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建立对高原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危人群发病控制随访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5
/ 4

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建立对高原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危人群发病控制随访研究

段学俊

嘉峪关市中医医院 骨伤科 甘肃嘉峪关 735100

【摘要】目的:探究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建立对高原腰椎间盘突出症(LDH)高危人群发病控制随访。方法:本项目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 460例高原地区LDH发生高危人群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观察组予以“智慧医疗”个体健康档案建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宣教、随访工作,分析干预后LDH发生率和干预前后两组人员LDH认知评估、亚健康状态评估、炎症因子水平、生活质量评估以及骨密度与骨丢失情况。结果:观察组LDH发生率情况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LDH认知评估、生活质量评估、腰椎BMD水平高于对照组,亚健康状态评估、炎症因子水平、骨丢失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LDH高危人群基于“智能医疗”建立个体健康档案,可以提高LDH高危人群对于LDH认知和生活质量,改善炎症因子水平和骨密度、骨丢失水平,有效控制LDH的发病率。

【关键词】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高原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危人群;炎症因子;骨密度

引言

腰椎间盘突出症(LDH)作为骨外科常见的疾病,LDH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弯、腰腿疼痛等,同时LDH极易反复发作,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并且腰部剧烈的疼痛还会引起患者焦虑、抑郁的负面情绪,对患者身心健康均造成不良影响[1-2]。由于生存环境和人们不同的生活习惯,高原地区相比于平原地带的LDH发病率更高,危害性更大[3]。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原地区的医疗水平显著上升,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预防控制高原LDH发生是目前临床上亟需解决的问题[4]。个体健康档案又称为电子健康档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个体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减少医疗过程中的差错,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并完整的存储患者的个人信息,为后续的治疗提高科学的依据[5]。目前,临床上尚未有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的相关报道,基于此,本文中给予LDH高危人群基于“智能医疗”建立个体健康档案,分析该档案对于LDH发病率的控制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本项目拟选取2022年4月-2023年4月收治的460例高原地区LDH发生高危人群作为观察对象,包括:高原地区居民、官兵、移居者等,研究运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230例。

纳入标准:年龄18~65岁人群;经检查评估后证实所有入选者无其他疾病;对于随访工作能够完全配合者,所有入选者均对该研究知情,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合并有凝血功能障碍、精神疾病、严重心肺疾病等基础疾病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合并局部感染、骨折、严重骨质疏松症、强直性脊柱炎、溃疡形成或破溃等患者;合并有肿瘤疾病、结核疾病患者;无法随访跟踪、不配合研究者。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LDH高危人群常规健康宣教和随访工作干预。包括:LDH高危人群在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对于入选人员的理解能力进行评估,并选择适合的宣教方式;宣教内容:正确舒适的姿势(睡姿、坐姿、站姿等),选择硬木床休息,注意腰背部、下肢保暖。入选者均接受腰部保护措施,加强腰部运动锻炼等。

观察组:给予LDH高危人员基于“智慧医疗”建立个体健康档案系统干预。对入选者的身体、心理等状态进行诊断和多维度的评估,并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整理入选者个人资料,建立个体健康档案系统,为后期的治疗、预防等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个体健康档案系统包括个人信息管理、慢性疾病管理、健康咨询、知识科普四部分。个人信息管理:使用各种医疗设备进行健康检测的信息、病例记录、个人信息,及医疗财务信息等;慢性疾病管理:五大类重要生理指标、慢性疾病信息收集、患者健康状况评价与管理,及对已有疾病的跟踪与控制;健康咨询:为入选者提供疾病风险识别、健康状况评价、针对性的指导、关怀,降低疾病风险等;知识科普:膳食指导、健康锻炼、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发病率等。两组患者随访1年。

1.3观察指标

1.3.1 LDH发生率

干预后1年,由专业的医护人员对高原腰椎间盘突出症高危人群 LDH发生情况观察并记录分析。

1.3.2两组人员对 LDH 认知评估

干预前、后1年,采用“罗文娜”[6]设计LDH-知识-态度-行为(KAP)评价两组居民对LDH的知识态度,调查问卷共计21条目,知识维度8个,分值为30分;态度维度5个,分值为10分;行为维度8个,分值为24分。重测信度分别为0.81,0.73,0.75;Cronbach’Sα系数分别为0.85,0.72,0.76,问卷稳定性、内部一致性均良好。

