于四肢伸侧,头皮及背部,以表皮过度增殖、伴角化不全及真皮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在我国的人群发病率由1984年的0.12‰上升至近年的0.72‰,存在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

关键词: 银屑病病因;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与银屑病相关的基因

银屑病属于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多种基因与银屑作病的发病相关。人类白细胞相关抗原(HLA):定位于人类染色体6p21.3区,是第一个被发现与银屑病相关的遗传因子。其中HLA-Cw*6是与银屑病最相关的等位基因,HLA-Cw*6和-B*57可能是银屑病的易感基因标志。HLA-DRB 1 *0701, HLA-DQA1 *0201和DQB 1 *0303在I型银屑病中表达。与HLA-Cw*0602相比,八聚体转录因子3B的等位基因β与寻常型银屑病关系更为紧密。CDSN(corneodesmosin)基因:位于6p21上距HLA-C端粒端160 kb处,表达于分化的角质形成细胞中,编码一种与颗粒细胞层成分同源的蛋白质。人内生逆转录酶病毒K脱氧尿苷酸酶(HERV.KdUTP)基因:属于串联重复病毒HML-2家族成员,也是银屑病的一个易感基因,在银屑病正常皮肤、皮损处及外周血中均有表达。p63基因:该基因编码的同源性肿瘤抑制蛋白因子p53的六个不同蛋白在外胚层衍生结构的正常发育中起着关键性作用。有报道p63在银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KIR基因:有关KIR基因与银屑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其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2炎症介质2.1一氧化氮 (NO)NO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和免疫调节分子日益受到关注,它可在皮肤多种细胞中合成,已有多种证据表明,NO能和催化NO产生的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在银屑病皮损中有病理性表达,NO可致血管扩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血管通透性增加及炎症介质渗出,参与银屑病炎症反应的调节,同时能抑制表皮生长因子的活化,促进血管内皮生长、增殖及新血管形成。2.2中性粒细胞有研究表明,银屑病皮损中弥漫的慢性炎症改变,可能由T细胞与角质形成细胞的相互作用引起,皮损中急性炎症改变即角质层下特征性的中性粒细胞聚集,是受化学趋化因子的作用被动吸引至此并被活化,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能影响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长及分化,并影响T细胞的活化状态,而T细胞也影响中性粒细胞在表皮的迁移,通过生成淋巴因子影响角质形成细胞产生促炎症介质。2.3 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白介素-8、血小板活化因子、白三烯B4、C3a、C5a等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在银屑病患者皮损与外周血含量异常,治疗后降至正常,不同的趋化因子拮抗剂对银屑病有一定疗效。2.4 5-羟色胺(5-HT)正常人皮肤5-HT免疫反应为阴性,血小板激活因子(PAF)能促使其释放,可导致皮肤血管扩张、收缩和对神经的直接致痛痒作用。

3、环境因素

吸烟可刺激中性粒细胞活化而释放过氧化酶,过氧化物及酶系在银屑病发病中起重要的作用,可改变吞噬细胞的氧化代谢,增加炎症反应的氧化代谢、酶的释放,从而导致皮损的发生或加重。此外,烟草烟雾中的诸多有害成分可影响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饮酒可激发或加重银屑病。酒可致血管扩张,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利于中性粒细胞游出,向表皮(皮疹处)浸润;也可使血中前列腺素、白三烯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前体花生四烯酸的含量增高,进而抑制表皮内的腺苷酸环化酶而使cAMP减少,cGMP增多,导致表皮细胞迅速增殖。饮食不当可加重银屑病病情。在无腹部临床症状的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及关节病型银屑病患者中,结肠镜检查发现40%患者结肠黏膜充血发红,各有20%患者黏膜水肿及颗粒增生;多部位结肠黏膜活检发现所有患者存在显微结构的改变:表现为小灶性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活动性炎症、腺体萎缩等。另外,银屑病在非洲的发病率很低,除遗传因素外,独特的饮食因素(玉米是其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4 银屑病的治疗4.1外用药治疗4.1.1糖皮质激素常用的糖皮质激素外用制剂有:弱效:醋酸氢化可的松;中效:醋酸地塞米松、曲安奈德;强效:丙酸倍氯米松、糠酸莫米松;超强效:丙酸氯倍他索、卤美他松。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银屑病疗效明显,长期应用可引起全身不良反应,停药后易诱发脓疱型或红皮病型银屑病。强效皮质类固醇激素最好仅用于较局限部位,如手、足和头皮部,且应有期限地使用,一般不宜超过3个月;长期使用不但可引起局部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痤疮及毛囊炎等,也可以产生对HPA轴的抑制。4.1.2煤焦油用煤焦油治疗银屑病已有悠久的历史,尽管在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中的毒理学研究已证明粗制煤焦油有致癌的可能性,但在人体内的研究均不能提供它能使皮肤或内脏恶性肿瘤增加的证椐。现认为1%~5%浓度的煤焦油治疗银屑病的效果与较高浓度(最高达 25%)是一样的 ,故最好不使用高浓度的煤焦油。4.1.3蒽林仅适用于治疗慢性斑块状银屑病,其用于临床有效治疗银屑病已多年,主要问题是使用麻烦,需长期使用,并刺激正常皮肤以及污染衣物和皮肤。绝大多数患者可接受新的短期治疗方案和已上市的产品,当蒽林与中波紫外线光疗联合使用时疗效更好。4.2内用药治疗4.2.1甲氨喋呤(MTX)MTX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抗银屑病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应用已超过20年,因其对肝脏的毒性,只用于顽固及特殊类型的病人,现应用每周间歇治疗(每12h1次,在36h内共服3次),总量不超过15mg/周,已证明是适当的方法,长期应用较安全;肝活检发现MTX所引起的肝损伤仍是必需的,在治疗前和用MTX1.5~2g后均应作肝活检。4.2.2环孢素A环孢A是一种T细胞选择性抑制剂,能可逆性地抑制T细胞增殖,并有抑制角朊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因子及降低中性粒细胞趋化性等作用,对于严重的银屑病是一种高度有效的全身治疗方法,现认为治疗本病应当用小剂量2mg/(kg•d),一般不应超过5mg/(kg•d),目前一种新的微小乳剂型环孢素已问世,其吸收更好更迅速,生物利用度有较大提高,因此对本病效果更好。4.2.3Liarozole为维甲酸分解代谢抑制剂,可抑制维甲酸的4-羟化和增加维甲酸在细胞内的浓度,临床研究显示,开始用75mg,每日2次,3周后加量为150mg,每日2次,有很强的抗银屑病效果,对严重的泛发型银屑病大部分可获显效,其副作用与维甲酸类药物类同。

5结语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银屑病的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各种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银屑病是一种基因疾病,其发病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且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已确认了数个银屑病易感基因位点,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将来有望从基因治疗和药物遗传治疗学方面实现银屑病的根治。

参 考 文 献:

[1]孙宏伟,杜华,杨桂兰.银屑病病因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8(01).

[2]Gawkrodges DJ.Current management of psoriasis[J].J Derrnatol Treat,1997,8:27.

[3]郑敏.银屑病发病机制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