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榜样,潜心问道》---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课例收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3-12-07
/ 2

《学习榜样,潜心问道》---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课例收获

徐存平

濮阳市实验小学     457000

2018年暑假,在成长学院跟着贲友林老师学习了一周,贲老师的课朴实、真实、深刻,贲老师对学习单的创新性使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23年6月份去南阳学习再次认真倾听了贲老师的课,更让我佩服他深厚的教学功底。他把“学为中心”的教学主张演绎的淋漓极致,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线索,逐步深入的推进课堂教学,他的课堂内容承载了很多,有知识的掌握、有技能的提升、还有做人做事的教育等。

名师名在课,课堂是名师成长的沃土。认真拜读贲老师的课例、教学思考、名家点评,能读到很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我就一个贲老师的课例:《学为中心: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

细节决定成败,“每一个细节的背后都有思想的存在”,每一句课堂语言,每一个课堂活动都体现着老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所以我重点结合一节课例的具体内容来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课例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是二年级下册的计算课,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初步形成对两位数加两位数“从个位算起”与“从十位算起”的辩证认识,能正确进行口算。

2.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设计比较简单,记录了本节课的大环节和关键问题。最吸引人的是“课堂实录”这是贲老师最真实的课堂呈现,是体现贲老师教学功底和教学理念的实例,也是我学习贲老师课堂教学艺术的扶手。本课分为两大块:一、口算练习;二、新课展开。

新课展开是重头戏,共分为四个环节:(一)明确学习内容;(二)学习口算45+23;(三)学习口算45+28;(四)对算法的进一步认识。

(一)明确学习内容。

先从看情境图提问题开始,学生可以提出很多问题,针对一个问题列算式:45+23,引出课题。

(二)学习口算45+23。

请学生把口算过程写出来,同桌交流后,老师抽签选择交流人选到前面交流。当李唯瑞汇报后,有同学要补充发言,老师发挥了组织者的作用(图示)然后刘溢的发言和她思路相反,老师一句问话:我听到有小朋友说他们的算法是一样的,真一样吗?启发学生观察比较,并深入思考。于是袁淼宸总结的很好,钱天一对他的发言点评的也很精彩(图示)注意看此处正是落实教学目标第一条的一次机会,贲老师抓住时机,立即发问:“先回顾一下,袁淼宸讲的是什么?”曹恩铭重复了一遍结论,老师继续提问:“先算什么?具体说,多少加多少?”问题变得细化而具体,这样把袁淼宸的结论用具体的计算过程来诠释,我认为这样便于不同层级的学生理解结论。再看后面的问题“刘溢先算什么?”这样两种不同的算法都通过具体的过程呈现了出来。老师评价这几位发言的学生“会听”是评价学习的方法,也是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评价。还不忘给大家交代,钱天伊的发言稍后说。既照顾了这学生的感受,又为后面对比埋下了伏笔。接着季凡舒补充:(图示)汪子涵也发表看法,老师随即问:“这里的4+2,其实表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沟通本质联系:“4+2其实表示的就是40+20=60。看来这位同学和刘溢的做法本质上一样。

(三)学习口算45+28。

注意看,这是一道有进位的两位数加法,请学生把口算过程写出来,并在巡视时提醒学生若有两种算法,可以写上算法一、算法二。组织同桌交流后,老师抽签选人到前面交流。李璟萱和吉子言一个说算式一个讲解过程,合作默契。杨小璇出示了“差不多”的过程,贲老师问:“有不一样的。哪儿不一样呢?看出来了吗?”启发学生对比观察,引导深入思考。林予涵指着算式讲解引来全班掌声。贲老师在评价她时,也在引导全体表述的方法:“在比较时,可以先说相同的地方,再说不同的地方。……”接着就是老师示范,最后再评价杨小璇算法可以,但把13拆开没有必要。

对歆然的做法,请学生谈看法。梦乔的发言说明她看懂了,老师又补充了一个算式:60+5+8,边写边解释,最后问:我写的和董歆然的一样吗?这个孩子的过程一定是当堂生成的,贲老师抓住这个生成写出了一个算式,就是为了对比,学生发现她多了一个小括号,继续让学生猜:“说到小括号,你就可以猜到,还有什么?”有学生问:什么叫中括号?老师让大家课后查一下资料,继续问:“有了这个小括号,不一样在哪儿?”于是有4个孩子发表了看法,最后一个是董歆然又写了一个算式:48÷(6+2)说明想法。贲老师也写了一个算式:48÷6+2,让学生对比是不一样的。继续提问这个算式中,这个小括号有什么用?此处记得鼓励学生:“我欣赏主动学习的人!”他没有在这里花费多少时间,而是引出弹性作业。最后落脚到董歆然的做法本质是: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然后相加。

(四)对算法的进一步认识。

此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形成“从个位算起”与“从十位算起”的辩证认识。先引导学生回顾吉子言一桌的交流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这个结论。接着让学生具体说算法,老师板书。再出示董歆然的算法,其实和上一个相反,老师板书。两个学生很主动的说了自己的发现,贲老师总结并引出新的讨论点:“谁还记得钱天伊的发言?他说什么?”,让学生的思路推动课堂进展。继续发问:“应该是先算个位上的数,这才行。但是,现在发现了什么?”“也可以先算十位。谁能接着说?”有学生说:“竖式不能先算十位。”师生一起体会,45+28的竖式怎么算。于是,学生口述,师写,一起经历过程,感受进位加法时先算十位的麻烦。最后老师抛出能引发学生深度思考的问题:“现在关于两位数加两位数,我们是从个位算,还是从十位算呢?对于笔算,对于口算,你有什么想法?同桌交流一下。”因为有了前面充分的展示交流,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所以同桌交流就落到了实处,也便于汇报。学生的汇报很有针对性也很到位。贲老师又举例说明:45+23,并写竖式让大家体会一下。再抛出问题:“谁还能接着小结一下?同桌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一说,共同梳理完下课。

贲老师这节课练习的内容并不多,但是对教学目标的达成非常成功,让学生对算理的认识深入人心,这是以后正确计算的牢固基础。所以有些计算课,不在于老师让学生练习了多少道题,而在于在初始阶段,有没有让学生把算理算法深刻悟透,达到真正掌握,这是学生正确计算的前提。

“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是贲老师努力追求的教育理念。“学为中心”既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生的深度学习为中心”。多年来,贲老师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丰富和拓展着“学为中心”内涵和外延,不断演绎和实现着“学为中心”的教育价值。

1