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蒙新闻翻译对新媒体传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2

论汉蒙新闻翻译对新媒体传播的作用

蔡永梅

身份证号:152222198909132225

摘要:不管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其文化各有差异,而这种差异又源于语言的交流。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过文化的交流,可以增进各国人民、各国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中国是56个少数民族的一个大家族,自新世纪开始,各民族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在汉族与蒙古族的交往过程中,汉蒙互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汉蒙新闻;翻译;新媒体传播

引言

汉蒙两国的历史悠久,双方的交往不仅加深了彼此的理解,而且使两国的关系得到了发展。作为与各民族进行文化紧密接触的最直接途径,语言翻译对文化发展、民族团结、各部门协调部署、社会发展进步等都有重要的影响。

1蒙汉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意义

1.1蒙汉翻译促进文化交融

作为一个多种族的国家,不同种族的相互交往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蒙古族作为草原文明的继承者和代表,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大草原民族的“诚信”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就是文化交往的产物。通过对蒙汉两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们之间的文化差别,同时也可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思想观念,价值观等等。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正确对待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要将蒙汉两种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减少两种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应当指出,在蒙汉译时,要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方针,确保民族团结,从而形成一种归属感,形成一种凝聚力。

1.2蒙汉翻译具有教化作用

从“启蒙”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对各民族文化的鉴赏,使人民逐步地从自己的文化中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这就要求蒙汉两种语言之间的“沟通桥梁”——蒙汉两种语言的互译,既要有较高的翻译水平,又要有被各族人民所认同的语言文字。蒙汉互译的过程,既实现了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又使两种文化之间有了更多的共同之处。蒙汉互译可以成为促进两个民族共同进步的媒介,从而促进两个民族的和谐,文化的交流,促进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促进国家的繁荣。

1.3消除文化障碍,增强民族团结

蒙古人与汉族由于历史、地理等因素,彼此间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会与成见。蒙汉两种语言的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克服误会和歧视,促进国家的统一。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翻译有更多的施展余地,它可以利用对异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用观众喜欢的方式来进行传播,这样就能缩短蒙汉两个民族的关系。

1.4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

新媒介环境下,各种不同的意见在互联网上相互交融,快速的传播速度和广泛的覆盖面。在此情况下,蒙汉两种语言的互译,能够使消息得到更好的理解与传递,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尤其是对重大事件或有关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一些热点话题,高质量的新闻译文可以有效地防止误会与流言,对蒙古族与汉族之间的和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5推动跨文化传播产业的发展

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交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蒙汉两种语言的互译是一种对异质文化进行阐释与交流的有效途径,也是一种促进国际交流与交流的有效途径。比如,在影视、旅游等产业中融入蒙古族的民族特征和价值观,就能引起更大范围的中外观众的注意,进而促进其跨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

2汉蒙新闻翻译问题及其应对措施

2.1新闻翻译中存在词汇错误

在翻译过程中,往往忽视了汉文词汇在形、音、义上的差异,造成了一些句子的不连贯,语义的模糊,如语音混用,介词误用等等。在汉文中,由于没有区分复音和合成字,往往造成了直接的翻译。介词和连接词的英译和英译都会造成句意的扭曲和句意的错译。因此,在英汉互译过程中,译员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语言的实质。不管是汉语翻译蒙语,抑或是汉语翻译,语言的严谨始终是新闻报道的一个主要特点。

2.2政治理论水平低导致新闻翻译不当

在我国的新闻报道中,特别是一些与国内政局密切相关的新闻报道,对译员的汉蒙语言和政治学理论都有较高的需求。涉及到政治问题的消息,在报道中不能出现错误。身为一位传媒人员,要将国家下发的文件和政策没有任何含糊地翻译给自己的民族同胞,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民族共同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2.3新兴术语翻译存在分歧

在传媒工作的汉蒙翻译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新兴词汇,并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有更多的新词汇,其中涉及到了政治及生活等各个领域,为了能够实现对新兴词汇的正确传播,就需要对其进行准确的、统一的翻译。因其自身的时效性,要求译员在很少的一段时间里就能将其翻译出来。在蒙古语中,因为个人的差异,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这给语言的规范化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因此,需要构建一套实用的翻译体系,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做好汉蒙两种语言的翻译,保证译文的正确性和正确性。在遇到新词汇时,译者应该在第一时间向专家请教,并与他们进行探讨和沟通,以保证译文的整体性和精确度,从而推动两个族群之间的健康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4不恰当书面语及口语化

