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核心素养评说初中文言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3
/ 3

从核心素养评说初中文言文教学

孔春英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教学的重点、难点。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阵地,也是实现核心素养的重要领地。探索文言文教学中的核心素养如何实现,对于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   文言文教学

2016年秋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明确了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各学科如何将育人的目标落实到实际教学中,是各学科教师教学工作的重心。以初中文言文教学为例,如何使学生通过各项语文学习活动,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语文核心素养上获得较大发展,笔者认为,应遵循语文教育规律,根据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对学生开展行之有效的指导,最终实现课堂的有效。

一、追根溯源,夯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基础。

1. 说文解字,实现文言词义的理解记忆。

文言中有一套严格的词汇、语法系统,没有文言词语的积累,就谈不上文言的理解,更无法建构文言的语感。倪文锦教授认为,讲解字理,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提高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有利于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1]

汉字是表意文字,字形与字义有密切的关系,我们可以借助字形来理解汉字的意义,以此类推,产生连贯记忆。比如,黄玉峰老师讲《岳阳楼记》中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字就追根溯源,使学生有了新的发现。是由字构成的。字的古貌就是一只鸟。带的字有等都与鸟有关,就是当一阵大雨降临时,树上的一群鸟会的一下飞起来,逐渐衍生出现在的快速、突然的意思。学生就会很快反应过来,就是鸟儿安静地停在树上。对于书中的解释停留很自然地就能理解,而不会强记了。[2]

课本中还有许多类似的词,如《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入门不顾、《咏雪》中雪骤、《曹刿论战》中的字等都可以从字的源头引导学生理解其意义和用法。如果教师还能带着学生从汉字中理解古代的生活习俗、哲学思维、审美情趣,就真的注重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言建构有了系统,运用起来也会自如很多。

2. 经典诵读,培养文言文字的良好语感

古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朗读是一种多感官参与的活动,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感知理解,增强语感,增加语言积累,而且使人的精神人格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3]

诵读是对文章最基本的感知过程,一般要求读得顺畅,读出感情。所谓顺畅,就是感知文章的基本意义,能够大体把握文章的断句,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建立起画面感;所谓读出感情就是领悟文章的精神内涵,随着作者的情意起伏而诵读。所以诵读,对于文章的初步感知、训练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诵读一般有范读、自读、齐读、对读等方法。比如,诵读《<论语>十二章》中的贤哉,回也!一句,要读出孔子夸赞颜回时的自得、欣赏之意。   

王荣生教授主张诵读要得他滋味,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朱熹语)[4] 。 玩 味 、咀 嚼 ,就 是感悟。比如,诵读《记承天寺夜游》,但有闲人如吾两人耳!能够悟出苏轼流放生涯中通过融入大自然,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心灵超脱而最终能够轻松面对,调侃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这也是自我的生命感知,精神超脱。

当然,良好的语感,是在掌握较多的古代文献中的实际语言材料,通过比较,获得词语的确切含义的基础上,才能逐渐通过诵读,对文意、对作者的情意了然于心。[5]

二、在阅读中培养思辨能力,实现思维发展与提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将尊重事实和证据等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置于重要地位。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 [6]。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对于培养思维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对于文言文阅读,可以从文言的文章样式入手训练思维。

  1. 理性思维的训练。

赖瑞云教授认为,文本解读的主要任务是认识性阅读[7]。所谓认识性阅读,就是对文本艺术奥秘的揭示,就是歌德说的经过一番努力找到的那深层意蕴,以及经过更大的努力发现的那形式秘密。学习文言文,研习谋篇布局的章法,琢磨运用的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对古文的文样感知能力。

如《小石潭记》、《湖心亭看雪》都属于游记小品,这类文章一般用优美生动的语言表现秀美山水和名师情怀。骈文辞赋类文章一般要在铺陈的形式中鉴赏行文技巧。如《秋声赋》的教学设计。诵读然后鉴赏。首先精于结构。其二,善于铺陈。其三,巧于立意。这种思路使文章中的音律、节奏、气韵、考据、技法、辞章等都有所体现,学生也对文章的写作思路有了清晰的认识。

  1. 质疑精神的培养。

余党绪老师认为,

批判性阅读主张质疑与解惑、多元与权衡、解构与建构的统一;批判的姿态,才是经典阅读应有的姿态;质疑是批判的起点。[8]学生可以不同意文本中的观点,表达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是必须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否则就是哗众取宠式的妄语。

部编初中语文教材特别重视学生的思辨能力,每一课都设有思考探究环节。如《世说新语咏雪》的思考探究问题:把大雪纷飞的情景分别比作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谢安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你有不同看法吗?学生就可以在联想、想象、思考中实现思维的发展。

