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市白芝麻枯萎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1
/ 2

驻马店市白芝麻枯萎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技术

马晓妹

驻马店市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邮政编码 463000

内容摘要:芝麻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芝麻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芝麻的病害。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主要为害根系和茎秆,整株表现症状,是芝麻的主要病害之一。芝麻枯萎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使用抗病品种,采取轮作倒茬等栽培管理措施,配合种子处理及发病初期施药等化学防治方法,以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

关键词:枯萎病;危害症状;防治

芝麻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孢芝麻专化型引起的、发生在芝麻的病害。该病是一种维管束病害,主要为害根系和茎秆,整株表现症状,是芝麻的主要病害之一。

芝麻枯萎病在中国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发病较重。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达30%,病株全株或半边植株可提前枯死,致使种子不能成熟,瘦瘪、炸裂,严重者可减产30%,使芝麻的品质显著下降。

芝麻枯萎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结合使用抗病品种,采取轮作倒茬等栽培管理措施,配合种子处理及发病初期施药等化学防治方法,以达到防治该病的目的。 

中文名芝麻枯萎病外文名Sesame Fusarium Wilt别名半边黄病原尖孢镰孢芝麻专化型为害作物芝麻为害部位根系、茎秆。

一、病原特征

芝麻枯萎病病原为尖孢镰孢芝麻专化型(学名:Fusarium oxysporum f. sp. sesami (Zaprometoff) Castellani),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有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稍弯,无色透明,顶端细胞圆锥形,足胞明显,一般2-5个分隔,多数有3个分隔,大小一般为(18-47)微米×(3.5-5)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卵圆形,无色,透明,多数单细胞,少数双细胞,单细胞的孢子大小为(6-13)微米×(3-6)微米,双细胞孢子大小为(6-21)微米×(4-6)微米。厚垣孢子球形或近球形,顶生或间生,多数单细胞,少数双细胞。

病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6℃-30℃。

二、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翌年条件适宜时,从根毛、根尖和根部伤口侵入幼苗根部。病菌侵入后,进入导管,沿着导管向上蔓延至茎、叶蒴果和种子。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起幼苗发病。芝麻收获后,病菌又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内外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操作以及虫害造成伤口,病菌易于侵入。

茬口是影响苗期芝麻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连作地苗期枯萎病发生较重。气候因素则是影响成株期芝麻枯萎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在降雨量大、连续阴天、湿度大的气候条件下枯萎病会迅速发生并蔓延。另外,品种间抗病性也有差异。

芝麻在各生育期均可感病,但以成株期发病为重。苗期染病,病苗出现猝倒或枯死,症状似芝麻猝倒病。成株期发病,成株期病株叶片自下而上变黄萎蔫,叶缘内卷,逐渐变褐干枯。严重病株茎基部呈红褐色,根部褐色,全株枯死。感病较轻或较迟的植株,主要为半边根系和相应的茎秆一侧出现红褐色干枯条斑,受病一侧的叶片变黄,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出现一层粉红色黏质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剖开病茎,可见病部木质部维管束褐色。发病株蒴果较小,早熟易裂,种子瘦瘪。

三、分布范围

芝麻枯萎病主要分布于河南、湖北、江西、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吉林等省(自治区),其他地区也有零星发生;在河南、湖北、江西等省发病较重。

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内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翌年条件适宜时,从根毛、根尖和根部伤口侵入幼苗根部。病菌侵入后,进入导管,沿着导管向上蔓延至茎、叶蒴果和种子。播种带菌种子,也可引起幼苗发病。芝麻收获后,病菌又在土壤、病残株和种子内外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田间操作以及虫害造成伤口,病菌易于侵入。

四、 防治方法

1.化学防治

种子处理:播前用种子重量0.20%的70%甲基硫菌灵或0.15%的25克/升适乐时拌种,晾干后播种,可杀死种子上的病菌,减少初次侵染的菌源,达到防病的目的。

土壤处理:播种覆土后可用72%都尔1500-3000毫升/公顷或50%乙草胺乳油1500-2250毫升/公顷对水50升,均匀喷雾土表,进行土壤封闭处理,防除杂草,减轻地下害虫的发生,降低芝麻根部的损害,预防芝麻枯萎病的发生。

2.农业防治

选用抗病品种:选用抗病品种,如河南的驻芝一号、驻芝二号,湖北的宜阳白、中芝五号等品种对芝麻枯萎病的抗病性较强,较适合在河南芝麻产区种植,但具体到各地要因地制宜的选用适合当地种植的品种。

合理选地,恰当种植:选择地势平坦、四周排水条件良好的新茬地,保证田间和周边沟渠配套、雨季排水畅通、田间不积水。可采用起垄种植,起垄种植时选用起垄播种。浅耕耙平后采用机械起垄,垄宽55厘米,垄高10-12厘米,50厘米等行距播种,可减轻芝麻枯萎病的发生。

适时播种:在河南一般在6月上旬播种,播种量为4.5-7.5千克/公顷,芝麻种植密度为22.5-30.0万株/公顷。

适时追肥:氮肥可延长芝麻生育期,钾肥可促进果实成熟。初花期追施尿素45-75千克/公顷;盛花后期叶面喷施0.1%磷酸二氢钾或微肥1-2次,促生根壮苗,提高芝麻自身对芝麻枯萎病的免疫力,减轻芝麻枯萎病的发生。

合理轮作,实行与禾谷类作物4-5年轮作制;在播种前种子用0.5%的硫酸铜稀溶液浸种30min进行种子消毒;增施肥料,培养健壮的植株,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为目的;防治地下害虫,田间管理时避免伤根,也可减轻病害的发生。

3.药剂防病:在芝麻花期,高温、多雨、高湿有利于芝麻枯萎病的发生。根据田间芝麻枯萎病发生情况,结合天气预报,及时预防芝麻枯萎病的发生。在初花期和盛花期,选用25%嘧菌酯1000倍液或50%咪酰胺锰盐1500倍液与20%井冈霉素1000倍液混合喷洒,如遇阴雨天气,可换用5%己唑醇2000倍液,施药间隔期为7-10天。田间发现零星轻发病株时,及时喷药防治,拔除并销毁病株。如遇连阴雨天气,雨后及时补喷,以预防芝麻枯萎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