新闻报道既要注重时事,又要注重用语的通俗。由于新媒介的快速发展,很多时候,人们只能听到或者看到一次,没有重复思考的时间,因此,汉蒙两种语言的译文,必须尽量使用通俗的语言,否则文字太多的话,就很难理解了。为了使受众更好地了解报道的主旨,应尽可能地删去那些过分注重文字的译文。另外,在通过电台转播的消息中,翻译人员应该在“音”这一词语上多加留意,以免造成对消息的理解上的模糊。

3汉蒙新闻翻译需注意问题

3.1译者要有正确价值观

翻译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遵纪守法,遵纪守法”。在汉蒙两种语言中,翻译人员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以确保新闻翻译的质量。由于汉蒙两种语言的内容广泛,因此需要译者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要有一种主动的、主动的、不骄傲自满的、知学进取的、有创意的、有创造性的、有创造力的;要深刻理解汉蒙两种语言的相互关系,理解其对维护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加强民族间的相互交往,加强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2译者应正确认识“忠实原文”的文义

有些报刊翻译工作者对“忠实原文”这一原则有错误的理解。应当指出,所谓“忠实原文”,指的是其内涵,而非其格式。有些翻译家相信,只要把原文的意思一一地表达出来,就可以说是“忠实原文”。但是,蒙古语与汉语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语法差别,这就很容易引起语法上的混淆,或者损害汉语与蒙古语之间的规范,从而产生扭曲意义的后果。比如,汉语的句子是用“主”和“-”来表示的,而蒙古语的句子则用“主”和“-”来表示。在对消息进行翻译时,有时会出现消息不能表达意思,结构混乱的情况,这时就会将消息原封不动地译出来。这就需要报章的译员在了解源语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源语的意思做出相应的修改,以达到汉蒙两种语言互译的目的。

4汉蒙新闻翻译与新媒体传播相辅相成

当今社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人们面临着信息的爆炸性增长。蒙古文的新闻站点正在快速发展,其信息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信息的信息量也越来越大。蒙古语新媒介的快速发展,为蒙古语新媒介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也为新媒介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新媒介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并为新媒介的发展提供了一大群信息新媒介的建设与发展。蒙古文新媒体的发展与蒙古族传统的信息传递模式和贴近大自然的生存模式密不可分,本项目以汉蒙两种语言的互译为切入点,以此为基础,以汉语为媒介,建立一套独具特点的新媒体传播模式。数字杂志,数字广播,数字报纸,移动电视等新的媒介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以往的消息传递方式是单向的,没有选择的,人们只能接受消息,却没有得到消息的反馈,这样的消息传递方式缺乏了流动性。新媒体沟通具有双向性,记者与大众既可以作为消息的提供者,又可以作为消息的传播者,相互影响。新媒介的沟通也呈现出以人格化为主、沟通内容更为丰富的特点。在此背景下,汉蒙两种语言的互译必须把握好时机,加速与新媒介的对接,冲破国界,才能更好地沟通和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跨国界的作用。汉蒙两种语言的译文要与新媒体的传播性相融合,要坚持准确、真实和严谨,随着新闻翻译的日益方便,译员要站在读者的立场上去体会和了解,因为读者对于新闻资讯的接受性,可以测试出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在汉蒙两种语言的互译中,始终要高度重视、控制好译文的品质、以一颗求知若渴的心、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才能使汉蒙两种语言的互译、新媒体的宣传工作有较大成效。

结语

蒙汉两种语言的互译,在促进文化交流,消除文化隔阂,引导舆论导向,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在新媒介日新月异、日新月异的今天,更要注意并强化蒙语、汉语的信息互译,让它成为民族间交流、增进了解与共识的一座重要的桥梁。

参考文献

[1]斯琴高娃.基于跨文化角度下的蒙汉翻译研究[J].科技风,2019,(17):190-191.

[2]长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下蒙语新闻传播问题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大学,2020,(25):51-53

[3]娜日娜.蒙古语新媒体发展概况[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56):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