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问题链条培养地理时空综合思维——以“喀斯特地貌”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3
/ 2

运用问题链条培养地理时空综合思维——以“喀斯特地貌”为例

黄瑾

福建师范大学  福建福州 350117

摘要:运用问题链条导向学生思维,围绕 “喀斯特地貌”设计不同时空层次的问题链条,培养学生在地图上的空间认知以及在时间轴上的时间认知,并结合两者,助力学生时空综合思维的培养。

关键词:问题链设计;时空综合思维;喀斯特地貌

时空综合思维是结合空间延展性和时间连续性,观察物质客观规律、寻求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思维方式。对于高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时空思维,但能够将时间和空间两者结合的学生甚少,他们更多只是能够对这个地理现象进行静态上的分析。笔者在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各大公开课网站上,观看有关 “喀斯特地貌”的课堂教学录像,发现多数教师都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喀斯特的定义及其特点,但很少在喀斯特地貌的演化过程上建立时间轴线,或是在空间的尺度上分析喀斯特地貌。

时空综合作为综合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地理核心素养的关系密不可分。在核心素养水平划分上,水平2-4都明确规定了学生要能够结合时空变化,对地域性问题进行解释[1]。据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时空综合思维,也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解决问题来导向学生思维,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流程的设计时,先将知识转换成具有逻辑的“教学问题”,使之成为符合学生探究心理的“问题链条”,给予学生一条具有递进性的问题阶梯[2]。因此,问题链条的设计要注重不同层次下地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而时空综合思维也注重不同时空条件下地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所以,本文以问题链条为方式手段构建学生的空间时间认知,围绕 “喀斯特地貌”设计不同时空层次的问题链条,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时空综合思维。

一、构建空间认知、培养读图能力

空间认知在教学上的表现,是指教师运用地图册,直观景象等,给学生创设一个大环境,通过学生对于地图、图像的分析,构建学生空间认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以“喀斯特地貌”为例,如材料所示:

材料一

喀斯特地貌又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3种类型,分别给出喀斯特地貌的3张图片。

(1)给出喀斯特地貌的3张图片(1、2、3)分别与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的名称进行连线。

(2)通过小组讨论,猜测这3种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

通过给出具体图片、问题任务群的方式帮助学生从浅至深观察图片。浅层上,根据山峰的高低判断平原、山地丘陵、高峰;在深层上,用地图中所获取的信息作为跳板,来研究更为深层的地貌类型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空间尺度不同,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也大不相同。

这两个问题难度相当,第一个问题通过连线的方式考查学生是否真正认识喀斯特地貌,在学生已经通过山峰高低判断地貌类型以后,让学生猜测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这第二个问题不仅引导学生思考,这3种地貌类型在形成过程中是否存在联系。

二、搭建时间轴线、发展时间认知

搭建时间轴线是学生形成时间认知的必要手段。只有形成时间认知,学生才能站在时间轴上的任一时间段,推测过去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预测未来喀斯特地貌的演变趋势。例如,在“喀斯特地貌”一节的教学中,材料如下:

【材料二】 从高原、山地丘陵不断侵蚀夷为平原的过程,如果继续侵蚀,喀斯特地貌将不再只局限于地表,而入侵地下,猜测地下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喀斯特地貌,并回答以下问题:

(1) 板块抬升、流水侵蚀改变了当地的地貌特征,分析这些地理作用对喀斯特地貌的影响。

(2)地缝是最先形成的地下地貌,猜测形成地缝、溶洞地貌的原因。

(2)指出喀斯特地貌未来形成天坑的必要条件。

问题1、2、3分别在过去,发展、未来的时间维度上,让学生分析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通过“时间轴” 串起各个地理现象,在不同的时间尺度上呈现不同的喀斯特地貌特点。第一问是对过去喀斯特地貌的探究,它是如何被板块抬升至地面,如何流水侵蚀形成地下喀斯特。第二问是对发展中的喀斯特地貌的探究,流水侵蚀会侵蚀到哪一地步,从结果来反推形成过程,猜测形成原因。第三问是对未来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的研究,当流水侵蚀最大化时的现象。可以看出,学生通过问题的步步深入,思维也在时间轴上不断向前。

这3个问题通过时间紧密相连,上一个问题的答案均是下一个问题的“最近发展区”。并且每个问题之间的逻辑性,也使得学生的思维递进更加紧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该阶段的问题探索时,要强调时间的动态静态,强调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发展学生的时间认知。

三、利用时空综合、探究解决路径

时空综合是从时间与空间综合的角度去分析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演化。在教学上表现为学会读图,学会搭建时间轴线,学会动态分析事物。故教师在教学生分析喀斯特地貌脆弱区的过程中,从空间维度入手,从经纬度、自然要素、人文要素,静态分析该地为什么会形成生态脆弱区,再从时间维度上,看它在自然和人文条件下的动态变化,做到时空综合,实现地理育人。例如,在“喀斯特地貌”一节的教学中,材料如下:

【材料三】

“以 1994 年、 2001 年、 2012 年三批次 592 个国家级贫困县为对象,将三批次国家级贫困县分为保留型、新增型和消除型三类,并在贫困县上进行主体功能区的分类。——《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给出《国家级贫困县分布格局图》以及《国家级贫困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格局图》并回答以下问题:

(1)在《国家级贫困县分布格局图》中,南方喀斯特地貌以哪种类型的贫困县占主导,说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

(2)在《国家级贫困各类主体功能区分布格局图》中,南方喀斯特地貌以哪种类型的功能区占主导,说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形成原因。

(3)你能为南方喀斯特地区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解决措施吗?

本问题的前两问,先基于对分布格局图观察,得出结论,通过结论倒推原因。在分析原因上,将原有的喀斯特地貌相关知识进行串联,考察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并能很好地回顾本节课的知识。这种采取递进式问题链条设计的方式,降低了教学难度,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前两问的空间分布特征考察空间认知,分析形成原因考察时间认知,有了前两问作为基础,第三问的提出解决措施变得理所当然。以培养学生时空综合思维为导向,引导学生提出有利于自然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是解决生态脆弱区问题的步骤,也是学生从低阶思维水平跨向高阶思维水平的道路。

四、结语

问题链条的引入,对于学生的学法形成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它不仅巧妙地连接了学生的新旧知识,还在时空的维度上发展学生思维,使得学生能够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地理事象,深入了解形成机制,构建空间和时间认知,培养地理时空综合思维。就地理教师而言,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引领者,应积极进行课程开发,改变学生单一角度看待地理问题的方式,将地理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学生,运用问题链条助力学生地理时空综合思维的培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王后雄.“问题链”的类型及教学功能——以化学教学为例[J].教育科学研究,2010(05):50-54.

作者简介:黄瑾,就读于福建师范大学学科教学(地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