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13
/ 2

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董娇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大理 邮编:671000

摘要:目的研究静脉中等长度导管在慢性缺氧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对照组采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在慢性缺氧患者中使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MC可提高护理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关键词:静脉中等长度导管;慢性缺氧;应用效果

引言

目前临床主要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开通血管通路,但患者自身疾病特点及输注药物情况,容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甚至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感染等。其次,慢性缺氧,引起机体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导致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且病人大多为老年患者,血管条件差。2021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指南提出,输液时间为2周内建议使用中等长度导管。目前国内文献报道中等长度导管在神经内外科使用较多。2021年12月—2022年12月医院86例慢性缺氧患者使用中等长度导管,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12月—2022年12月某三甲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男20例,女23例;观察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年龄45-82,平均(66.21±8.12)岁。符合实施静脉中等长度导管,排除置管禁忌,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行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术。

1.2方法

符合纳入条件的慢性缺氧患者(有慢性的肺部基础疾病,有喘憋、发绀等缺氧表现),采用超声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等长度导管,并严格按导管维护规范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外周静脉留置针进行治疗护理。观察两组护理满意度、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并进行分析总结,

1.3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护理满意度:a.非常满意:患者护理配合度高,予以高度评价;b.满意:患者配合护理各项安排,满意度较高;c.一般:患者在护理后给出护理改进意见;d.不满意:患者依从性不佳,给予差评。总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例数/总例数×100%。②对比两组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导管相关性血栓、静脉炎、导管阻塞。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见表1。

表1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组别

n

非常满意

较满意

一般

不满意

总满意

观察组

43

34(79.07)

8(18.60)

0

1(2.33)

42(97.67)

对照组

43

20(46.51)

14(32.56)

5(11.63)

4(9.30)

39(90.70)

χ2

5.159

P

0.023

2.2两组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观察组置管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见表2。

表2两组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组别

n

导管相关性血栓

静脉炎

导管阻塞

总发生

观察组

43

0

1(2.33)

1(2.33)

2(4.65)

对照组

43

3(7.00)

5(11.63)

5(11.63)

13(30.23)

χ2

14.155

P

0.000

3讨论

静脉穿刺置管留置时间研究指出,外周静脉留置时间为2.9~4.1d,中等长度导管可以满足2~4周的治疗。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相比,中等长度导管的置入操作简便、安全、成功率高。PICC置管费用高,对于短期输液治疗的患者及家属接受度较低。国外相关研究建议,同一部位输液时间为10~30d的患者使用中等长度导管。另外,与中心静脉导管不同的是中等长度导管无需行X线检查、心电定位等方法确定导管头端位置,减少搬动,置管后可立即使用,避免延误输液治疗时间。研究指出,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成本与3个外周静脉留置针成本相当;在外周静脉穿刺困难的患者中置入中等长度导管,能够提高使用中心静脉通路输液患者的舒适度和护理满意度。2021年美国输液护理学会静脉输液治疗指南提出中等长度导管头端位于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血液流速为300~600mL/min,高于上臂浅表静脉血液流速(20~40mL/min),可较快的稀释药物,以减少药物对血管内皮的刺激,降低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目前报道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8.5%,中等长度导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2.0%。在超声引导下联合改良赛丁格技术,选择上臂中段区域,首选右侧肢体静脉置管。根据患者臂围选择合适的弹力绷带,松紧以1指伸进为度。采用三向瓣膜导管,冲、封管均采用0.9%NaCl注射液。临床中常规使用持续小剂量单通路微泵注入药物,避免同一通路输入其他药液,维持药液的稳定性。评估病人D二聚体等血液检查结果,针对高凝病人增加冲管频率。避免在留置导管的肢体测血压,翻身时防止置管侧肢体受压,防止导管压折后形成管腔内回血。本组1例患者因大量出汗导致导管外滑,导管尖端过浅引起半堵管,立即给予反复回抽血,处理成功。置管后加强置管侧手部活动,尽早做握拳运动,嘱患者每天早中晚至少做1组,每组25次,每次连续握拳3秒,间歇3秒,以减少静脉血液瘀滞。本组未有患者发生有症状血栓。导管维护操作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与手消毒措施,使用洗必泰消毒皮肤,输液接头采用乙醇棉片包裹旋转消毒15s以上。

综上所述,采用超声引导下中等长度导管置管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穿刺成功率高、减轻穿刺痛苦、维护方便、并发症少、成本低、舒适度高等优点,同时中等长度导管无需X线定位,避免了辐射危害,又可置管后即时使用,及时满足输液治疗,避免多次外周静脉穿刺及高刺激性药物对静脉的损伤。置管时首选右侧肢体静脉,置管后合理压迫穿刺点,带管期间妥善固定导管,采用标准冲封管技术,尽早行握拳运动,注重无菌操作,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参考文献

[1]陈燕,索莉娜,董鹤.分析外周静脉中等长度导管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A0):283+285.

[2]王冬芮,林梅,王静.中等长度导管在成人静脉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天津护理,2019,27(01):122-125.

[3]王海播,王雪莹,何勇辉,吴毅,张红梅.中等长度导管常见并发症及护理干预研究进展[J].循证护理,2019,5(02):132-136.

[4]张娟,何景屹.改良型中等长度导管在临床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满意度[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9,4(01):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