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人参  “参参”不息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1-09
/ 2

海中人参 “参参”不息

于军涛

山东省荣成市融媒体中心报刊部主任

有一物,与燕窝、鲍鱼、鱼翅等齐名,属于“海八珍”之一。

《本草丛新》称此物可“补肾益精、壮阳疗痿”;

《药性考》言此物可“降火滋肾、通肠润燥、除劳祛疾”;

《本草纲目拾遗》则记载此物能“生百脉血、治休息痢”;

而现代医学则证实此物具有抗衰延寿、抑制肿瘤等独特功效。

此为何物呢?

没错,此物正是素有“长寿之神”美誉的名贵滋补食品和药材——海参。

海参,又名刺参、海鼠、沙噀、海黄瓜,体壁厚而柔软,富含胶质,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加上其肉质细嫩,易于消化,所以非常适宜老年人、儿童及体质虚弱的人食用。

经科学研究证明,海参中富含50余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分,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55%。同时还含有18种氨基酸及牛磺酸、尼克酸、硫酸软骨素、刺参粘多糖等多种成分,使海参具有多重养生功效。由于海参肉质所含的营养丰富,足可以匹敌人参,又是生长在海里的海参属的棘皮动物,故而称为“海参”,因此,其食用价值、营养价值和人文价值在众多海洋物产中属于佼佼者。

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陆有人参,水有海参”的说法。

追寻海参的历史文化

你可知,早在公元前六亿年,在前寒武纪时期,海参就开始存在,而且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有“海洋活化石”之称。在六亿年的历史长河里,海参着力谱写着其发展的曼妙华章,无论时间如何更迭,它在每段历史里都留有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传说,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秦朝时期,秦始皇听说东海有一种长生不老药,于是花重金派大批人马去东海寻药,最终找到的长生不老药就是海参。随后,秦朝官兵还在烟台修建皇家养马场,供秦始皇东巡食吃海参。自此,海参便作为贡品进入皇宫。

海参的营养价值更是在明朝时被深入研究。明朝皇帝朱元璋在食用海参时感觉到了海参的神奇功效,为此,李时珍对海参进行了研究,并在其著作《本草纲目拾遗》中对海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分析和价值确定。从此朝野上下、达官贵族,无不对海参的营养价值进行了充分肯定,还形成了“无海参不成席”的现象。

而从清朝到民国,海参则成为了名门贵族高级宴席的美味佳肴。在电视剧《传奇大掌柜》中,栾学堂在清末民初创建的百年老字号丰泽园中所做的“葱烧海参”,更是为达官显贵所钟情。

民国时期,袁世凯最爱的佳肴也是海参。袁世凯在任直隶总督之时,会馆的厨师特意为袁世凯烹饪了一道海参菜品,袁世凯在品尝过后觉得海参软糯、酸辣开胃,非常高兴。

而到近代197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3年之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与中国建交,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破冰之旅。当时周总理就令人去长岛寻找最新鲜的海参来招待外宾,以表达对外宾的欢迎和尊重。从此国宴上就有了海参的身影,人民大会堂也一直将“葱爆海参”作为接待外宾的招牌菜。

从古至今,人们都对海参赞不绝口,足以看出海参的历史地位之重。

据统计,全世界共有1300余种海参,而我国有140余种,其中,20余种可食用。并且,在我国,以黄渤海生产的海参品质最佳,山东人称之为“太子参”“灰参”“鹦鹉嘴”等。

《牟平县志》卷一曾记载:“养马岛后海产参最佳。”

清初吴伟业在《梅村集》卷十曾云:“海参,产登莱海中。”

清道光二十年编修的县志中,对沿海渔业捕捞有如下记载:“海族,荣最称盛,虽老渔莫能尽识……其色黑,而身多软刺者,曰参,食品最重。”

可见,山东半岛北部沿海与东部沿海,尤为出产优质海参。

揭秘海参的饮食文化

作为“海八珍”中举足轻重的组成,海参的营养价值及美味一直是为人所称道的。海参作为我国宴席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承至今。

经历史学家推论,我国最早关于海参的记载出自三国时期吴中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其中对于海参的描述为:“土肉正黑,如小儿臂大,长五寸,中有腹,无口目,有三十足,炙食。”经考证,文中提到的“土肉”就是海参。“炙食”则是三国时期食用海参的方法,“炙”从字义上讲为烤,也就是说,在东吴沿海地区,从海里捕捞上来的海参是在火上烤着吃的。