3. 创造力的产生。

有了前两者的铺垫,厚积薄发,学生才会有创造,才能从各个角度,娴熟地解读作品,理解前人的思维方式。

总之,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逐渐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和创造,才会最终实现学生思维的提升。

三、反复涵泳对照,达到审美鉴赏与创造

倪文锦教授认为,语文审美的对象主要是言语作品,这一审美的专门化决定了语文学科独特的美育功能是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9]。课标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激发想象并创造潜能。文言文的审美除了领略文字之美,还要感受古文的文体特点,感知其结构、文脉的韵动之美,体验其情感,最终能够联想和想象,创造出自己的审美情趣。

1. 让学生发现”“美,可以指文言文本的结构美、节奏美等;美,可以指文言文本的文气美、形象美等。贾谊《过秦论》的开篇几句,美、美兼而有之,历来为人称道。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一是有结构之美,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对仗工整;二是有节奏之美、形象之美,贾谊不说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之意,囊括四海、并吞八荒之心,因为这样虽然工整,却缺乏流动线条的美(康德语),而用原文的句式表达就有动态的节奏之美;三是有文气之美,用秦孝公一词统率到之心,而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八荒之心调子相同,都是用以加强文气之美。

2. 文字是作者精神和情感的载体,这也是需要学生鉴赏的美。文言文中包含的古人所言所思所想,常常是现代人个个笔下无人人心中有的。窦桂梅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里面包含了古人的生活、情感、精神、智慧、哲学等,而这些仅从语言的层面是难以了解的。我们只有走进作品,才能和作者在一定层面上对话,体验到作品的情意之美。[10]

3. 让学生学会创造美。比如,《夸父逐日》中,当讨论你怎样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这件事时,固然为夸父的精神而感动,但也有学生认为夸父是螳臂当车——自不量力,我没有急于否定他的看法,而且表扬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然后启发他从神话故事的角度认识文章。如此,思想打开了,文本读了,学生在开拓思想的同时,也获得了阅读的快感。

四、读出内涵,完成文化传承与理解的使命。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从中汲取民族智慧。朱自清在其《经典常谈》中也提到: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的语言不仅是思维的工具,它同时也影响和制约着思维。(《结构主义与符号学》英特伦斯霍克斯)文言文中记载着我国传统的典章制度、民俗风情、天文地理、古代贤人志士的抱负和精神。所有这些是我们民族和国人的精神归宿,让学生逐渐构建起对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并引入现代的理念,逐渐形成学生自己对于文化的理解与反思。

1. 感悟家国情怀

《陋室铭》、《爱莲说》、《岳阳楼记》等告诉我们,古代的优秀知识分子不管是居朝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他们都坚定执着,把兼济天下作为生命永远的崇高追求。我们可以从文言文材料中,从这些古人身上找到民族精神的源头,找到生命的意义。[11]

2. 读出精神情趣

《世说新语咏雪》中透露出古人的文化修养和生活情趣;《湖心亭看雪》中独与天地对话的张岱让我们感受到封建大夫与天地自然交流的亲切,其中的哲学意味值得我们玩味;《记承天寺夜游》中古代知识分子对于生命、自然的深刻思索,对于人生荣辱的坦然,以及旷达的积极人生态度,都值得我们坚守和省视。

3. 领略时代含义

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诫子书》《卖油翁》《愚公移山》中邹忌、诸葛亮、卖油翁、愚公等人充满智慧的说词里,我们可以在人际交往、教育子女、术业有专攻、拼搏实干中悟出现实意义,这些新鲜的概念在古代就有了……

文言文教学最终要实现文化的认同,使学生们产生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和赞赏,他们才能实现文化的传承。

初中文言文教学,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按照课标要求,立足言语实践,争取让学生对古文达到全体的懂

参考文献

[1][9]倪文锦. 教学有法,纲举目张课堂教学落实课标精神之我见[J]. 语文建设,2016(12).

[2]黄玉峰. 上课的学问[M]. 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3]施善娥. 动态文言文课堂的构建刍议[J]. 初中语文教与学,2017(9).

[4]朱作仁,祝新华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鲍善淳. 读古文入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6][俄]列夫维果茨基. 思维与语言[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7]赖瑞云. 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8]余党绪. 阅读教学呼唤批判性思维——《愚公移山》的课例批判及启示[J].语文学习,2016(1).

[10]窦桂梅. 文言文教学的系列思考——《宋定伯捉鬼》教学相关感悟[J]. 语文教学通讯,2009(Z3).

[11]王君. 听王君讲经典名篇[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