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杏林自拟方治疗痛痹的经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0-27
/ 2

王杏林自拟方治疗痛痹的经验

荣生美 王杏林

(寻甸县中医医院,云南 昆明655200)

摘要痛痹是中医里常见的一类临床症状。王杏林医师从众多病例中归纳出痛痹的治疗经验,认为痛痹虚实夹杂,其实证多由风、寒、湿、热四邪引起;虚证则主要与肝肾虚弱、气血不足有关。王杏林医师经年累月的探索和实践,自拟方药,针对痛痹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治疗。

关键词痛痹,王杏林,中医经验

王杏林是云南省第五批名老中医师带徒指导老师,其深厚的中医学术造诣与在基层中医药工作的经验使他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作为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王杏林学术传承工作室的指导老师,他秉持着传统与创新并重的治疗理念,致力于对中医内科疑难杂病的诊治。

痛痹作为中医领域的一个重要疾病种类,历经千年有着丰富的文献记载和临床经验积累。通常与风湿、寒湿、气滞、血瘀等因素有关,出现在人体的关节、肌肉等部位,造成患者活动受限,甚至影响日常生活。

王杏林医师通过对大量痛痹病例的诊治,认为要彻底治愈痛痹,不仅要针对其病因病机进行治疗,更要结合患者的整体状况,对症下药,以达到调和气血、温通经络、除湿散寒的效果。因此,他自拟了独特的方药,旨在全面治疗痛痹。

对于笔者来说,有幸成为王杏林老师的徒弟,得以深入学习王老师的治病理念和方法。在此,笔者将王杏林医师在痛痹治疗方面的宝贵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更多的中医从业者和患者带来帮助。

一、病例1

患者,男,52岁,2023年2月10日初诊。患者主诉膝关节疼痛近1年,曾于多家医院进行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患者反映天气变化、气温下降时,膝关节疼痛加重,活动受限,疼痛时冷感,偶有麻木不适,上楼梯困难,休息后稍微减轻。舌质淡,脉沉弱。 

诊断:中医:风寒湿痹 

治则:祛风除湿,温经止痛。 

具体方药如下:

桂枝 20g 白芍 20g 当归 20g  首乌藤 20g  肉豆蔻 20g  鸡血藤 20g  蜜炙黄芪 30g 补骨脂 20g  烫骨碎补 20g  川芎 20g  燀桃仁 20g  红花 10g  醋龟甲 30g  醋鳖甲 30g  豨莶草 20g  木瓜 20g  醋没药 15g  醋乳香 15g  甘草 10g

煎服法:五剂,水煎服,日二次。

二诊:服药后,患者反映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活动幅度增大,但仍有轻微疼痛感。建议继续疗程,再服五剂,观察效果。

按语:此方是王杏林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结合古籍中的治疗风寒湿痹的方法所拟定的。方中桂枝、首乌藤、鸡血藤温经活血,祛风除湿;蜜炙黄芪补中益气,辅助正气以驱邪;醋龟甲、醋鳖甲温阳散寒,主治关节疼痛;补骨脂、骨碎补益肝肾;川芎、红花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木瓜、豨莶草疏风除湿;醋没药、醋乳香祛风止痛,特效于关节疼痛。

该方主要针对风寒湿痹引起的关节疼痛,能够很好地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关节疼痛的目的。王杏林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此方对风寒湿痹有着较好的治疗效果,不仅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痛痹症状,还能对其进行根本性的治疗,从而恢复患者的正常活动能力。

二、病例2

患者,男,45岁,2023年4月10日初诊。近两年来,患者不时地出现四肢酸痛,特别是在天气转冷或久坐办公室后,痛感加剧。疼痛时,常伴有肢体麻木和轻度肿胀,尤以膝关节为甚。日常活动受到一定的限制。此外,患者还反映胃口不振,大便时干时稀,尿量正常,舌质淡紫,舌苔薄白,脉浮紧。

诊断:中医:痛痹(寒湿阻络)

治则:祛寒除湿,活血通络。

方剂:王杏林自拟方:

制川乌30g、麻黄10g、桂枝20g、白芍20g、细辛10g、麸炒苍术20g、薏苡仁20g、桑枝20g、忍冬藤20g、首乌藤20g、补骨脂20g、烫骨碎补20g、威灵仙20g、木瓜20g、羌活20g、独活20g、醋没药12g、醋乳香12g、豨莶草30g、甘草10g、炒麦芽30g、细辛10g

煎服法:共5剂,每日一剂,用清水煎取药汁,日三次分服。

二诊:一周后复诊,患者表示疼痛有所减轻,麻木情况也明显改善,但膝关节仍有些许不适。继续使用此方再服5剂。

按语:患者的症状主要是由于寒湿之邪侵犯经络,导致血气不畅,因此出现疼痛和麻木。治疗的关键是祛寒除湿和活血通络。此方主要采用了温里祛寒、行气活血和疏风除湿的药物。制川乌、细辛、桂枝等都具有温经散寒的效果;羌活、独活、豨莶草、首乌藤等都是行气活血的药物;薏苡仁、麸炒苍术、桑枝、威灵仙、木瓜等药物则主要用于祛湿利尿。麻黄、桂枝除了具有祛寒的作用外,还能助阳行气,与白芍、细辛相配,共同作用于疼痹之症,达到祛寒活络、通经脉的作用。再根据患者胃口不振,大便不畅的情况,加入了炒麦芽和甘草以和中益气、调和诸药。

结语

痛痹在我国传统医学文献中已有详细记载,其病因、病机及治法均在古籍中有深入的探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压力的增大、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天气变化的极端化,痛痹的发病率明显升高。据统计,我国痛痹患者在中老年人群中占比已达28%,其中女性受病痹困扰的比例高于男性。

西医对于痛痹的治疗主要围绕消炎止痛、镇定神经以及改善血液循环,虽然可以迅速缓解症状,但往往忽视了其深层原因,长期应用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副作用。而中医则从整体出发,认为痛痹的产生与肝经血瘀、湿气阻滞、风邪侵袭有关。特别是在"肝主筋"的理论指导下,很多与肝经相关的症状如情志不畅、经络阻滞等,均可与痛痹产生直接的关系。

王杏林认为痛痹的发病和肝血虚弱有着密切关系。肝血不足,不能充分滋养筋骨,导致筋骨失养、经络不畅,再加上外部湿邪、风寒的侵袭,就容易形成痛痹。因此,提出"养肝和血,血旺筋活"的治疗原则,注重从源头上调理,恢复肝的正常功能,促进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治疗痛痹的效果。

在王杏林医生的临床实践中,他不仅重视对症治疗,更注重辩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实际症状和体质差异,灵活运用各种中药进行调配。尤其是在养血方面,常常采用如当归、熟地、枸杞、桂圆等具有明显养血作用的药材,使得病患在得到痛痹症状缓解的同时,整体体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总之,王杏林医生的治疗痛痹方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预防为主的医学理念,其深厚的中医功底和临床经验,为众多痛痹患者带来了健康和希望,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思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