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的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5
/ 2

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的功能

王海微

佳木斯市第二十五小学

摘要: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的功能有:媒介功能——包括从局内人角度看的“灵媒”功能及从局外人角度看来的叙事载体功能;控制功能——包括对仪式整体结构的控制和在具体流程环节中对表演者动作的控制;娱乐功能——包括“娱神”与“娱人”;通过仪式乐器、旋律形态等展现出来的族群识别功能;基于助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业的经济功能;等等。可见,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及仪式音乐,在历史上早被人们用来满足自身生存、生活的需求;在今天,它们在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大潮中,继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直接的方式为此服务。

关键词:少数民族 仪式音乐 功能 黑龙江文化

仪式音乐的娱乐功能主要体现在“娱神”和“娱人”两方面。娱神功能主要体现在仪式进行过程中仪式歌曲对神的赞美。娱人功能主要体现在仪式中那些具有观赏性的环节给围观百姓带来的娱乐。

1.娱神功能

前文讲到,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中的“神灵”具有人格化特点。不论是仪式执行人员还是百姓都认为,神和人一样都需要赞美,只有对神的功绩进行赞美,才能获得神灵的眷顾和护佑。因此,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中,大多数祭祀仪式当中都有对神灵进行赞美的部分,通过仪式歌曲对神灵进行赞美的现象非常普遍,如达斡尔族“做天”仪式中的《请神调》、“春祈秋报”仪式中的“议程曲三”、“打醮”仪式中的《请神调》等等,瑶族“还盘王愿”仪式中的《拜神歌》、“跳甘王”仪式中的《日烧香》、“度身”仪式中的《请神吟诵腔之二》等等,达斡尔族的“庆宝山”仪式中的《祭典古歌》等等。究其内容,主要是献上祭品、感谢神灵护佑、赞颂神灵功德,希望通过对神的赞美、供奉使其愉悦,以获得神灵的眷顾,实现愿望。

2.娱人功能

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当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在音乐伴奏下,仪式执行者通过对白、舞蹈表现某一情景的现象——有表现神与妖鬼打斗的场景,有表现人神对歌的载歌载舞场景,有身着艳丽的服饰边走边唱的场景等等——这些具有故事性或情节性的表演环节往往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

在达斡尔族“祭蚂”仪式的“孝蚂和闹亭唱歌”环节,每天晚上还有青年男女分批轮流到蚂亭为蚂守灵,或对唱,或由鼓手敲击铜鼓,歌声、铜鼓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响彻山寨”,使百姓在进行祭祀的同时也达到了自娱自乐的效果。在达斡尔族“做天”的系列仪式中,“做天酒”这一仪式则充满了娱乐气息。“每逢正月及‘做天酒’时,请‘端亚仙官’下凡来与大家共同唱歌跳舞。……在仙官降身之后,天婆们便手持天琴,两两对舞,所跳舞蹈被称为‘天琴舞’。四周围观的群众,则争相踊跃与‘仙官’对歌逗笑。”

除此之外,在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音乐当中,不乏旋律优美的歌调和器乐曲调,这些音乐也都具有较强的可听性,在围观者看来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另外,在现代娱乐方式没有出现的年代,少数民族百姓日常的娱乐方式极其匮乏,这些具有较强故事性、带有戏剧性表演和舞蹈表演的内容与形式是其少有的娱乐方式。这些都足以说明仪式音乐具有娱人功能。

3.仪式乐器的族群识别功能

就黑龙江少数民族族群识别而言,祭祀仪式无疑是其中重要的参考要素之一,因为那些常见的族群识别参考要素——语言、习俗、信仰、音乐等都能够在祭祀仪式中得到集中体现。而仪式音乐以其特有的乐器、旋律形态等个性特征以各自的方式起着族群识别的功能。仪式乐器的族群识别功能的获得,主要缘于乐器在众多少数民族祭祀活动中的唯一性和代表性,这使其成为族群之间进行有效识别的重要因素。但是仪式乐器的族群识别功能并不是绝对化和普遍存在的,这主要是由于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某些乐器广泛地被多个民族使用。这样一来,仪式乐器的族群识别功能就有了广义性和狭义性之分。

4.经济功能

人类对于未知、神秘事象有着本能的探求意识。这一特征表现在旅游方面,主要体现为对异域文化、神秘文化和特色文化的喜爱上。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百姓收入的增加,近年来,我国的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而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总趋势中,文化旅游,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增长点。这对于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音乐的功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传统意义上讲,黑龙江少数民族仪式并不具备经济功能,至少这一功能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消费者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需求的增加,伴随着仪式经济功能的凸显,仪式音乐的经济功能也随之显现出来。仪式音乐的经济功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作为仪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整体的形式参与到旅游经济活动中。根据笔者调查,目前在黑龙江少数民族地区,具有较高知名度并产生一定经济效益的祭祀仪式已经非常多,几乎所有的大型少数民族节庆型祭祀仪式,都已经成为当地发展旅游、提高经济效益的重点内容。

5.结语

黑龙江少数民族祭祀仪式是一个种类繁多、功能多样的体系,内容涉及人的基本生存资料的获得、生命的健康与延续、族群的稳定、族群文化的延续与发展等等,与人们的生存与生活息息相关,且包罗万象。人类在应对恶劣环境、解答疑惑、解决问题方面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和创造力,这一点充分地体现在了仪式信仰和祭祀活动中。从黑龙江少数民族祭祀仪式来看,人们通过对“神”的创造及应用,几乎“解决”了在生存、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与疑惑——如通过“始祖神”解释了创世与人的产生的问题,通过对“风雨雷电之神”的塑造解答了对自然现象的疑惑,通过“农作物神、山神、海神、动物神”解决了生存资料的获得方面的疑惑……这在体现出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人实用性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中国少数民族宗教音乐研究[M].杨秀昭,主编.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2] 原始文化[M].(英) 泰勒,著.黑龙江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侯钧生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哲学社科项目

项目名称: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仪式中的萨满乐器及其文化记忆研究

项目编号:22YSE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