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发展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09
/ 2

地勘单位发展模式探讨

荆易侠

陕西地矿集团有限公司 710054

一、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分析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二、行业发展状况及前景预测

现阶段,我国地质勘查行业面临“五期叠加”的复杂局面。一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期,高消耗、高排放的传统产业逐渐让位于低消耗、低污染的绿色产业二是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深入期,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三是资源环境管理体制改革期,新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不断出台或加紧出台中;四是地勘单位改革攻坚期,以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为切入点的事业单位改革不断深化;五是全球矿业下行调整期,矿产资源需求增速延续减缓趋势,矿业仍在周期性底部区间波动。在“五期叠加”影响下,我国地质勘查行业延续了2013年以来的下行趋势,在下行中持续深度调整,呈现“两降两升”的特点。即地质勘查投入持续下降,矿产勘查成果明显减少、成效明显降低。环境地质调查投入持续回升新领域新服务探索成效上升,同时,“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等地质勘查重点区域服务力度加大

矿业与地勘行业形势目前总体处于低迷困难时期,但前景乐观。随着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力推进,国家对生态环保工作更加重视,环保要求更加严格,这使国外矿业市场的

逐步复苏未能如期传导至国内矿业市场,矿业市场的上游产业地勘行业形势十分严峻。各级地勘财政投入大幅缩减,社会资本投入大幅下滑国内地勘能力过剩同时国家事业单位改革向纵深推进,矿业管理政策正在变革,各方面因素相互叠加使地勘和矿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更加凸显,经营发展和转型升级任务更加艰巨尤其是国际国内双循环格局的要求,矿业勘查向急优稀特等关键矿种转变地勘行业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包括绿色勘查不充分、转型升级不充分、市场建设不充分、诚信体系不充分和事企混存条件下获得政府支持的不平衡、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实力悬殊对地勘企业支持的不平衡、各省矿业和地勘市场活跃程度的不平衡等既是地勘企业面临的困境,也是发展的机遇随着全球经济复苏,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国际矿业经济复苏回暖,“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绿色勘查绿色矿业正在兴起,民生地质方兴未艾,国内矿业政策利好发展,全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深化,矿业经济和地质产业发展动力不断增强,行业发展有望在未来迎来复苏和转型发展。

因此,贯彻落实“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对地质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需求,地质工作将发生重大转变。新业态要求我们要大力应用基础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灾防治、旅游地质、城市地质、海洋地质、农业地质等“大地质”理念,统筹推动地质大数据自然资源管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综合整治、地下水及土壤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项目规划地质安全评估、实验检测等专业技术业务,融入到自然资源综合管理、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发挥地质勘查行业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积极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为建设美丽中国、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发展模式探讨

效益优先。注重高质量发展,投资、产业布局、结构调整等更注重效益优先,推动要素资源向地质找矿、生态修复、战略性矿产找矿开发、防灾减灾应急排查、土地质量调查等业务聚集,推动资本、技术、人才向功能特色明显、经济效益好的企业聚拢。

轻重并举在潜力产业布局一批亮点项目,做大资产规模、提升资产质量,提抗风险能力;强化经营管理;平衡轻重资产权重提供集成化技术服务提升资产经营效益和价值,形成服务经济”和“实体经济”双轮驱动模式。

内外互补地勘单位发展与区域资源、行业先进理念紧密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内外联动。以做强内部业务为基础,开放合作共赢为路径,通过资源整合与业务合作,持续做强自身产业服务催化行业转型升级,进而增强区域效益,实现内外部价值共赢。

虚实并进依托地质综合服务优势,以线下实体经济作为支撑,线上大数据平台、智能监测体系等搭建为引线,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迸发双重活力。以线上智慧平台的海量数据监测网络为线下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技术支持,以线下产品的集成化、智慧化升级丰富线上平台数据内涵。

协同发展推动跨业务、跨板块、跨层级、跨区域的资源统筹,通过挖掘各业务协同价值点,降低内部交易成本。鼓励各产业协同经营、合力发展,以链条化思维和集成化方式,提供综合性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提高整体经营效益。

增量带动在传统业务市场持续萎缩的形势下,以不对称并购、多维度整合、新项目投资等方式加快探索增量业务,以增量带存量,迅速做大资产规模和营收水平。同时,通过拓展增量业务,引进先进发展理念及专业经营管理人员,激发带动存量业务经营水平。

五、发展方向探讨

打造“地质+”综合服务体系

积极推进地质服务于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城镇建设、文化旅游等大地质产业,打造全方位“地质+”综合服务体系。

1.实施“地质+生态环境”。着力把握秦岭生态保护重大机遇,推进“绿色地矿”建设,将地质工作与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承接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黄河流域治理等重大项目。搭建“基金+技术/服务+产业化”运作平台,探索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综合治理新模式生态修复治理提供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管理全流程服务开展秦岭生态保护区地下水污染调查,建立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体系,划定地下水污染保护区、防控区及治理区,全面打好污染攻坚战,保障地下水安全。

主动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和基础地质资料,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调查,查明影响区域内已存在的制约本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开展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调查与潜力评价1:5万重要生态功能环境地质调查、灾害地质调查,重点区带或重要工业区环境污染源1:1万调查以及主要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调查评价主要农业区水资源承载能力调查评价主要地质遗迹、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调查,全面服务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保护。

2.实施“地质+农业农村”。将地质工作与“三农”工作紧密结合,根据国家“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紧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产业振兴及生态富农方面为农村建设做好支撑。抓住名优特产品牌建设机遇,积极参与土壤调查、土地规划整理、土壤改良种植、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进一步开发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的农业功能,探索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指标体系同时,利用浅层地温能技术大力发展温室大棚种植,建立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打造农村清洁能源制冷与供暖建设,关注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等项目,助力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新农村建设。

3.实施“地质+城镇建设”。将地质工作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推进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重点围绕城市地质安全、地下空间调查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城市地质环境保护等,开展城市地质资源、环境、空间、权属等全面调查,重点行业企业用地污染调查,加强多参数多目标综合调查、动态监测和地下空间、资源产业化开发示范,提升地质工作服务能力和水平

4.实施“地质+文化旅游”。将地质工作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相结合,推动地质文化旅游建设精准对接全域旅游布局,加强地质景观、地质剖面、人类遗址、古生物化石遗迹以及有特殊价值的矿物岩石等地质文化资源调查开发保护,促进地质与旅游、科技、生态、区域文化等深度融合,提升地质旅游文化内涵和价值,将地质工作有机融入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领域。

5.拓展智慧地质新业态。以海量资源数据为基础技术应用服务为核心,推进建设地质大数据中心为地质产业链条延伸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支持,为国家地质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提供参考和依据,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