到了汉晋时期,在记载饮食的食书中,明确列出了“海参”这一条目。贾铭的《饮食须知录》里记载海参“味甘咸,性寒滑,患泄泻痢下者勿食”。可以推断,在当时海参仍需做熟后或加热后再吃,以解其寒凉。

到了明代,海参的营养价值被发现,自此海参便成为王公贵族和富人们享用的美食。据《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先帝(朱元璋)喜食海参、鳆鱼、鲨鱼筋(鱼翅)。”在当时,鳆鱼、鲨鱼筋一般用作汤羹,因此可猜测,当时海参也多用作煮汤或煮粥。

到了清朝,关于海参食法的记载更加丰富,各种烹饪方式都在海参的料理上得到了应用,海参也成为各类宴席上的名菜。

凉拌海参可是清朝时首次被创新出来的吃法。清朝诗人、美食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海鲜单》中写到凉拌海参的吃法:“尝见钱观察家,夏日用芥末、鸡汁拌海参块,甚佳。”可见,凉拌海参在当时很受欢迎。

烧海参也适时地进入了人们的生活,素有清朝美食排行榜之称的《清稗类钞·饮食类》在点评京城各大酒楼的当家名馔时,就提到“福兴居、义胜居、广和居之葱烧海参”。

煮海参可以说是海参最自然本真也是最常用的吃法,可以发挥其最大的鲜美滋味。清朝初年的农学家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记载:“制海参,先用水泡透,磨去粗皮,洗净剖开,去肠切条,盐水煮透,再加浓肉汤,盛碗内,隔水顿极透,听用。”还提到“海参烂煮固佳,糟食亦妙”。可见,海参久煮成糊冻糟软的样子时,滋味最是绝妙。

海参炖羹也是当时的一种吃法,其与煮海参有所不同。《清稗类钞·饮食类》中有记载:“海参整只放入,以笋、蕈入鸡汤,作羹。”如此,这道美食的营养更加丰富、更加全面。

而现在,葱烧海参、凉拌海参等吃法依旧为人们所钟爱,但与此同时,肉末海参、海参蒸蛋、海参捞饭、小米海参粥、海参饺子等创新吃法也受到人们的追捧和喜爱。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发展,海参的吃法丰富多样,海参也逐渐成为了我国在“食”之领域不可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做优做强海参产业链条

在古代,海参可是贵重之物,然而当时没有海参养殖,想吃海参便只能从海底捞。可海参生长缓慢,很快便供不应求。

而在上世纪80年代,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有一个三面临海的北方小城——荣成,已开始了海参养殖。其凭借着海水交换量大、水质适宜等得天独厚的优势,成为海参养殖的主产区。在这片海域生长的海参,生长周期更长、体态更肥硕、味道更鲜美、营养更丰富。随着海参养殖渐入佳境,“国家级海参标准化示范市”“省级海参养殖示范基地”等荣誉也接踵而至。

与此同时,有着“海参特色小镇”之称的荣成市虎山镇,海参产量也已位居全国建制镇首位。其位于镇域内的国家3A级旅游度假区内,有着垂钓基地、高尔夫球场、国家级海洋牧场和全国第一家海参主题博物馆等特色旅游项目,每年慕名前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人气爆棚!

好当家、西霞口等4个海洋牧场也被评为“无公害综合示范区”,这里的即食海参、淡干海参、高压海参、盐渍海参各有特点,可满足不同人群的滋补需要。

如果想滋补得更进一步,你可以在这里嚼一粒海参凝胶糖、品一杯海参复合饮料、吃一块海参阿胶糕、敷一片海参面膜……相信,20多款海参精深加工产品,定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海参带来的“营养”味道。

如今,荣成海参凭借着质量、规模、研发等发展优势,已成为全国海参产业的示范区和领跑区。同时,在“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融合推介下,荣成海参不断提质赋能,“小海参”闯出“大蓝海”的成效也愈加凸显。

当前,荣成海参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一条从育种、养殖、加工、流通到销售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条,而随着产业链的不断延伸,一条海参产业共富之路正在缓缓展开……

你看,刚出海的海参,胖嘟嘟的像新生宝宝一样,在阳光下晶莹闪亮,摔到甲板上蹦蹦跳跳、Q弹十足,真不愧是会“跳舞”的好海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