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质量改进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16
/ 2

持续质量改进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

耿映兰

东部战区总医院秦淮医疗区ICU    江苏南京    210000

摘要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中的应用。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ICU收治并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常规呼吸机撤机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撤机失败率。     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撤机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助于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失败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ICU;机械通气;呼吸机撤机

机械通气是对各种原因造成呼吸衰竭患者的一项重要的生命支持措施,可帮助危重症患者维持足够的肺泡通气,使氧气供应与患者的氧气需求达到平衡状态,协助患者度过危险期,与全肠内营养、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并成为重症医学“三大生命支持技术”。由于长时间机械通气可增加肺感染、氧中毒和膈肌功能不全等风险,且随着机械通气撤机时间的延长,导致其出现呼吸机依赖,增加撤机的难度,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治疗费用,因此对机械通气患者第一次自主呼吸试验(SBT)后,可简单且直接的拔管、脱离呼吸机。然而部分患者虽通过SBT,但仍无法一次性撤机成功,或尽管撤机成功,也会对其生理、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1]。持续质量管理是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念,强调过程管理、环节质量控制。强调全员参与,每个人都要质量管理的理念,在不断循环过程中进行动态观察和持续改善[2]。本文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效促进了呼吸机撤机。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2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ICU收治并予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41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36~84岁,平均年龄(62.3±2.8)岁;对照组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39~82岁,平均年龄(61.9±3.1)岁。纳入标准为:(1)年龄≥18岁;(2)接受机械通气治疗,机械通气时间≥48h;(3)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本研究;(4)排除研究过程中自动出院、转院或死亡者。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诊断、机械通气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具可比性(P>0.05)。

1.2 方法:对照组予常规呼吸机撤机护理,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具体方法如下:(1)撤机前准备:呼吸机撤机前,护士应对患者神经症状进行观察,昏迷患者意识清醒,瞳孔大小正常、恢复光反射后才能计划撤机。同时确保患者自主呼吸为主,具备较强的自主排痰能力,稳定的动脉血气指标。撤机前护士还应听诊呼吸音,确保呼吸音正常,撤机前患者心率、血压均需在正常范围内。维持患者的酸碱平衡以及电解质平衡,,增强营养,纠正低蛋白血症。(2)撤机时护理:撤机当日早晨,应停止使用镇静剂及其他抑制呼吸肌的药物。撤机的时候,应协助患者取坐位或者半坐卧位,以此降低腹腔脏器对膈肌的压迫,促进膈肌运动,确保撤机成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向医生报告。(3)撤机后护理:撤离呼吸机以后,护士仍然需要为患者短期留置气管导管,以防发生窒息等紧急情况。在为患者实施气管拔管的过程中,护士应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吸净患者咽部到气囊上方气道内的分泌物,对气囊进行放气,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再次充分吸引,小幅度轻柔移动导管,观察导管和周围组织是否存在粘连,无粘连后再迅速拔除导管。而后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明确患者是否有吸气性喘鸣等异常[8]。在呼吸机撤离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一过性痰量增加或者痰变粘稠等情况,护士应遵医嘱为患者实施雾化吸入,湿化气道,减轻患者咽部不适感。为患者定时翻身和叩背,1~2小时1次,引导并鼓励患者实施有效咳痰和咳嗽,必要情况下为患者吸痰,严格无菌操作,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4)心理护理:在使用呼吸机的时候,患者一直处在应激状态,在知道要撤机时,可因惧怕死亡而对呼吸机产生依赖,致使撤机失败。有针对意识清楚的患者来说,应在使用呼吸机的时候,向患者介绍呼吸机使用情况及后续撤机准备,让患者有所了解,以此提高撤机成功率。针对精神比较紧张的患者而言,可模拟呼吸机使用情况,让患者听到声音,以此缓解患者情绪,保证撤机成功。针对多次撤机失败的患者,医务人员应予以理解,并且联合其家属开展思想工作,逐渐稳定患者情绪,让患者接受再次撤机。

1.3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撤机失败率。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两组撤机失败率的比较采用χ

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撤机失败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及失败率的比较

组别

例数

机械通气时间(h)

撤机失败(n/%)

观察组

41

78.56±18.33

3(7.32%)

对照组

41

89.97±20.84

7(17.07%)

P

<0.05       

<0.05

3、讨论

在危重患者抢救过程中,机械通气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机械通气过程中,呼吸机是否可以顺利的撤离已经成为判断机械通气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有文献报道[3]:呼吸机依赖患者中,约有90%的患者会对撤机产生恐惧感,认为只有呼吸机才可以保持呼吸平稳,进而导致撤机失败,不仅延长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治疗费用,还增加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持续质量改进(CQI)是基于质量管理,将提高护理工作质量作为目标,分析护理工作流程中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流程和工作方式不断加以优化和改进,以最终实现护理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持续优化、不断改进的过程,也是质量管理的一种新型模式。本文将集束化护理策略应用于机械通气患者中,通过撤机前、撤机中、撤机后予以密切观察、充分评估和规范护理,有效降低了撤机失败的发生,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本文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助于降低ICU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撤机失败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焦瑞红,孙丹.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临床护理[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4):213-215

[2] 魏慧.集束化护理干预在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预防效果[J].临床研究,2020,28(5):180-181

[3] 包红梅.呼吸机依赖患者成功撤机的护理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72):198-199

[4] 陈贵华,王导新,李双玉,等.集束化干预在机械通气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7):919-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