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09-28
/ 2

浅谈建筑文化与建筑环境

随慧芳

41048219910328774X

海建昌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是一个由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诸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是一种具有时间、空间和地域特点的文化,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文化状态下,其所具有的人文脉络和各种条件,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建筑中的表现。同时,建筑的文化特点也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建筑文化;探讨;建筑环境

引言

建筑是人类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智慧活动的结晶。在新的时期,随着社会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建筑的创造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那就是,在保持它最基本的功能的同时,也要以它为基础,并在它的基础上,寻找一种与地方的生态和人文融合的地方特征。

一、从人居环境中学习建筑文化

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自然环境,如地形,日照,日月,洋流,风力,温度,压力,食物,土壤,水源,植物等等。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建筑从外部看,应该是有利于社区外部环境的创造,从内部看,应该是能够保证居民生存的内部环境。它就像一朵花,根植于天地间,与当时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与周边环境相融合。东南亚、南亚国家,例如中国海南岛、台湾岛等,由于椰林繁茂,气候酷热,人们便利用椰林和棕榈叶,建造草木结构的小屋,追求透气、凉爽、轻巧、简洁,从而形成一种类似于热带建筑的风格。在中亚、西亚和中国西部,有很多当地居民就在山坡上挖洞筑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土屋”。

二、社会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形成了多元的建筑文化

在我国,由于地域、制度和民族等多种因素,使其具有特殊的历史形态。不管是欧洲,美洲,又或者是亚洲、非洲等发展中世界,因为种族、宗教、经济等因素,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文化、风俗习惯。不同地域的人类生活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时空上的不同,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国,俄罗斯古国,东南亚古国,欧美古国,非洲古国等等。欧洲,古希腊,北非,古埃及,南亚,古印度,古中国,各个民族的建筑与文化,都是一脉相传,源远流长。天主教,耶稣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这些宗教的兴起和发展,对各个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建筑。中国有着悠久而广阔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教思想,佛教思想,禅宗思想,都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儒教,它在中国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可以说已是根深蒂固,其影响之广、之深,不言而喻。它融合了儒家、道家、佛家和禅宗的思想,形成了一种光辉灿烂、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有些事情,是可以更改的。在某种条件下,一个地方民族建筑文化既有向世界转化的可能,又有可能被其他国家吸收和融合的可能。现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转换,又由传统向现代吸收、融合的过程。二者既是相辅相成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促进,互相发展,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继承与弘扬各国丰富的建筑文化的同时,推动世界建筑文化的多元化、我们的营造、我们的“和而不同”、我们的文明。

三、单体建筑与群体建筑之间的关系

组合式建筑是一种相对于单体建筑而言,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尤其是组合式建筑的组合,其复杂性更是远胜于其他造型结构。这里的繁杂并非杂乱,而是一种超越简单艺术的美学形态。要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简直就是大海捞针。在北京,许多人把这个问题看得过于轻描淡写,把“五柱式”当作“假肢”,随便“移植”到现代化的躯体上,把高高的房顶当作帽子,随便给中国新建楼房的“头”上。屋檐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它还能改变我们对于房子的看法。一道门,并不是只为人而开,而是带着一种让人可以随意进出的神秘感,一道灰扑扑的门,与一道朱漆的黄金兽环所开出的门,那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

四、中外建筑的融合与发展

建设文化中心处于“大文化”的国际性体系中,由各国、各区域的各种文化构成,并与这些文化共生,构成了一首全世界的“交响曲”。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各国的文化交流呈现出一种碰撞和融合、冲突和融合的特征。中国数千年来一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佛教最早起源于印度,从西汉时期的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的玄奘出使印度取经,二千余年来,佛教一直深深地烙印在中国历史上。然而,在佛教的内涵、佛像、寺院的形态等方面,都与中国本土的传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

20年代,以留美为主的中国留学生,在中西建筑理念及中国“国粹”的影响下,以建筑形态为主,大量优秀的建筑作品被他们创作出来,开创了中、西方建筑融合的新时代。例如,二十世纪广州中山纪念碑,南京中山陵,都是由留美的吕彦植,以中国建筑史为蓝本,而他的作品,也推动了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政府部门参考苏联模式,在全国各地建造了大量俄罗斯式建筑,从而形成了5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筑文化,并形成了社会主义建筑。“改革开放”后,中国又一次打开了大门,引进了西方的商业模式,效仿“欧陆风格”,80年代港台建筑与后现代主义艺术在中国大行其道,并逐步形成与发展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新时期建筑文化。毋庸置疑,不同国家的建筑文化受其政治制度、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它们之间既有竞争又有相互作用,既有渗透又有融合。但是,怎样的交融与交流才能经得起时间与空间的检验而不失生命力呢?只有吸收中西两种文化的精华,将西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壮大。

五、对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融为一体的思考和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从“古”和“今”两个方面去分析它的含义变化。这种质变有社会制度,有生产工具,有生活习惯,有劳动方式,有文化观念,有物质条件等等。吴裕容如此评价法国工程师古斯塔夫。艾菲尔在《爱菲尔铁塔》一书中写道:“我们竭尽全力地把所有的艺术融入自己的生活,把自己的所作所为与这飞速变化的时代相融合。”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具有很多独特性,如:对建筑群进行总体设计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富有变化性;建筑物的形态,要多姿多彩;对空间的划分,要灵活;室内装修,要突出内蕴;在使用颜色时,要有丰富的色彩特征。园林绿化要有内涵和生机,多样化和个性化。当代建筑师在创作现代建筑的时候,应该从古代建筑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根据现代化的多层次要求,分析各种矛盾,找到与人类生活和发展相适应的新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快速变化的时代带来的新的情感,来调整人们的建筑行为。

六、结束语

为此,新一代的建筑师必须牢固树立以中国文化为主体的“科学的建筑文化观”,推动建筑文化与环境,与民族,与社会,与时代的融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形式美,还要从生态的视角来寻求建筑的美感,在创造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的同时,也要创造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施工环境,施工环境艺术的主题不仅要创造出一种和谐的统一,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一种丰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博.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分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12):17-19.

[2]戴菲.建筑环境设计与地域文化的融合路径探析[J].美与时代(城市版),2022(09):61-63.

[3]左春丽,曹孟陬.传统建筑文化在城市建筑环境空间中的应用分析[J].房地产世界,2022(11):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