1.3.3两组人员亚健康状态评估

干预前、后1年,运用康奈尔健康量表CMI对两组人员亚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共包括A~R 18个部分,A~L为躯体状况,分值为20分;M~R为精神活动,分值为10分,分值越低,健康水平越高。

1.3.4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干预前、后1年,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5mL),离心处理取上清液,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炎症因子水平。

1.3.5两组人员生活质量评估

干预前、后1年,应用QOL评分量表对两组人员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3.6两组人员骨密度与骨丢失情况

干预前、后1年,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测量患者腰椎BMD值;计算统计骨丢失率。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干预后LDH发生率

如表1所示,观察组干预后LDH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LDH发生率[n,%]

组别

例数

LDH发生例数

LDH发生率(%)

对照组

230

32

14.76

观察组

230

15

6.50

X2

6.848

P

0.008

2.2两组人员LDH认知评估

如表2所示,干预前LDH认知评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LDH认知评估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2  两组人员LDH认知评估,分

组别

例数

知识

态度

行为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30

18.62±0.49

23.48±0.65

5.12±0.33

7.14±0.37

15.38±0.34

18.86±0.54

观察组

230

18.65±0.44

27.63±0.52

5.13±0.30

8.85±0.38

15.34±0.37

21.97±0.68

t

0.690

75.610

0.340

48.900

1.207

54.320

P

0.490

0.001

0.733

0.001

0.227

0.001

2.3两组人员亚健康状态评估

如表3所示,干预前亚健康状态评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亚健康状态评估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3  两组人员亚健康状态评估(,分

组别

例数

A~L

M~R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30

12.55±0.85

8.62±0.65

7.65±0.33

5.12±0.13

观察组

230

12.59±0.81

4.32±0.32

7.67±0.30

3.02±0.15

t

0.516

90.010

0.680

160.400

P

0.605

0.001

0.496

0.001

2.4两组人员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如表4所示,干预前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炎症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4  两组人员炎症因子水平比较μg/L

组别

例数

TNF-α

IL-6

IL-1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30

2.45±0.49

1.86±0.12

112.32±10.26

90.03±8.28

1.33±0.49

0.85±0.12

观察组

230

2.40±0.51

1.24±0.08

113.30±10.30

81.01±7.06

1.30±0.51

0.52±0.08

t

1.072

65.200

1.022

12.570

0.643

34.700

P

0.284

0.001

0.307

0.001

0.520

0.001

2.5两组人员生活质量评估

如表5所示,干预前生活质量评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评估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5  两组人员生活质量评估(,分

组别

例数

生命质量

社会功能

心理功能

生理功能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30

60.35±7.22

81.25±3.16

63.11±3.06

72.36±4.01

58.22±3.45

72.88±3.21

59.41±3.54

76.58±3.05

研究组

230

60.30±7.25

94.85±3.46

63.16±3.01

86.99±4.67

58.25±3.41

83.58±3.41

59.38±3.50

88.66±3.85

t

0.074

44.020

0.176

36.050

0.093

34.650

0.091

37.300

P

0.940

0.001

0.859

0.001

0.925

0.001

0.927

0.001

2.6两组人员骨密度与骨丢失情况

如表6所示,干预前骨密度与骨丢失情况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腰椎BMD水平高于对照组,骨丢失率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6  两组人员骨密度与骨丢失情况(

组别

例数

腰椎BMD(g/m2

骨丢失率(%)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对照组

230

0.83±0.03

0.86±0.04

65(20.86)

45(13.04)

观察组

230

0.83±0.04

0.92±0.06

67(20.43)

22(9.56)

t/X2

0.000

12.620

0.132

9.241

P

0.999

0.001

0.908

0.002

3.讨论

腰椎位于人体解剖中心,是躯体的活动枢纽,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日常生活中,由于腰椎需要承受静力学和动力学的双重负荷,极易使腰椎受到损伤,从而诱发LDH[7]。在高原地区,人们的腰椎更加容易受损,这是因为在低气压、低氧、低温的环境中,机体出现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的可能性会增加,从而使腰椎间盘韧带、关节、肌肉张力增加,在加上高原的恶劣环境,导致受损的组织愈合、修复减慢,腰椎受损的机率大大增加[8]

