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影响

/ 3

心理干预对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患者的影响

刘秦元    夏会明   王国莉

空军医科大学空军第九八六医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瘢痕疙瘩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可严重影响患者机体功能与美观,临床上治疗瘢痕疙瘩的方法虽多,但疗效均不理想,容易复发,导致患者对战胜这种疾病缺乏信心。目前多采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患者担心辐射影响,产生恐惧和排斥心理是客观存在的,又无疑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心理负担。近年来,我科对瘢痕疙瘩患者,在进行核素敷贴治疗时,适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干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收治的208例瘢痕疙瘩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105例,男49例,女56例,年龄12~83岁,平均47.5岁,瘢痕疙瘩:面部11例,颈部5例,前胸及腹部38例,肩背部32例,四肢13例,其他6例。对照组103例,男46例,女57例,年龄5~73岁,平均39岁,瘢痕疙瘩:面部5例,耳垂部12例,前胸及腹部36例,肩背部28例,四肢9例,其他13例。病程3月~23年。

1.2 核素敷贴方法及剂量

1.2.1  90Sr-90Y敷贴器由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同位素研究所提供,外形尺寸28mm×28mm,有效治疗面积为20 mm×20 mm,表面计量率为2.7cGy/s,按公式P=P0×K1×K2[1] ,进行表面计量率校正(P0为原始测量日期的表面计量率,K1为衰变校正系数,K2为距离校正系数),宜先划出瘢痕疙瘩的范围,贴在2 mm~3 mm厚的橡皮或软塑料上,挖除瘢痕形状,成为和瘢痕疙瘩范围一致的孔,将其敷贴在瘢痕的周围,保护健康皮肤,暴露出瘢痕疙瘩部位,把敷贴器活性面对着皮损处,依划分的区域逐区照射,注意治疗边缘不可重叠或遗漏,以免重复照射或漏照。瘢痕厚度小于0.5cm者,行90Sr-90Y 单纯敷贴治疗,每次10~20 Gy,3~5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未愈者需观察2月,再决定下一个疗程是否进行,其下一个疗程的治疗方法同上;瘢痕厚度大于0.5cm ,先行整形外科手术切除,待伤口愈合拆线后,立即行90Sr-90Y敷贴治疗,治疗时宜采用分次小剂量法,对于年龄小、病程短,瘢痕较薄、没有经过其他方法治疗的患者,应酌情减少剂量;对于年龄大、病程长,瘢痕比较厚、已经过治疗复发的患者,宜采取偏大的吸收剂量,结合患者对射线的敏感程度和治疗情况,适时调整敷贴时间,以求用较小的剂量,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同时亦可减少放射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1.2.2  32P溶液由北京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用新华滤纸作为放射性核素32P的支持物,按强度165.98KBq/(cm2·h),计算出一张滤纸所需源液放射性强度,用蒸馏水稀释至1.5ml ,混匀后,均匀滴在滤纸上待干备用。根据P=A×1770/S公式[2],得出照射量为2.05×10-3C/(kg·cm2·h),再根据公式Gy/(cm2·h)=C/(kg·cm2·h) ×0.93Gy÷2.58×10-4C/kg÷100[3] ,得出皮损组织吸收剂量为7.38×10-2Gy/( cm2·h),敷贴时,首先计算出皮损组织一次累计吸收计量达10~20Gy/cm2所需敷贴治疗的小时数。然后用玻璃纸敷贴在皮损组织上,用笔将其形状大小画出并剪下,依此样再剪取核素32P滤纸,吻合病变组织上,外用胶布固定,达到需要敷贴治疗的小时数时,即可取下敷贴器。

1.3敷贴注意事项 常规查血常规,如白细胞低于4.0×109/L,暂停该项治疗,屏蔽毛发部位和正常皮肤,成人一般不超过200 cm2,儿童不超过50cm2,穿棉宽松衣服,避免刺激瘢痕疙瘩部位,禁烟酒及辛辣食物,避免用肥皂、或碱性水搓洗患处,应注意局部清洁,注意不要抓挠,以免引起感染,建议规律作息,严格记录开始及终止时间,详细记录照射部位、病损面积、剂量及照射时间,敷贴器的类型、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等。

1.4干预方法

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首先向患者主动讲述核素敷贴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分别介绍 核素90Sr-90Y和32P的物理特性、治疗机理,使其对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原理全面了解,达到从心理上认为是安全的,从行动上是配合的;其次利用宣传板及视频展示治疗成功病例,帮助患者牢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坚强意志;倾听患者心声,耐心回答患者疑问,充分理解患者的抑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1.5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采用视觉满意度模拟评分法,评定实施心理干预后,患者满意度,用0到10代表不同的满意级别,0是非常满意,1至3是满意,4至6是一般,7至10是不满意。心理干预治疗后,患者根据自己的满意程度标出最能代表自己满意度的数字。

1.6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评估:干预组非常满意、满意共99例,满意度94.29%;对照组非常满意、满意共59例,满意度57.28%;干预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患者满意度比较 

