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以《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2
/ 2

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方式——以《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为例

杨柳青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中学  浙江杭州 311400

摘要: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和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任务驱动转变正逐渐成为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方式的热门话题,探索和实践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成为教育界和学界的重要探索方向。基于此,本文简单讨论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价值,深入探讨学习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任务驱动转变初中科学课堂学习

前言: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探究、合作、实践的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和课外任务完成来推动知识和技能的习得,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动机、自主性和创造性,为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奠定了基础。

1.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价值

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具有重要的价值。任务驱动的学习模式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创设了更加具体、贴近生活和实际的学习场景,从而获得以下几个价值:第一,提升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任务驱动学习使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进行探究和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第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学生通常需要分组合作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提高他们与他人协作的能力。第三,加强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和应用。任务驱动学习往往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从而促进跨学科的整合和应用能力。

2.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方

2.1设计具体任务型学习活动

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学习方法强调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多种具体的任务型学习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一种任务型学习活动是“摩擦力实验探究”。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如“不同材料表面的摩擦力有何不同?”“如何减小摩擦力?”然后,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通过比较不同材料的摩擦力、尝试润滑剂对摩擦力的影响等,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数据变化并提出结论,以此完成任务。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可以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另一种任务型学习活动是“生活中的摩擦力观察”。要求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进行观察和记录,比如推开门时的摩擦力、鞋子在地面上的摩擦力等。学生通过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并思考背后的物理机制,从中找出摩擦力的应用场景,再进一步展开理解和探究。通过生活观察实践,学生能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加深理解并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此外,还可以设计“摩擦力案例分析”任务。教师提供一些摩擦力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汽车刹车原理、山地车越野技巧等,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案例中摩擦力的作用,并提出改进或优化方案。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将摩擦力理论与实际情境结合,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加深对摩擦力知识的掌握。

2.2强调任务与课程标准的关联

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学习方法强调任务与课程标准的关联,能够使学生在实际任务中深入掌握和应用相关知识,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深度。在教学设计中,强调任务与课程标准的关联需要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对课程标准进行深入剖析和理解。即使是相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可能在侧重点、教学目标等方面有所差异。教师需要深入研究当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核心需求,以便更好地为学生设计任务和学习活动。

其次,要将任务设计与课程标准对齐。在设计《摩擦力》的教学任务时,教师需要明确任务的目标,确保任务能够涵盖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点和能力培养。任务的设定应当符合课程标准中对学生认知、能力、情感态度等各个方面的要求,使任务能够成为达成标准的有效工具。

再次,要注重任务中知识技能的整合。设计任务时,要结合《摩擦力》这一知识点,将知识内容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需求相结合。通过任务型学习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还能培养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沟通等综合能力。

此外,要强调任务的实践性和体验性。教学任务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探究,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在《摩擦力》的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实验、观察、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的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知摩擦力的存在,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探究和解决。

最后,要对任务的实施和评价进行有效的监控。教师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进行引导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也要通过对任务成果的评价,验证学生是否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各项能力和素养,从而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和指导。

通过以上对任务与课程标准关联的强调,可以保证设计的任务型学习活动真正符合教学要求,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并全面提升综合素质。

2.3利用任务推动知识掌握

基于任务驱动转变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任务设计来推动学生的知识掌握。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利用任务来推动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掌握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方法:

首先,设置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滑雪运动员在比赛时穿特制的滑雪服?“或者”为什么工程车的轮胎上会有花纹?”,这些问题能够激起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启动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究。

其次,设计开放性的探究任务。通过开放性的任务设计,如“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摩擦力”,“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解释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进行探究,从而主动构建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的深入掌握。

接下来,引导学生开展实验与观察。设计一系列关于摩擦力的实验,如比较不同材质的滑板在不同地面上的滑行情况、不同润滑剂对滑橇的影响等实验任务,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深入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加深对摩擦力规律的理解。

此外,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通过提出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汽车刹车、运动员的装备选择等,让学生围绕这些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

最后,鼓励学生进行知识整合并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鼓励他们设计一些小项目或者展示,如“如何减小日常生活中的摩擦力 ?”,通过实践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摩擦力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通过以上方式,教师可以通过任务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从而在任务的实践中掌握相关知识。这种基于任务的学习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摩擦力》等科学知识[2]

结束语:基于任务驱动的初中科学学生课堂学习方式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教育领域将继续致力于深入研究和实践,不断完善任务设计、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以促进这种学习方式在初中科学教育中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这将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科学教育的改革和促进社会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宇红. “双减”背景下初中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展探究 [J]. 西部素质教育, 2022, 8 (16): 87-89.

[2]丁洁虹. 基于科学文化的问题化教学在初中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J]. 文化产业, 2022, (04): 149-151.
作者简介:杨柳青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798月 ;籍贯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  民族:汉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目前职称:中级;研究方向:初中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