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6
/ 2

穴位埋线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分析

吴燕君

昌宁县中医医院  邮编:678100

摘要:目的 分析穴位埋线对于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1年8月-2023年5月间收治的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患者64例,采用等比例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参考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参考组给予常规针刺后腹部穴位接电针治疗,试验组给予穴位埋线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BW、WC、WHR的变化情况。结果 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87.51%)与参考组的有效率(8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W、WC、WHR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穴位埋线治疗和常规针刺后腹部穴位接点针治疗对于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效果均良好,且针对体重(BW)、腰围(WC)、腰臀比(WHR)变化情况均较好,但由于穴位埋线具有简便、经济、安全、长效等优点,更广泛适用于临床。

关键词:穴位埋线;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民的经济生活条件大幅度提升,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各种各样的饮食涌现,高糖、高脂类食物受到广泛欢迎,且伴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模式的转变,精神压力的增加,部分人在缓解压力上采用饮食的方式进行缓解。单纯性肥胖是指因机体内热量的摄入大于消耗,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导致患者的体重严重超标。研究发现,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与心脑血管疾病和内分泌代谢疾病有关,严重威胁患者的身心健康。据中医研究,单纯性肥胖症的产生多由于肝郁气滞,脾胃功能失调,痰湿内蕴所致。因此,本文将选取6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治疗方法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8月-2023年5月期间收治的64例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成参考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其中,参考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1~48岁,平均年龄(32.47±1.36)岁,BMI18.5~22.9kg/m2,平均BMI20.18±0.79kg/m2。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临床确诊为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无心、肝、肾、肺等重大脏器疾病;能接受指标及各项检测者;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书。

排除标准: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患精神性疾病;近三个月内使用药物减肥患者;对胶原蛋白线过敏者。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选取中脘、气海、天枢(双)、带脉(双)、期门(双)、滑肉门(双)、水道(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丰隆(双)、肝俞(双)、脾俞(双)等穴位,先采取仰卧位,常规消毒腹部及下肢穴位,使用0.25×50mm规格的一次性针灸针,左手拇、食指绷紧穴位周围皮肤,右手持针,直刺进针,得气后行提插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min,后接电针治疗,将电针仪的电极线逐一连接于同侧腹部腧穴毫针针柄上,然后接通电源,选择疏密波,调节频率为2/100Hz,或以患者能忍受强度为主。留针40min,电针治疗结束后,缓慢调节强度旋钮置零位,关闭电源开关,然后从针柄取下电极线,出针。再采用俯卧位,常规消毒双侧肝俞、脾俞穴位皮肤,斜刺进针,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手法1min,留针40min,期间每隔5min行针一次。隔日治疗1次,10次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实验组患者选穴同参考组,利用穴位埋线法治疗。患者先采取仰卧位,先用碘伏对腹部及下肢穴位皮肤进行消毒,消毒范围直径≥5cm,至少消毒2次,再用镊子夹取一长约1.0cm的3-0号胶原蛋白线,置入一次性7号埋线套管针的前端,用镊子将线推进针管中,使线头与针尖齐平,再次定穴后左手固定穴周皮肤,右手持针快速进针,当针尖达到皮下组织或肌层时,再利用提插手法使穴位得气,边推针芯,边退针管,将线体植入穴位的皮下组织或肌层内,注意无线头外露,出针后压迫针孔片刻使局部无出血即可,注意48小时内埋线部位避免湿水,以防感染,完成腹部及下肢穴位埋线后,在选取俯卧位完成背部腧穴埋线治疗。每10日埋线治疗一次,两次一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临床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检测各项数据正常,体重正常;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体重下降显著;无效:治疗后各方面无显著变化。

BW、WC、WHR的变化情况。体重(BW)、腰围(WC)、腰臀比(WHR)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将参考组和试验组的所有数据导入SPSS20.0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参考组和试验组两组数据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试验组的有效率为87.51%,参考组的有效率为81.25%,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表一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参考组(n=32)

12(37.50)

14(43.75)

6(18.75)

81.25

试验组(n=32)

13(40.63)

15(46.88)

4(12.50)

87.51

2.2比较两组患者BW、WC、WHR的变化情况

治疗前后,试验组患者的BW、WC、WHR与参考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表二 两组患者的BW、WC、WHR变化情况比较(x±s)

组别

BW(kg)

WC(cm)

WHR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参考组(n=32)

79.64±9.37

73.15±10.05

92.63±7.21

85.71±6.49

0.89±0.03

0.84±0.02

试验组(n=32)

77.56±8.24

71.98±9.06

91.48±7.61

84.16±7.06

0.81±0.02

0.79±0.01

3讨论

肥胖导致的疾病在临床中较为常见,而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产生可能是由于肝郁气滞加之饮食不节导致脾胃失于健运、痰湿内生所致。在针对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治疗上,方法多种多样,其中穴位埋线相对而言具有快捷、简便、作用持久等优点,成为目前临床中首选的减肥方法。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的临床有效率(87.51%)与参考组的有效率(81.2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二者对于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均可临床使用。根据上述数据说明,治疗前和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W、WC、WHR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穴位埋线治疗和常规针刺后腹部穴位接点针治疗均可使得患者的相关指标变化良好。

综上所述,穴位埋线疗法和常规针刺后腹部穴位接电针疗法对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效果良好,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在临床应用,但由于穴位埋线具有“长效针感效应”,可减少针刺次数及患者就诊时间,且经济性和安全性更高,临床上多为采用。

参考文献

[1]董正妮,张珑耀.穴位埋线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23,12(02):57-61.

[2]孔德娟.单纯性肥胖症实施中医穴位埋线结合中药治疗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23,42(02):72-74.

[3]陈霞.穴位埋线治疗肝郁气滞型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观察[D].安徽中医药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