智慧医疗主要是利用对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快速分析患者信息,结合该病的历史数据,对患者病情发展做出早期预测,为医师提供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提高临床预防、治疗效果[9]。同时,还可以对LDH高危群体进行LDH知识科普,从知识、态度、行为三方面评估高危群体对于LDH的认知情况,使LDH高危群体认识到该病的严重性,传播正确的生活习惯,从而更好的预防LDH的发生[10]。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为高原地区LDH高危群体建立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可以存储全面的个人公共卫生信息,提高LDH的认知情况以及降低LDH的发病率。

LDH的发生机制包括机械压迫机制、牵张机制两方面,其中神经在牵张情况下,处于紧张状态,若未能及时复位,则容易诱发局部水肿、神经炎症[11]。当腰椎局部组织出现严重水肿时,TNF-α、IL-6、IL-1表达呈现出异常变化,则腰椎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12]。其中IL-6可以加速淋巴细胞的成熟,促进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过程;TNF-α是一种调节因子,当TNF-α异常表达时,可以促进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引发神经细胞疼痛[13]。骨密度作为反映骨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其进行检测可以预测患有LDH的可能性[14]。有学者研究指出,骨密度的减少会增加骨骼的脆弱性,从而加大患有LDH的风险[1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给予高原地区LDH高危群体建立基于“智慧医疗”的个体健康档案后,LDH高危群体的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亚健康状态评分降低以及腰椎BMD水平显著升高,提示LDH高危群体的健康状况明显得到改善,腰椎局部组织的炎症情况、骨密度与骨丢失情况也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综上所述,给予LDH高危人群基于“智能医疗”建立个体健康档案后,可以帮助高原地区LDH高危人群改善亚健康问题,降低机体炎症因子,提高机体免疫力和生活质量,改善骨密度、骨丢失情况,降低LDH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李智钢,高翠玲.高原环境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 武警医学,2022,33(5):454-458.

[2]Kirnaz S, Capadona C, Wong T,et al. Fundamentals of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orld Neurosurg. 2022 Jan;157:264-273.

[3]Ammerman J, Watters WC, Inzana JA,et al. Closing the Treatment Gap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Patients with Large Annular Defec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in this High-risk Population. Cureus. 2019 May 7;11(5):e4613.

[4]高翠玲,李慎松,李智钢,等.高原官兵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患者的护理干预[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20,41(9):579-583.

[5]Gause PR, Godinsky RJ, Burns KS,et al. Lumbar Disk Herniations and Radiculopathy in Athletes. Clin Sports Med. 2021 Jul;40(3):501-511.

[6]罗文娜,孙虹.武汉市城市居民腰椎间盘突出症知识态度行为的现况调查[J].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027):3938-3940.

[7]Nian S, Li N, Kong F,et al. Is discectomy effective for treating low back pain in patients with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nd Modic chang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Spine J. 2023 Apr;23(4):533-549.

[8]Luo M, Wang Z, Zhou B,et al. Risk factor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recurrence afte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 a meta-analysis of 58 cohort studies. Neurosurg Rev. 2023 Jul 1;46(1):159.

[9]Qi L, Luo L, Meng X,et al. Risk factors for lumbar disc herniation in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 case-control study. Front Surg. 2023 Jan 6;9:1009568.

[10]Shi H, Zhu L, Jiang ZL,et al. Radiological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discectomy: a retrospective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Eur Spine J. 2021 Apr;30(4):886-892.

[11]杨青志,毛碧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23,37(6):66-70.

[12]Kong M, Xu D, Gao C,et al. Risk Factors for Recurrent L4-5 Disc Herniation After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54 Cases. Risk Manag Healthc Policy. 2020 Dec 18;13:3051-3065.

[13]Gao W, Zhang W, Pan H,et al. Independent reliability and availability analyses of modified classification for migrated lumbar disc herniation. J Orthop Surg Res. 2023 Mar 14;18(1):201.

[14]李小海,谢光友,梁力嵩,等.贵州中老年人腰椎QCT骨密度及脊柱脆性骨折的骨密度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23,39(1):60-65.

[15]王海燕,阙纤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围手术期睡眠质量的干预方式及效果研究[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9,37(004):92-93.

课题:嘉峪关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