组别    例数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干预组 105      55     44        4          2

对照组 103      21     38       32          12

  χ2=38.991, p=0.00

3 讨论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愈合后形成的一种超过原始损害边缘,向周围正常组织不断扩张的结缔组织,是机体对组织损伤产生的病理性修复反应,以成纤维细胞增生和胶原沉积为主[4];并于原始损伤的周围向外扩展[5];或胶原合成和降解之间不平衡造成的[6]。瘢痕疙瘩虽对身体健康危害不大,但影响美观,部分严重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器官、组织结构或功能损害,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易造成焦虑、自卑心里。

 瘢痕疙瘩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尽相同,且复发率高,如超短波治疗,特别是术后感染者,感染得到控制,但瘢痕组织并未好转,反而结缔组织扩展、机化而瘢痕肥厚;冷冻治疗效果很不理想,对瘢痕体质的人,冷冻本身就是一种创伤,可引起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及增生;长期使用压迫疗法,加压后胶原沉积成纤维状,使瘢痕疙瘩缩小,这种方法是一种暂时有效的方法,多数病例远期疗效不好;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可抑制成纤维细胞增生和促进胶原降解,病变内封闭式注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对约20%的病例有效,但不彻底,复发率高,而且由于瘢痕组织坚硬,药液难以分布均匀,且病人痛苦很大;单纯手术治疗仅仅是暂时切除,很快更大的瘢痕又会增生出来,而且一般都比原来加重;复发率极高且可能导致病损范围扩大;放射治疗有效,但由于易伤及深层及周围的正常组织。

目前临床多采用放射性核素敷贴治疗,核素90Sr-90Y和32P是利用其产生的β射线照射瘢痕组织,使其微血管收缩,抑制细胞分裂,使产生胶原的成纤维细胞出现细胞变性、核固缩和细胞膜消失,从而减少了胶原的合成与沉积,达到治疗目的,所放出的射线90%以上在3 mm厚的皮肤部位被吸收,所以不损伤深层组织,故使用安全,适用于浅表性皮肤病的治疗,对周围组织和器官无损害。笔者的经验是:敷贴前,首先应准确计算治疗剂量,使用吸收剂量过小,病变达不到治愈目的,剂量过大,易造成病变部位及正常皮肤放射性损伤;敷贴器内放射性核素分布的均匀性决定敷贴器的内在质量,如果敷贴器内的核素分布不均,其发射的射线也不均匀,可造成病变部位不均匀照射;病变部位凹凸不平,敷贴器与瘢痕的密合不紧密,也可造成照射不均匀;严格计算敷贴时间,敷贴时间过长,吸收剂量过大,易造成辐射损伤;每个人对射线的敏感性不同,在治疗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过度敏感的患者及时减少照射剂量,使用的吸收剂量并非一成不变,应根据具体情况认真分析,遵循个体化照射原则,严格控制各项操作常规,尽量避免放射性皮炎等不良事件发生,减轻患者心理压力。

瘢痕疙瘩患者除了有自卑心理外,大多数已有治疗失败及复发的经历,导致患者抑郁、焦虑、怀疑等负面心理情绪比较大,对疾病的治疗缺乏信心,尽管核素敷贴治疗瘢痕疙瘩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患者缺乏对放射性核素的了解,担心辐射而排斥核素敷贴治疗也是客观存在的,这些综合因素交织在一起,很难使患者树立起战胜疾病的决心,配合度也差,目前人们对于心理干预对疾病的影响认识严重不足,因此,我们在常规核素敷贴治疗基础上,适时有针对性的给予这类患者一定心理干预,讲述核素敷贴流程以及注意事项,分别介绍核素90Sr-90Y和32P的物理特性、治疗机理,使其对敷贴治疗瘢痕疙瘩的原理全面了解,可以使患者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通过宣教能很快使患者产生对治疗的认同和依从,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负担,现代医学所倡导的最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该模式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与生理活动密切相关,心理因素即可致病也可治病,目前人们对于心理因素和心理辅导对疾病的影响认识还严重不足,忽略了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关键性影响作用,一个良好的心情,可以大大增加患者战胜病魔的坚强决心,同时可以促进患者免疫防御能力,本组实验对照组103例,只进行常规的核素敷贴治疗,患者非常满意、满意共59例,满意度仅57.28%;干预组非常满意、满意99例,满意度高达94.29%,差异显著,通过在核素敷贴程中的心理干预,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感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刘秦元,1969-,男,陕西咸阳人,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核医学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奇亮. 敷贴治疗核医学[M]. 第一版. 济南:济南出版社,200424-25.

[2] 马奇晓,刘秀杰编写. 临床核医学手册.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1368-380.

[3] 张进国编.放射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65-81.

[4] 杨国亮,王侠生主编. 现代皮肤病学.第一版[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978-979

[5] 宋维铭,孙广慈,管正玉,等.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培养、生物学特征及超微结构的比较研究[J]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88146):410-413.

[6] 孙家明.瘢痕疙瘩研究和治疗进展[J]. 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1994151):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